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步行可达性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研究
2022-05-27邱晨王志远廖建军
邱晨 王志远 廖建军
摘要:构建高效便捷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基于开源数据POI及建筑数据和城市步行网络,运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箱(UNA)对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各类设施可达性进行分析,按照覆盖标准,将分析结果转换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覆盖率并对其进行研究,覆盖率包含建筑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两个维度,最后引入发展协调度的概念设施对覆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南沙城区餐饮设施、交通设施、商业覆盖率较高,小学、养老设施和文化设施急需提升;东里、深湾、东湾、东井片区急需提升公服设施数量。结合城市治理对提升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作出建议。
关键词: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步行可达性;覆盖率;POI兴趣点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3.0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虽有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人口匹配程度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今后规划工作的两条主线。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重要举措。服务设施点的空间地理信息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价研究的主要数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生活圈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本文借助POI(Point of Interest)这一开源数据,通过步行可达性测度,得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覆盖率,为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化提出建议。
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相关研究
生活圈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政府于1965年制定的《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中;[1]1969年5月,日本政府在《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了“广域生活圈”的概念。[2]韩国在《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计划》中也提出了“生活圈”的概念,[3]宏观上用来缓和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微观上则将生活圈的概念应用于住区规划。同时提出依据生活圈等级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强调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4]
国内相关研究中,在“生活圈”的层级划分方面,柴彦威以北京为例,分析居民时空行为特征,将生活圈划分为四个层级,分别为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和协同生活圈;[5]官钰等人从时间、空间和行为三个评估维度将乡村生活圈划分为四个层级。[6]在“生活圈”边界划定方面,魏伟等人借助“城市人”的理论,在供需匹配原则下辨析典型人居空间,划定15分钟生活圈的空间边界。[7]在“生活圈”与城市安全方面,刘旸等人针对三级生活圈构建不同层级的健康安全单元,对不同类型的健康安全设施提出了配置标准,并针对健康安全单元提出空间优化策略。[8]在“生活圈”宜居性评估方面,王伟等以开源POI数据和调查问卷结合为基础,从三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对生活圈进行等级评估与分类,并对生活圈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9]
在规划实践方面,上海最早发布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聚焦居民日常“衣食住行”,并考虑不同类型居民差异化需求,在统一的规划目标、理念和行动原则下,根据区位及开发情况,针对新建地区、已建地区、存量社区三种类型制定不同的政策。长沙市聚焦“一圈两场三道”,发布《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18-2019年)》,以满足看病、上学、健身、养老等功能为目标,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元考虑画圈和配套问题,重点打造64个“15分钟生活圈”在内的“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提出,到2035年,主城区、南沙副中心和外围城区要实现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90%。
二、研究区简介及数据构建
(一)研究区概况
南沙区位于广州市南端,面积803km2,2020年南沙区常住人口84.65万人,GDP为1 846亿元。南沙区是广州唯一的城市副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也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重要枢纽节点。
(二)研究范围确定
