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辅助下的学生就业分析研究
2022-05-27陈洁心邓志豪
陈洁心 邓志豪
摘 要: 以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为第一手地理原始数据,进行地理空间化数据处理、筛选、剔除、整理,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信息分析研究,将传统的就业报表建立成为可以实时进行直观表达的地理就业空间分布图,并对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地理空间信息分布和人才流向情况进行宏观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GIS; 空间分析; 就业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2)05-141-04
GIS-assisted student employment analysis and research
Chen Jiexin, Deng Zhihao
Abstract: Taking the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resh graduates from a university in Nanjing as the first-hand geographic data, the geospatial data is processed, filtered, rejected, and sort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for geospatial inform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employment report is established into a geographic employ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that can be visually expressed in real time, and a macro analysis of the actual employment geospati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and talent flow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carried ou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IS; spatial analysis;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引言
就业情况稳定是我国社会民生稳定的基础,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就业永远是各级政府需要精心谋划的一件头等大事。
当今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情况,这是如今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为了能直观地显示出大学生就业区域的分布和大学生就业的流向,我们采用了GIS技术对我们收集到的毕业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最终研究数据提供给各个省、市、县的就业部门,为其提供数据参考和决策支持。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tem,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各种空间信息分析。通过GIS系统,把传统的报表空间数据信息转变成一种可以对其直观表达的地理空间信息,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示出某校毕业生就业后在全国各个区域的分布、流向。我们以GIS软件为辅助,来绘制毕业生就业空间分布和流向图,呈现学生毕业后的流向。
在国内,也有一些基于GIS软件的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如白洁以河北省某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资料为基础,进行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分析研究[1]。而我们研究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以某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信息为基础,借助了GIS地理空间信息系统进行了分工作地域、分生源地区、逐年、多层次、多专业结构、多阶段时间维度的深度分析挖掘研究。呈现精准的就业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关联研究全貌,并迅速推演出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新规律,再通过GIS分析的结果,制作全国的就业分布图,分析毕业生的历年来的失业率、就业率与就业分布情况、就业地与生源地之间的对比等等,并针对类似于该学校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从而得到更清晰、可观、严谨的研究结果。
1 研究的过程及内容
1.1 资料收集
我们采集了中国矢量地图的相关信息,如中国县界、中国地州界、省会城市、县城驻地、中国的主要铁路、经纬网、国界线等,利用GIS技术通过采集相关的信息制作了新的中国矢量地图。
1.2 数据来源
研究的数据是用江苏省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将其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空间化处理,包括了2003-2012届的毕业生详细资料信息,导入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级、班级、专业、现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箱、联系方式、获得奖励、生源地等。
1.3 就业分析
将收集到的毕业生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不完整和与该研究相关性小的毕业生数据进行剔除。保留下的数据制作Excel表格,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收集整理完善。
制作好的数据导入到制作好的中国矢量地图中,建立新的图层,使毕业生的信息可以在中国地图中的各个省份或者市县显示出来。然后便可以分析出毕业生的分布流向,导入的具体内容包括毕业生的生源地、就业地、年龄、性别、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等方面,利用GIS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绘制毕业生就业空间分布、流向图和就业去向分析。
通过制作好的全国毕业生就业空间流向图进行分析,并通过GIS对毕业生在各个省份的就业地与生源地进行对比,绘制折线圖。然后通过制作好的Excel表格对学校每年的录取人数和就业人数进行划分,制作折线图,分析出失业人数,再进行一次性就业率的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就业去向分析
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导入中国矢量图后,导入各省份的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的地理要素,制作出一个可以直观的看到毕业生在各个省份的就业流向分布情况的专题地图,上面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毕业生的个人和就业信息,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该校2003-2012届的应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选择去向区域分布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图1不难发现,我国应届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去向分布是很不均衡的,选择的区域分布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平衡性的现象,如选择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两极化失衡现象较严重。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均衡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短期人力资本流动回报率,而且加速了大中城市的非国有企业经济的转型发展。然而也存在着问题,如严重加剧了许多高素质和有劳动力的地区人口分布和西部城乡人口分布的偏斜,减弱了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大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非常不利于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2]。城市自身的发展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所以城市自身要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制定出良好的就业政策,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来就业[3]。我们采用GIS进行分析,将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信息导入中国地图,然后通过不同的就业省份分别进行区域划分,形成了一个比较整体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信息情况,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就业地图的信息可读性。
2.2 生源地与就业地的分析
考虑到所研究院校在各个省份每一年的招生人数不同,每年的国家或者各个地区学生的就业形势政策也不一样,部分学生每年毕业后希望继续留在生源地就业,部分学生希望留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所以每年招生人数的多少对于学生就业来说无疑是具有一定影响的,我们便通过利用GIS为辅助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和汇总,制作了各个省份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柱与生源地分布的折线图,如图2所示。
