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官兵战斗精神培育应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
2022-05-27杜萍
杜 萍
战斗精神历来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习主席对战斗精神培育高度重视,强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永远不能丢。但培育战斗精神绝不是对生命的忽视和漠视,而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更高层次的追求。当前,我军青年官兵以90 后和00 后为主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鲜有接受过生命教育,很多人对生死观念和生命意义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青年官兵自杀、自伤、他伤等行为的出现及其引发的负性情绪波及效应,说明生命教育亟待加强。青年官兵战斗精神培育的过程也是生命韧性实践的过程,应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通过融合实施,为我军培塑身心健康、精神饱满的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优秀的生力军。
一、青年官兵战斗精神培育的主要挑战
战斗精神是军人信念、情感、意志、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军事实践中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决定作用的关键,它包括战斗欲望、战斗热情、战斗作风、战斗意志、道德情操、胜利信仰、组织纪律性等方面。我军的战斗精神可以概括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辉煌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斗精神的培育史、实践史、传承史。进入新时代,我军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使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官兵构成呈现新的特点,这对战斗精神培育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军战斗精神培育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从时间层面看,战斗精神培育方式缺乏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当前社会趋势和特点脱节;从实践层面看,官兵普遍缺乏实战考验,战场经验严重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战斗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从心理层面看,有的官兵信仰弱化,加之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等观念和现代唯武器论的影响,战斗精神生成的内在动力不足;从人员特点看,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青年官兵成长环境优越,缺少主动吃苦、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从战争形态看,联合作战意识和全局观念不强,形成战斗合力夺取胜利的思维不足。
二、青年官兵生命教育的主要问题
生命教育即直面人的生命和生死问题的教育,目标是使人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理解个人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教育的理念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德·华特士(J.Donald Walters)提出,最初是通过死亡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的不可逆特征,以正确的态度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覆盖面不大,仍需完善。就个人层面而言,生命教育能够引导个体积极乐观、坚忍不拔、严格自律;就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生命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和社会进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传播,后疫情时代的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有了真实体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也给当前生命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青年官兵目前接受的生命教育基本属于“生死抉择观”教育,即单纯的“英雄不畏死”教育,而非全面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特定年代和战争时期,“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是非常值得弘扬的,意义重大。但对于日常工作、训练、生活的非战时状态而言,单一且泛化的“不怕死”概念容易使青年官兵对生命的态度产生偏差,对死亡毫无根据的“不怕”。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乐生恶死”的特质,认为谈论和提及死亡“晦气”“不吉利”,但这种遮蔽生死问题的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即青年官兵没有恰当时机和知识储备来客观谈论和看待死亡。因此,全面、恰当、张弛有度的生命教育对于青年官兵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死观,深刻理解敬畏生命与奉献生命的辩证统一。
三、战斗精神培育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的基础
战斗精神培育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实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问题。“同向”是前提,要明确其重要性,两项工作都是为了提升青年官兵的精神素养,都非常必要;“同行”是目的,要解决可行性,两项工作在逻辑起点、核心要素、目标归属和实践路径上有着强烈的合作基础,最终可以达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来看,二者的逻辑起点都要立足“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存在”——青年官兵;二者的核心要素都要准确理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二者的目标归属都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是青年官兵的成长目标;二者的实践路径都要坚持“人始终是主体”,青年官兵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反馈才能完成培育成果的内化。总之,生命教育与战斗精神培育并不相悖,二者是在不同情境之下对官兵精神状态、生命态度的不同要求,他们统一于诠释人生意义、彰显个人生命价值、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实践。
四、战斗精神培育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容构建及重大意义
战斗精神培育要聚焦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面锻造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气神,主要包含忠诚坚定、敢打必胜的政治信念,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军人血性,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战斗作风,团结协作、联合制胜的全局观念,机敏严谨、沉着坚毅的心理品质。生命教育要落脚于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诠释生命意义。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生命的不可逆特征、基本生理知识及生命常识、重要急救技术、临终关怀、死亡尊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生死观、生命价值论、孝道与荣辱观、感恩与共情、生命审美等。在内容设定中,要注意区分青年官兵不同的岗位特点及教育需求,根据不同战位、身份、学习阶段进行内容选择,指挥员、参谋人员、战斗员、保障人员要有区别,部队官兵、军校学员、文职人员要有不同。
战斗精神培育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意义重大。首先,使青年官兵更加理解生命的宝贵意义,更加珍视生命。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首先是保障自身生存,进行物质生产劳动,然后才能展开社会精神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其次,使官兵在备战打仗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战斗精神的正向赋能作用。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他人,只有建立了对他人生命的珍视,才能更好地实践自我,只有当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更加感动于先烈先辈义无反顾的牺牲奉献,体悟出他们超越生命的崇高价值。再次,使我军官兵在后疫情时代更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珍爱生命”绝非只是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是要正视自己的生命,依靠勇气在危险面前拼死一搏,出于真爱在死亡面前奋不顾身。
五、战斗精神培育与生命教育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
青年官兵战斗精神培育与生命教育不仅要在内容上实现融合互动,而且要在实践路径中多措并举。第一,思想教育奠基要作为常抓不懈的根本路径。经过融合的培育内容可以教学模块的形式由不同身份的人员实施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理论教员、基层军医、心理咨询专家、部队政工干部等,教育方式方法需灵活多样,可以增加生命体验式教学的比重。第二,战训任务锤炼是培育的基本途径。在各种险情、僵局、逆境中激发官兵的作战潜能和战斗意志,注重在实兵对抗演习、抢险救灾、维和护航等重大任务中全面摔打部队,特别注重珍爱生命与牺牲奉献辩证统一的“度”的把握。第三,心理训练强化与干预是底线保障。心理专家实时跟踪掌握官兵心理状态,针对特定事件、特殊时段开展目标性心理疏导,巩固官兵心理防线。第四,英雄文化感召是滋养心灵的深厚土壤。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国家和军队英模人物的鲜活事迹中引导官兵崇尚英雄、敬畏生命。第五,荣誉政策激励具有重要调节作用。隆重庄严的仪式庆典活动能够激发青年官兵的荣誉心,以人为本的福利待遇保障能够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激励官兵奋勇争先、心无旁骛地练兵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