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护理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的应用价值
2022-05-27刘媛
刘媛
摘要:目的 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HLD)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回顾48例HLD患者临床资料,在理疗过程中配合中医护理干预;结果 护理后为腰膝酸软、下肢麻木、腰背疼痛评分低于护理前;结论 对HLD患者实施中医综合护理,缓解患者为腰膝酸软、下肢麻木、腰背疼痛症状效果显著。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综合护理;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4--01
HLD是指因腰椎间盘退化,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与马尾神经造成刺激或者压迫的疾病,轻者引起患者功能受限,重则引起患者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对其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临床上关于HLD首选保守治疗,治疗期间配合中医护理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这段时间在我院保守治疗的48例HLD患者为本文研究对象,男性与女性例数分别为28例、20例,最小年龄为45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55.36±6.32)岁;均在我院经影像学检查(如:CT或者MRI)确诊为LDH,均符合保守治疗适应症,对本研究知情,志愿参与到研究者。
1.2方法
所有病例在确诊后均在我院接受理疗,即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热庵包、中医定向透药、灸法、拔罐、耳穴贴敷、耳针等等治疗手段,一般1个疗程时间为7d。在此期间配合中医综合护理,内容包含:
1.2.1健康指导。在对患者实施理疗前,介绍对应操作的流程、实施意义、注意事项等等,从而获得患者的配合。
1.2.2情志护理。做好跟患者的沟通,结合患者面部表现、语气等评估其心理状态,针对伴有不良情绪的,及时给予情志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积极配合到临床治疗与护理中。
1.2.3膳食指导。整体饮食以清淡为主,针对气滞血瘀型患者可食用行气活血的食物;针对湿热痹阻型患者,可多食用清热利湿与通络止痛的药物;针对寒湿热痹型多食用生姜、羊肉等热性食物。
1.2.4针灸护理。依照中医理论,按照医嘱选择对应穴位,使用25号3寸毫针,取患者的俯卧位,常规消毒,针刺上述穴位,待得气后,将艾条置于腰部病变节段夹脊穴处尾针,然后将艾条下端点燃,配穴针得气后,每隔10min手动行针1次,每次20min,留针30min后拔出,针灸过程中注意观察穴位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
1.2.5推拿护理。针灸完毕后实施推拿,取其俯卧位,使用推、揉、按、弹拨法,让其腰部肌肉放松,操作者再用右手手掌按揉两侧腰肌,用拇指将病变处腰椎棘突旁的压痛点予以按压,分别按照大腿后侧——臀部——小腿外侧、足部的顺序予以按压,再采用点按的手法分别对大肠俞穴、肾腧穴、风市穴、关元俞穴、委中穴等进行推拿。
1.2.6功能锻炼。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和喜好指导其适当进行腰部旋转、扩胸运动、转体体操、游泳、三点或者五点支撑等运动,目的是改善肌肉弹性与柔韧性,疏松筋骨。
1.3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对护理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进行比较,内容为腰膝酸软、下肢麻木、腰背疼痛三个内容,每个内容分值为0~4分,症状严重程度与分值为正相关[1]。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应用SPSS21.0数据统计软件,对应指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在腰膝酸软评分(1.45±0.22)分、下肢麻木评分(1.48±0.18)分、腰背疼痛评分(1.51±0.24)均低于护理前(3.21±0.31)分、(3.09±0.21)分、(3.52±0.21)分,且P<0.05。
3.讨论
HLD作为骨科常见病症,也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给患者机体造成痛苦,而且还降低了患者劳动能力。当前临床上治疗HLD以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最为常见,其中首选保守治疗,中医护理模式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上文中,总结了在HLD理疗过程中配合中医护理的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在腰膝酸软、下肢麻木、腰背疼痛方面的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其中实施情志护理,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实施膳食护理,指导患者科学饮食,促进康复;实施針灸护理,选择对应的穴位进行治疗,能行气活血、痛经止痛,还能解除肌肉与血管痉挛除,让血液循环恢复畅通,局部血液供应得以增强,使病变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得到改善,达到降低疼痛的效果,同时对腰部病变节段夹脊穴处尾针进行艾灸,从而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实施推拿护理,有效地改善患者肌肉血液循环,有效地减轻炎症、水肿等临床症状;实施康复锻炼,指导患者合理锻炼,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2]。
参考文献:
[1]孙秀瑛.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13):126-129.
[2]肖莹,涂阳林,贾超. 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疼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7,15(32):401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