我们将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与就业地分布分别用两条折线表示,体现在各个省份人数之间的差异,将两条折线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生源地情况的折线图可以直观体现该校2003-2012届毕业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招生情况。
随着高校资源和师资力量扩大,招生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全国,两条线对比发现生源地在西藏、云南、新疆、广西、内蒙古等省份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喜欢留在江苏工作。而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就业在江苏的有85人,而生源地在江苏的只有46人,说明将近一半的就业在江苏的毕业生生源地并不是在江苏,我们可以知道生源地在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更喜欢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就业。我们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更喜欢在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⑴ 发达地区相对收入高、对毕业生吸引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点城市的社会经济在高速发展,这也直接造成了这些城乡、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使得这些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源、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发达城市有更多薪资高、待遇好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等许多因素的限制,中西部省份的回流人数普遍偏低,在国内的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有些发达的城市回流人数达到了负值,说明某些发达的城市实际招生就业人数远远还要大于实际招生人数[4]。
⑵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我国大城市就业的趋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存在的自身因素有就业信心不足、角色定位不高、自身就业能力不高等方面[5]。如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从众的现象,对自身的素质能力与外部就业环境缺乏准确的定位,他们更倾向于追求高薪和发达地区职业,故这种攀比从众心态和对自己认知与定位不准确的现象便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分布的不均。
2.3 一次性就业率情况分析
从图3就业人数看,2003年、2010年和2011年一次性录取和就业人数差值较大,也就是失业人数较多,故我们针对2010年与2011年,进行了一次性就业率的分析研究,我们调查了2010年和2011年江苏省和全国的就业政策发现,在这两年间,政府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招收毕业生,并激励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市场就业,但一次性就业率仍然不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这两年高校扩招现象严重,导致了毕业人数众多,而能够满足企业的就业岗位人数较少,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结果。其次是这两年发达地区的就业岗位相对比较饱和,没有足够的岗位来应对大学生就业。最后是就业分布十分不合理,偏远地区学生希望留在发达地区就业,而在岗位饱和的发达地区,会产生严重的失业现象。
而2003年的一次性就业率低的大部分原因是非典的影响,在2003年时,非典在国内迅速传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和人员流动,治疗非典的疫苗研制时长太长,需要采取控制人员流动等强制措施防止扩散,非典影响的服务业要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长,期间导致各行业劳动者减少,服务需求减少,就业存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就业增量。由于非典的严重影响,许多企业经济受到打击,面临倒闭,大学生就业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3 结果与建议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选择因素复杂是因为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所决定,其特点包括文化水平高、人数多,实践工作经验少等[6]。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定问题,大学生就业分布十分不合理,高校每年扩招的学生数量超过了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中国大学生增长数量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而好的就业岗位每年数量是比较稳定的,而人才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实际上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如今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有偏差,希望得到高薪职业却没有相应的能力,但又不愿意做一些薪资没那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没有太多适合的工作,大学生也不愿意去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地区,便导致了大学生就业情况严峻的现状,大故学生就业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是找到一份工作,第二个层面是找到适合的工作。
我們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⑴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
面对大学生就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政府可以大力推广宣传西部计划,对于就业在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优待、就业补贴和福利,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宣传西部地区特色和优势,创造更多的高校就业发展环境与更多就业机会,与高校、企业联手分配就业岗位,引进人才,从而均衡人才的分配,促进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协调发展,防止人才过剩等问题。
⑵ 教育部门应制定人才培养和招生计划
高校的决策者应该针对每年的就业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增加招生人数,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与专业对应的实习和社会实践,让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⑶ 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毕业生偏向追求高薪职业和发达地区的职业,在择业时存在盲目从众心理,高校的老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引导,教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作出正确的择业意向和职业规划,教育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慢慢积累工作经验,正确认识和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如今国家的就业形势。
4 结束语
研究课题以GIS为辅助,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为主要重点研究课题对象,以某校应届学生的就业信息状况作为研究实验根本、原始数据,进行就业的空间分析研究。就业生源流向与高校毕业生选择专业、区域经济发展等关系方法,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毕业就业流向管理,呈现出更为准确、清晰的空间全貌和发展规律,并以该规律进行毕业生流向的深入分析,提出相应解决的建议。以GIS辅助偏向于图像和数据的结合,比起庞杂的数据,图像对于数据的分析更为直观、立体。毕业生的信息量大,全国范围广,参与性、系统性得到很大考量。希望该分析为各个高校的各个地区的招生提供意见和参考,防止人才过剩,结果也表明了高校的老师需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促进全国毕业生就业分布、人才分布均衡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白洁,韦锐,张迪.基于GIS的大學生就业空间分析方法初探[J].
河北企业,2016(10):133-134
[2] 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
教育学刊,2012(S1)
[3] 公铭.山东省大学生就业空间差异及其趋势研究[J].山东青
年,2019(9):124-125,127
[4] 何原荣,尹飞,郑渊茂,等.基于GIS与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大学
毕业生就业分布制图与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7(3):116-121
[5] 徐才千.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途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11(9):112-114
[6] 王景楠.新型城镇化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关系研究[J].学理
论,2015(22):119-120
收稿日期:2021-10-25
*基金项目: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202012213025)
作者简介:陈洁心(2000-),女,海南万宁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治安学。
通讯作者:邓志豪(2000-),男,河北唐山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治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