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2022-05-27孙如林

参花(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村级志愿者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势推进,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富起来的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对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消费的品质随之大幅提升。新农村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数字文化的全面共享,群众文化的多彩多姿,这一切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从群众文化理念、内容、手段等方面展开创新。因此,想方设法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为广大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文化情怀。文化工作者应及时抓住契机,实施规划,整合资源,强化队伍,从领导、机制、经费和管理上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以规划为纲,整合资源促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机遇。因此,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必须抓住机遇,紧跟新农村发展形势,有力推进,强力渗透,无缝衔接,从而使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要以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契机,为新时期农村文化发展建立新坐标,打开新局面,有力地引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强化文化功能定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创新之举,是促进城乡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要创造条件鼓励具有一定民间文化资源、经济基础和开发潜力的乡村,根据各自特有的区位条件、村落风貌、文化特色、农业基础、群众意愿等方面要素,编制适应各自实际的乡村文化振兴详细规划,具体界定文化示范村在人口、规模、半径、类型等方面建设的功能指标,形成环境、生态、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农村文化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要整合资源,加快文化阵地建设。通过统筹安排、典型试点、先进引路、逐步推进的方法,整合资源,打造一个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为核心,以更新功能强大、覆盖面广且功能齐全的文化分馆建设为引擎,以村级文化礼堂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活动阵地。这样,从综合管理的角度固定了文化阵地的位置和地位,避免不稳定、内涵不足造成的实际性阵地缺失,同时能够有效辐射、涵盖以及带动周边村的文化建设,形成一个区域的文化大繁荣。文化礼堂示范村以外的其他村级文化中心则作为普通型俱乐部,配备阅读、健身等基本功能,以避免村级文化中心设施移用、挪用,或者资金、人员跟不上等现象发生。

二、以人才为本,增强文化软实力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和队伍是关键。村级文化队伍应该建立以乡镇文化专干负责,以村级专职宣传文化员为主导,以文化骨干为核心,以“三团三社”为主体的乡村文化队伍。

一是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人负责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通过指导引领、组织、管理、培训等手段,团结凝聚广大文艺骨干,建立活动丰富的民间团队,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新农村新文化、新风尚、新文明氛围,使农民在经济富足的前提下,享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娱乐生活。同时,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和文化积淀,发掘特色地域文化,打响地域群众文化品牌,如各文化礼堂可以结合“一村一品”等区域文化特色,积极挖掘“戏曲” “舞龙”“道情”“莲花落” “竹编”等农村尚存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为广大农民创造一批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文艺活动和文旅产品,使他们在劳动之余就能够享受到公益性文化套餐。

二是建立一支“三团三社”文化队伍,有条件的文化礼堂要聘用专职文化管理员,招聘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情怀和热爱文艺的骨干充实乡村文化员队伍,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宣讲、联络、组织、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使他们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引领者、实践者和守望者,从而助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避免村级文化机构功能的缺位。专职文化管理员要深入群众,融入群众,通过走访调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及时和文化站文化员做好沟通,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文化,开展当地特色文化工作。

三是强化村级文艺骨干核心队伍建设。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当地文化的创造者,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建好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首先,要建立文化礼堂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骨干资源库,发挥其桥梁作用。通过文化礼堂这个平台进行科学管理,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载体,利用节假日开展民间艺术的展演、展览、展销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努力推动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要分类分批教育培训村级文化队伍,培养乡土文艺人才,发挥业余文艺骨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吸收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三团三社”,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以便培养出更多的“乡土艺术家”。

四是扩大村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群众文化需求。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全民参与文化建设,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作为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如何做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志愿者服务管理与创新,如何使之高效和长效地运行,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是一个需要实践和研究的课题。首先要制定文化志愿者队伍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志愿者有章可循。如建立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章程、志愿者团队考评量化标准、活动台账记录等制度。其次要明确文化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及分工安排。乡村中的文化志愿者大多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大小不一,所以在分配具体任务时,原则上要依据每个志愿者的特长、能力以及本人意愿來进行统筹考虑,合理组织文化志愿服务的方式、类型和时间,让广大乡村文化志愿者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三、以非遗为主,激活民间文化生命力