本文选择的研究区域为南沙城区,由于在各种规划中南沙中心城区并未标明具体的范围线,故本研究将研究区域确定为南沙城区,具體为南沙街道全境及黄阁镇南侧坦尾村、角门村、东里村、东湾村部分区域。以此范围作为研究区域,主要是考虑到此片区为南沙城区,既包含城市新区建筑也包含老旧小区,老旧小区设施配套较成熟,是典型的新旧小区都包含的区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研究区总面积约75.35km2,总人口约25.01万人。本文为了准确描述研究结果,在现有行政村界的基础上,对部分边界进行调整,将研究范围划分为南横、塘坑、东井、深湾、大涌、鹿颈、广隆、坦尾、板头、红岭、南北台、蕉门、芦湾、东瓜宇、金洲、坦头、沙螺湾、东湾、东里、凤凰、南沙、大岭22个研究片区,各片区具体范围如图1:
三、研究方法
(一)“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价范围的确定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距离即居民以居住建筑为出发点,在步行15分钟内所能经过的最大路程。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人和小孩的步行速度分别为4.5km/h、4.0km/h、3.5km/h和4.0km/h,本文综合考虑各类人群步行速度后,确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价范围为1000m。
(二)研究方法
本文引入步行可达性的概念来反映A居民从B居住建筑出发沿步行路网步行1000m获取“15分钟社区生活圈”C类设施的便利程度的数值。运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箱UNA(urban network analysis)对居住建筑进行1000m步行可达性分析,数值越高则表示居民A到达C类设施的选择性越多,便利度越高。最后将便利度通过“覆盖标准”量化为“覆盖率”评价C类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将B居住建筑覆盖。
(三)覆盖标准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标准是指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是否满足“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标准要求,即从居住建筑出发沿步行网络步行1000m内是否能够到达该类设施。本文在判定是否被“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替代的可能性;二是公共服务设施是否为满足日常生活必须要设置的;三是对于文化、健身、交通、休闲、养老设施来说,只要存在其二级分类中的一类设施则可以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即视为“覆盖”。
基于以上考虑,各类设施覆盖标准如下:文化设施中,科技馆、图书馆、文化宫、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中存在一个即可“覆盖”;幼儿园和小学同时存在才可记为教育设施“覆盖”;健身设施中,体育馆、体育场馆、健身场所中存在一个即可“覆盖”;医疗设施中,综合医院、疾控中心、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诊所中存在一个且存在药店才可“覆盖”;交通设施中,公交站和地铁站存在一个即可“覆盖”;在购物中心、超市和便利店三者之中,仅需存在一个并且菜市场必须存在才可记为购物设施“覆盖”;餐饮设施中,中餐厅或者外国餐厅存在一个且存在快餐厅才可“覆盖”;休闲设施中,公园广场和风景名胜存在一个,即可“覆盖”;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两者之中,只要存在一个即可记为养老设施“覆盖”。
(四)覆盖率
本文引入覆盖率的概念来评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各类设施的覆盖情况。覆盖率即C类设施覆盖B居住建筑的数量与总居住建筑数量的比值。覆盖率越高则表明可以获取C类设施服务的B居住建筑越多。本文从建筑覆盖率和人口覆盖率两个维度来反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
(五)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本文以满足居民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分为9大类,分别为文化、教育、健身、医疗、交通、购物、餐饮、休闲、养老。
(六)数据收集与处理
1.POI数据
本文研究的POI数据来自于网络开源数据。本文利用高德地图开放平台获取研究区POI数据。每条POI数据都包括一系列字段信息,如名称、地址、经纬度等。在GIS中添加POI数据XY坐标后,将POI数据导入GIS,经过数据清洗后得到研究数据。最后,根据研究需要,将POI研究数据划分为9个一级分类、13个二级分类。本文所研究POI数据总计4 187条,POI研究数据详细信息如下表1:
2.步行路网数据
路网信息数据由BIGMAP获取,在GIS中进行空间校正。由于BIGMAP获取的道路数据是单线,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居民的步行路径,需要识别出带有隔离带的道路,手动将道路单线绘制为双线数据,在人行道处将双线数据用线要素进行连接,这样才能更加真实的模拟居民的步行路径。随着技术的发展,道路数据获取会更加容易、更加精细化(图2)。
3.居住建筑数据
为了更加精准的模拟步行者的真是步行路径,本研究以居住建筑为研究单元,建筑数据由百度地图获取,在GIS中进行空间校正,只保留居住类型建筑数据,之后再根据遥感影像将缺失数据补录进建筑数据中(图3)。本文将居住建筑在GIS中利用要素转点工具将居住建筑面要素转换为点要素,将点要素作为居民的出发点进行可达性分析。
4.人口数据
本文人口数据来源为百度地图慧眼,数据精度为200m*200m,单位为人。将人口数据处理后,绘制成如图4所示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各研究区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人口比较密集的片区有南沙旧镇、今洲广场和万达广场,且今洲广场与万达广场两个人口密度中心有合并为一个中心的趋势。
为了更加准确描述建筑人口,本文根据获得的矢量人口数据在GIS里进行相交操作,将每个矢量人口格网数据按照居住建筑面积在本格网中的比例,将人口粗略的分配到建筑中去。此操作忽略了因建筑高度的不同而造成的建筑面积的不同,从而导致部分建筑人口数据偏离较大,但可以作为建筑人口参考,初步研究居住建筑人口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的关系。本操作需要使用到GIS里的地理处理中的相交命令以及Excel中的数据透视表、VLOOKUP等功能,在Excel里处理完后将处理好的各建筑人口用GIS属性表里的表连接功能连接到16 408条建筑数据中去。
四、广州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情况
(一)各类设施覆盖结果分析
