APP下载

协同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认知程度与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

2022-05-27黄燕萍陈渭增涂淑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属协同冠心病

黄燕萍 陈渭增 涂淑芳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冠心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症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及呼吸短促等[1]。冠心病的治疗周期较为漫长,需坚持长期服药,因此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着治疗效果[2]。常规护理模式忽视了患者内在的潜力与能动力,导致其容易出现忘记服药、抗拒服药、服错药等诸多问题。协同护理则注重最大限度的发挥患者的自主能力,让患者一同参与至护理工作当中,调动其自我护理的积极性。所以本次研究选取我院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探究协同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认知程度与遵医行为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住院的序号分组,双数为对照组,单数为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2)年龄≥60周岁;(3)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4)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有肝肾重要器官疾病;(2)有精神疾病史;(3)患有认知障碍;(4)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向其宣读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日常药物的服用剂量方法、饮食指导及常规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协同护理,方法如下:

(1)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医护人员根据每位患者及家属文化程度与理解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专业护理知识编撰成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冠心病的成因及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症给人体带来的危害、病发的自救方法及急救措施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治疗效果、种类、用药的禁忌事项等,说明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的各类不良反应,强调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

(2)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采用针对性指导的方式,指导每位患者正确的测量脉搏、血压、血糖等体征,并嘱咐其自行记录。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每日盐分与脂肪量的摄入量,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及富含钾、钠与维生素的食物。向患者普及作息规律对治疗的好处与重要性,指导患者根据身体的健康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禁止患者进行超身体负荷的重体力活。

(3)强化健康教育指导:通过“小班授课”的方法,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心肺复苏和自救措施的正确手法,并让其进行实践,加深记忆。

(4)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当下的情绪与心理状况以及遇到的困难,正面引导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多谈论其感兴趣的事情,减缓其心理压力,并向其普及情绪稳定对治疗的重要性,耐心解答患者的难题,多列举成功的案例,增加其对治疗的信心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

(5)建立交流群:通过微信、QQ等交流工具,以文字、图片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专业知识,引导家属配合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的质量。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采用本院内自制的冠心病疾病知识问卷进行评估,包括成因、危害、用药等方面,共设20题,每题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越高。

(2)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采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评估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日常生活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情绪认知管理[3]。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遵医行为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对此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2 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0 40护理前7.26±1.37 7.53±1.68 0.369>0.05护理后17.76±2.18 11.82±2.91 5.057<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遵医行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s,分)

表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评分(±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40 40护理前18.51±3.63 18.62±3.31 0.058>0.05护理后32.38±2.53 26.23±3.86 4.430<0.05护理前33.48±5.64 33.69±5.21 0.071>0.05护理后60.73±7.92 51.42±7.77 2.244<0.05护理前7.86±2.61 7.71±2.38 0.110>0.05护理后15.93±3.81 11.23±3.36 2.371<0.05日常生活管理 疾病医学管理 情绪认知管理

3 讨 论

冠状动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冠状动脉壁上的斑块积聚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斑块由胆固醇和动脉中的其他物质沉积物组成,其积聚会使动脉管腔不断变窄,此过程在临床上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4]。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分为传统因素与新因素,传统因素为吸烟、年龄、肥胖、不健康饮食等,新因素包括睡眠呼吸暂停、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等,由于其病因无法根除,因此冠心病无法真正的治愈,且可能会反复的发作、进行性加重,而药物治疗是病情控制的基础。患者自觉地遵医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因素,常规护理多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监督,但患者群体的年龄较大,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治疗的依从性较弱,在出院后往往会因用药不规律导致病情复发二次住院。协同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强调患者及其家属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其参与护理的积极性及强化其护理的能力[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虽也向患者宣讲了疾病的知识,但忽视了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导致部分患者仍对疾病无清晰的认知甚者出现认知偏差。协同护理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编撰护理健康手册,将护理手册下发至患者及其家属的手中,手册内详细说明了冠心病的成因、危害等各类注意事项与护理方法,便于患者及家属理解与参考,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利用网络的便利,建立起交流群,以文字、图片等直观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专业知识,不仅能强化其疾病知识的认知,还可以为患者群体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互相交流缓解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6]。

本文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的病程较长,且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等不可逆疾病,药物干预是患者预后重要的环节[7]。常规护理模式通常以护理人员为护理工作的中心,一名护理人员负责多名患者,加大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协同护理是由护理人员联合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至护理当中,以患者自我护理为主,家属护理为辅,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协助,进而提高护理的质量[8]。由于前期对每位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其对疾病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具备了知识理论基础,利于后期护理工作开展。指导患者每日自行测量、记录身体的各项指标,并对患者的饮食搭配与作息规律进行干预,帮助其改正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让患者了解如何在预后进行自我管理,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还减少了家属的精神负担,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9]。患者病情稳定后多数选择居家依靠药物治疗,所以家庭对患者疾病重视与否也影响着预后的效果,采用“小班教学”指导患者及家属心肺复苏和自救措施的正确方法,不仅能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中,强化患者及家属的记忆功能,还能提高家属的参与感,让其认识到自身在护理中的重要性。近年有学者[10]研究表明,协同护理具有全面性、协同性、互补性的优点,有利于激发患者自我管理的潜能与健康行为的养成,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还能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护理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家属协同冠心病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有冠心病家庭史的青年更应戒烟
如何使用冠心病保健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