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烙印的成功文本
2022-05-27周光彩
周光彩
《太阳转身》是范稳的第七部长篇小说,也是其转型之作。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这是一部成功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文本。范稳在后记里写道:“能够置身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是一种荣幸。我们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作者给予作品精巧的设计,由一桩留守儿童失踪案为发端,讲述了一位战功显赫的老警察卓世民,退休五年后重新披挂上阵,走进祖国西南边境山寨,在寻找失踪儿童侬阳阳的过程中,见证南山村的发展变化,找回侬阳阳的同时,壮族村子汤谷寨也重新找回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在案情的推进中,人性的善恶、人心的转变、村寨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相互交融,呈现了边疆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带来的时代之变,这就很考验写作者。如何去记录、书写这一段历史,怎样将主旋律的现实题材文学化;怎样将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写出丰富性、文学性;怎样将现实生活构建成虚构的艺术世界,把生活的真实转化为文学的真实;怎样用小人物命运折射出大时代变迁,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很难把握的。
范稳是如何做到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位有着强烈自觉意识、创作鲜活文学现场的作家,他说:“像脱贫攻坚这样划时代的伟大战役,作家首先应該在场。他应该既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同时也是一个记录者。”置身文学现场,这就注定了范稳不是一位高居庙堂、规行矩步的写作者,流淌在《太阳转身》血脉里的是田野地气,而非书斋玄思。如今身处大数据时代,作家大可不必那么辛苦,每天网络密集更新的信息及频频涌现的故事,为作家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但范稳拒绝了便捷的“二手经验”、拒绝坐而论道。他多次到文山各地采风,走访了数十个边境村寨,结识了许多村庄脱贫致富带头人,这为小说写作提供了真实的一手资源,也为小说获取了丰满的血肉。“曹前贵的村庄是喀斯特地貌区,主产石头,副产品才是庄稼——玉米和土豆,庄稼生长得稀疏零落,漫山遍野的石头却长势凶猛,像成群结队气焰嚣张的怪兽。它们还会赶着人跑,带给人们代代沿袭的贫困和绝望。”为了本书的创作,范稳曾到西畴县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这里石漠化严重,基础滞后,发展不足,是革命老区县,也曾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石漠化特困地区县,曾被联合国专家称作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没有真正到过这里的人,很难切身感受到这里有多贫瘠、生存环境有多恶劣。范稳身体力行,远赴数百公里之外的偏远农村,穷乡僻壤,坚持真实体验之后的发言和写作,这是于整个时代的写作者而言,堪称可贵的品质。
不落窠臼的写作技巧,也是本书成功的关键因素。时任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最初看到这个选题时,便提醒相关编辑:一定要用长篇小说的方式来完成现实书写,不要“报告文学化”。两年后,当他看到本书第一稿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他看来,这本书所描写的人物辨识度强、典型性高,一定会在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的版图中留下痕迹。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更是直言:“这一次,范稳留下了范本!”要将主旋律的时代正剧写出彩很难,但范稳没有落入窠臼,单纯而俗套地正面书写脱贫攻坚的艰难进程,而是花了不少的笔墨书写出脱贫攻坚的荡气回肠的“前史”。因为穷,那个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卫国戍边的村庄,常常穷得连盐巴都买不起;因为穷,曾经淳朴善良的村民误入歧途;因为穷,进城打工的年轻夫妻侬建光、韦小香任人抱走了自己的儿子,数年后女儿又被拐卖;因为穷,曹前贵、杨翠华等人铤而走险干起了拐卖儿童的勾当。极度的贫困,导致了精神上的病态,扭曲了人们的心灵,暴露了人性之恶,也更加强化了人们想要摆脱贫困的热切渴望。
以人文情怀观照边疆三十年变迁史。“南山村就像一个被时代的列车落在荒野里的孤客,落寞地看着山外世界的星移斗转,飞速变迁。”范稳作为一名优秀的、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家,对于当下社会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照与思考。“远离故乡的年轻人,总有一种逃离了樊笼的喜悦和期冀。他们把单调乏味、贫困落后又看不到希望的乡村甩在了身后,连母亲挥动的手臂都来不及多看一眼,眸子里的渴望全交给了未知的远方。这是一群试图渡过贫困海洋的探险者,新大陆在何方,在他们转身离开家乡时,并不十分明了。”寻求改变的过程难免会迷失,为了十万元拐卖侬阳阳的曹前贵、参与贩卖人口的杨翠华虽然干了不少坏事,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爱和守护。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是作者的善,是范稳对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人物的共情,是对这群贫穷人物命运寄予的悲悯与同情。他从未站在高处俯视指责,而是真正走进底层内部,体惜他们生存之不易与艰辛。正是在这一点上,范稳的作品产生了特殊的震撼力,感动着读者。然而底层并不是道德的庇护所,贫困不是犯罪的借口,没有人能以此脱离善与恶的审批,人的命运终究要靠自己的努力而改变。
书中,南山村的老村长曹前宽再次挺身而出,三十多年前他曾与卓世民搭档,冒着枪林弹雨,守护着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全,而今为了冲破贫困的牢笼,不等不靠不要,以当代愚公的精神,带领村民们数年如一日的在大山上用双手凿出一条公路。“这就叫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难道我们现在不需要这种精神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从此刻进入高潮,打破贫困面貌的精神出现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扶贫,说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群众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真正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曹前宽的人物原型李华明,是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共产党员、村小组长,他带着15户村民,历时12年,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劈出了4米宽的进村路,被誉为现代“愚公”。在这片三十多年前还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土地上,因为历史、地域环境等原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什么都缺,缺地缺水缺钱缺资源,但唯独不缺的是精神。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精神的指引下,他们以“敢让石漠变绿洲,敢治石窝成桑田,敢叫穷乡换新颜,敢将差距当潜力,敢把精神作资源”的勇气,在这个被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保护了生态环境,解决了温饱问题,正阔步朝着小康大道迈进。
看似遥远的边陲乡土,也是我们身处其间的国土;守土卫国是战争,扶贫攻坚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范稳用《太阳转身》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将我们正经历着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以及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拉近了普通人与时代主题的距离
“提炼主题于时代之变,萃取题材于中国之进和人民之呼”。如何让文学创作紧扣时代变迁,如何让作品在兼具文学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给予更饱满深刻的呈现,范稳给出了非常好的示范。从这个角度讲,《太阳转身》就是一份记录中国西南边陲三十年发展变迁、具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成功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