文化设施:由图5可判断出文化设施在研究区内建筑数据中覆盖度较低,结合表2查询到文化设施建筑覆盖率仅为33.53%,人口覆盖率为38.19%,文化設施覆盖率未达到50%,覆盖率较低。人口覆盖率大于建筑覆盖率,从侧面说明人口密集的地方文化设施可达性相对高。文化设施主要覆盖在环市大道西沿线和金洲—板头—广隆片区以及南沙—大岭片区。
教育设施:由图6可判断出教育设施覆盖度也较低,通过表2查询到教育设施建筑覆盖率为38.23%,人口覆盖率35.91%。其中小学建筑覆盖率42.97%,人口覆盖率39.25%;幼儿园建筑覆盖率86.93%,人口覆盖率90.14%。结合教育设施覆盖的标准为小学和幼儿园需要同时覆盖,因此可知教育设施覆盖率较低的原因为小学覆盖率低。且从小学建筑覆盖率大于人口覆盖率来看,小学覆盖区域主要在人口相对稀疏地区。南沙城区边缘地带存在大量的教育设施未覆盖区域。
健身设施:图7表明健身设施覆盖度较高,通过查询表2可知健身设施建筑覆盖率为78.03%,人口覆盖率为84.87%,健身设施覆盖率较高。人口覆盖率大于建筑覆盖率,表明健身设施覆盖区域人口相对密集。健身设施未覆盖区域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及南沙奥园、南沙境界、星河丹堤等一些别墅区。
医疗设施:从图8可判断出医疗设施覆盖度一般,从表2读出医疗设施建筑覆盖率为66.35%,人口覆盖率为72.48%。人口覆盖率高于建筑覆盖率表明医疗设施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域。片区内医疗设施未覆盖区域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医疗设施中药店建筑覆盖率为80.34%,人口覆盖率为85.28%,覆盖率相对较高;医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建筑覆盖率为76.79%,人口覆盖率为78.93%,覆盖率偏低。药店和医院覆盖区域在空间上未重叠片区较多,从而造成医疗设施覆盖率更低。
交通设施:从图9可知交通设施覆盖度较高,由表2知交通设施建筑覆盖率为98.41%,人口覆盖率为99.04%,交通设施覆盖率较高,基本接近100%,从图中可看出,交通设施未覆盖区域主要为南沙境界、星河丹堤别墅区。
购物设施:从图10可判断出购物设施覆盖度较低,查询表2得出购物设施建筑覆盖率仅为37.50%,人口覆盖率为32.63%。其中菜市场建筑覆盖率为37.50%,人口覆盖率为32.63%,从菜市场建筑覆盖率大于人口覆盖率可判断出菜市场主要分布在人口稀疏片区;商业建筑覆盖率为98.60%,人口覆盖率为99.45%。只有菜市场和商业同时覆盖,才能记为购物设施“覆盖”,由于菜市场覆盖率较低,因此购物设施覆盖率整体偏低。
餐饮设施:从图11可判断出餐饮设施基本全覆盖研究区内居住建筑,查询表2知餐饮设施建筑覆盖率为95.69%,人口覆盖率为97.22%。餐饮设施未覆盖区域主要为深湾村和星河丹堤、南沙奥园别墅区。
休闲设施:从图12可判断出休闲设施覆盖度中等偏上,查询表2可知休闲设施建筑覆盖率为72.51%,人口覆盖率为76.76%。休闲设施未覆盖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外围村庄片区及部分别墅区。广隆片区休闲设施覆盖率较低,建筑覆盖率未达到20%,广隆片区虽然靠近蕉门河,但因沿河风光带并未打造,造成广隆片区滨水休闲带缺乏,未来应重点打造蕉门水道滨河风光带,提升广隆片区休闲设施数量和质量。滨海水晶湾虽然靠近蕉门公园,但因小区未在蕉门公园方向道路上开步行出入口,因此休闲设施在1000m范围内并未覆盖该小区。
养老设施:从图13可判断出养老设施覆盖度较差,查询表2可知养老设施建筑覆盖率为10.39%,人口覆盖率为13.31%,养老设施覆盖率不足15%。养老设施缺口较大,应着重增加养老设施数量,满足居民对养老服务需求。
(二)“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覆盖水平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研究区内“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覆盖水平,本文引入发展协调度的概念来评价设施覆盖的综合水平。发展协调度记为9则表示B居住建筑被9类设施全覆盖,发展协调度记为8则表示B居住建筑被8类设施覆盖,以此类推。
极少区域发展协调度可达到9,发展协调度为9的居住建筑只存在于南沙—坑塘片区,此片区为原南沙镇中心,设施配套非常完善。总体来看,大多数居住建筑发展协调度度位于5至7之间。包括金洲—板头片区、南沙—坑塘—大岭片区以及鹿颈片区发展协调度总体较高。研究范围外部区域发展协调度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少量地区发展协调度为0,即不存在某类设施将其覆盖,主要分布在星河丹堤和南沙奥园别墅区中。
从片区角度来说,本文用平均值和方差两个维度判定片区发展协调度的情况。平均值反映的是各片区在研究范围内发展协调度的基本情况,方差反映的是各片区内部设施覆盖差异。从表3可知,南沙城区发展协调度高的片区为南沙、板头、鹿颈、大岭、金洲片区;发展协调度低的地区为东里、深湾、东湾、东井片区;需要指出的是红岭和大涌片区虽然发展协调度高,但其方差也较高,表明两片区内部不同居住建筑的设施覆盖度差异较大。
(三)广州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水平提升建议
南沙区是广州市唯一的副中心,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应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助推南沙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各类设施覆盖结果可知,南沙城区部分设施存在较大短板,对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水平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
多元主体共同参社区生活圈编制机制。社区生活圈是以实施为目标的,包括各级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居民、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以治理的方式来推动各项行动,确保生活圈的建设实施。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元协作机制。在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中,多元协作治理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资源整合利用的效率。政府应厘清自身供给的主体责任,调节自身与市场的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市场准入门槛,通过购买服务,扶持一批优秀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企业,从而促使政府、社会组织及企业三方共同推进对社区生活圈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协作机制。