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看得见、摸得着、可利用的宝贵财富。保护传承乡村现存的、农民身边的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民量身定做皆大欢喜的民间工艺产品,开展民俗风情类活动,可以使他们足不出村开发当地资源,共享乡土文化带来的红利。这就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

一是保护好乡村民间文化。乡村中亭台楼阁、寺庙台门里的楹联、匾额、碑记留有不少世代相传的祖训、格言和警句,还有民间传说、歌谣谚语、民间谜语等,蕴含着与人为善、诚实守信、俭朴治家的哲理,这些地道的乡土文化是配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教材。我们要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资源,让全体村民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价值。这必将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传承好乡村民间文化。通过不断挖掘、开发和运用各种资源优势来编创更优秀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要组建民间表演队伍,发挥民间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进学校传授技艺或采取“师带徒”方式传承技艺,并在传统节日、重大活动和农闲时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展示展演活动。民间文化项目只有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激活蕴含在民间文化项目中的文化基因,才能体现时代内涵、文化元素、风俗习惯的新样式。

三是开发好乡村民间文化。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它既是群众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又是传承文化、积淀文明的基本载体。要充分转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价值,通过文旅整合走产业化之路,让各地的戏剧、曲艺、泥塑、紫砂、石雕等民间艺术项目,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四是利用好乡村民间文化。民间文化资源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民间文化成为旅游的重要元素,乡村旅游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空间。乡村中迷人的山水风光、民居老宅和富有特色的小吃美食等,是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城市无可比拟的一大优势。民间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要求对非遗资源适度利用,建立相互依承、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良性互动关系。只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开发,引导民资民力参与建设,就能进一步发展农耕文化体验游,为民间文化转化成旅游优势找到有效路径,提升民间文化项目的实用价值。

四、以制度为要,建立乡村文化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具有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考评激励机制。要不断调整完善乡村文化振兴考核指标,提升文化元素的指标权重,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纳入乡镇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和文化馆站的工作任务,使考核更趋科学性,更具指导性。当地政府要将送文化下乡作为文化单位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文化部门要加强和村级领导的合作,把建设村级文化工作当作分内职责,并在培育乡风、文明和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是建立投入扶持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把乡村文化振兴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相关单位结对帮扶村文化礼堂建设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赞助乡村文化事业,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把文化活动经费纳入规划中,保障文化经费支出。基层政府和村协商,合理补贴解决村级文化管理人员的经费。要充分发挥“三团三社”等文化团队在活跃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在经费、培训、平台等方面组织自娱自乐的品牌性文化体育活动,努力扩大文化活动的参与面,提高有效性,扩大影响力。同时,采用“以奖代补”的方法鼓励民间团队发展,激发他们文化建设的热情。

三是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乡镇(街道)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的分层面培训,进行一年多次的专业和管理培训。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推行乡村文化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以加强“三团三社”文化队伍的管理,更好地开展新农村文化工作,并组建乡村文化振兴志愿服务团,建立志愿服务供求信息平台,有效组织志愿者协助农村文化礼堂开展各项活动,推动文化志愿者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根据农村“三团三社”业余文艺队伍的现状,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分批次教育培训,帮助文艺骨干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要求、承担新任务,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每年不定期举办文艺骨干辅导培训班。培训课程可分一般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课程以帮助文艺骨干了解文化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活动程序,内容可包括文化活动的理念、策划方案、活动流程、后勤保障等,让其对群众文化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专业课程则向文艺骨干传授文化服务内容,例如,从民间音乐、地方戏曲、传统美术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辅导、培训,或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服务技能指导。

五、结语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大力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民间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创新实践,离不开顶层設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合力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增强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45(04):86-96.

[2]陈聪.浅析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4(17):21.

(作者简介:孙如林,男,本科,杭州市萧山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村级志愿者
志愿者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浅谈村级经济管理模式
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的朝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