創新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机制。在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负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引入市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活力,降低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成本。完善对运营企业的绩效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对运营能力不足的企业进行淘汰,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高质量服务。
2.完善步行系统
优化步行道路系统。打造高密度的步行网络,建设尺度宜人、通行舒适的步行道路。提高步行网络的连续性,打通断头路,使居民步行出行更加便捷,在设有隔离带的主干道上增加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降低居民步行绕路系数。
提升步行环境。在城市各级道路中合理布局步行空间。减少机动车出入口对步行道路的隔断。在步行空间增加景观小品和休闲座椅,提高步行道路环境的舒适度与趣味性。提高步行道路夜间照明亮度,可采用地面照明、路灯照明、临街橱窗照明等多种照明组合方式,增加夜晚步行者安全感。通过打造高水平的步行环境,吸引更多居民选择步行出行。
3.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
差异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有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政策,避免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和低效浪费。对于人口密度高且覆盖率低的地区,采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数量的方式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针对人口密度低的地区,除了一些基础保障型设施,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可适当放宽供给标准,打造“30分钟社区生活圈”,避免公共服务设施过量建设、低效使用。人口密度界限标准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界限。
推进城市健康安全设施建设。本次疫情充分暴露我国医疗设施在社区一级的短板。医疗设施在日常提供诊疗服务的同时,还应承担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突发灾害事件时的救援设施功能。教育设施、体育场馆、运动场、广场等遮蔽或者开敞空间在承担其日常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还要有快速改造为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医疗设施的可行性。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品质。对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除了将其本身建设运行维护好,其周边环境也要同步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出具有标志性的场所,使居民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成为大家在心理上认同的精神家园。全方面满足弱势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体现社会公平性。
创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方式。利用“大智移云”技术,推进“互联网+”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方式。利用“互联网+医疗”实现远程医疗,让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利用“互联网+图书”让居民便捷的利用网络资源享受文化生活。
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方式。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创新公共资源共享方式,推进公共资源全时段使用。小学结合居住区布置,白天承担教学功能,傍晚可开放其运动场地供周边居民使用,夜晚可作为停车场,缓解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紧缺问题。
提升土地利用混合度。鼓励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局、临近布局。南沙城区用地紧张,新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不能过度依赖新增建设用地来解决问题,应利用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其他使用功能,实现一个建筑多种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挖潜存量土地,对闲置空间进行开发再利用,集中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聚集度。针对不同类型人群日常出行轨迹,将部分设施就近布局。
五、结语
本文利用开源数据获取POI点进行对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的研究。从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角度来说,南沙城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有待提升,养老设施、文化设施、小学、菜市场覆盖率较低,急需提升;幼儿园、医疗设施和休闲设施覆盖率中等,需要进一步提升其覆盖率;交通和餐饮设施覆盖率较高,应重点提高其服务质量。分片区来说,各片区之间和片区内部各居住建筑之间发展协调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南沙、鹿颈、金洲片区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其他片区均需提升和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
下一步研究重点应从“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转移到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的供需匹配上,更加准确地描述人口与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的关系,研究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对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以及社区就业等问题。新冠疫情爆发暴露出我国在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短板,如何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精细化管理和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健康安全设施,弥补在城市管理上的缺失,实现社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值得进一步研究。
说明: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90136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8YBQ106)、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编号:19B4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卢银桃,侯成哲,赵立维,王珊.15分钟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8,34(9):106-110.
[2]王文英.日本(1945-1986年)区域开发的历史考察[J].江海学刊,2005(6):139-143.
[3]林子瑜.地方生活圈规划与实施问题之探讨[J].都市与计划,1984(11):175-187.
[4]朱一荣.韩国住区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5):106-110.
[5]柴彦威,张雪,孙道胜.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5(3):61-69.
[6]官钰,李泽新,杨琬铮.乡村生活圈范围测度方法与优化策略探索——以雅安市汉源县为例[J].规划师,2020,36(24):21-27.
[7]魏伟,洪梦谣,谢波.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J].规划师,2019,35(4):11-17.
[8]刘旸,刘复友.城市健康安全单元的设施配置及空间优化策略[J].规划师,2021,37(3):28-34.
[9]王伟,吴培培,巩淑敏,等.超大城市快速城市化地区社区生活圈宜居性评估及治理——以北京市四环至六环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21(10):4-14.
Research of the Coverage Rate of "15-Minute Living Circle "Based on Walking Accessibility
Qiu Chen, Wang Zhiyuan, Liao Jianju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 an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meet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Based on open source data POI, building data and urban walking network, this paper uses UNA (Urban Network Analysis kit) to analyze the accessibility of various facilities of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in Nansha urban area. According to the coverage standard,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converted into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facility coverage rate and studied. The coverage rate includes two dimensions of building coverage rate and population coverage rate. Finall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is introduc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coverage lev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Nansha urban area has a high coverage rate of catering facilities,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nd commercial facilities, and primary schools, elderly care facilities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are in urgent need of improvement. Areas as Dongli, Shenwan, Dongwan, Dongjing urgently need to improve the number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improve the coverage rate of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in Nansha urban area based on urban governance.
Key words: 15-minut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Walking accessibility; Coverage; POI points of interest
■責任编辑:许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