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期与栽培密度对“淮麦22”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2022-05-26张晓坤
张晓坤
(阜南县方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阜南 236300)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培育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并探索配套的小麦栽培技术体系成为增加小麦总产量的主要途径[1]。播期、栽培密度等对小麦总产量的影响较大,通过合理控制播期和栽培密度,可以有效协调小麦的产量结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实现小麦高产[2]。
“淮麦22”属于中筋小麦品种,适宜在安徽省等区域种植[3]。该品种具有抗寒能力及抗倒春寒能力强、成穗率高、产量高且稳定、品质佳等优点,综合表现优良,现已成为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主推小麦品种之一。为了探究淮麦22 品种在阜南县种植中的最佳播期和栽培密度,于2020—2021 年开展了此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当地淮麦22栽培技术体系、获得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在阜南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内进行。试验地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温度15 ℃左右。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试验地0~20 cm 土层内养分含量如下:有机质11.48 g·kg-1、全氮0.78 g·kg-1、速效氮96.72 mg·kg-1、速效磷64.21 mg·kg-1、速效钾196.80 mg·kg-1。栽植地前茬种植玉米,平均产量 7.5 t·hm-2。
1.2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22,半冬性品种,从当地种子公司购入;施加的氮、磷、钾肥同当地常规小麦种植,均来源于当地农资市场。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了播期、栽培密度2 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设置5 个水平,播期的5 个水平分别为10 月12 日、10 月19 日、10 月26 日、11 月2 日和11 月9 日,密度的5 个水平分别为300 万株·hm-2、320 万株·hm-2、340 万株·hm-2、360 万株·hm-2和380 万株·hm-2。共计25 个处理,每个处理2 次重复,小区数量共计50 个,小区的面积均设为20 m2(4 m×5 m)。
1.4 试验方法
除试验设计的播期、栽培密度存在差异外,其余田间管理均一致[4]。纯N、P2O5、K2O 的施入总量依次为24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2,5]。底肥时施入全部的磷肥及钾肥,氮肥施入总量50%左右;越冬时期施入氮肥总量的10%,进入拔节孕穗期后施入剩余的40%氮肥[6]。
1.5 调查项目
小麦生长期间,对不同处理下淮麦22 小麦品种的出苗期、齐穗期、成熟期等生育进程进行调查、记录[2];成熟期时在每个小区随机选择60 个单茎进行穗粒数、千粒质量等经济性状的统计分析,并随机选择1 m2进行各处理有效穗数的统计[4,6]。各小区单独收获、计产。各处理重复小区的数据取平均值,用Excel 2010 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1 可知,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淮麦22 的出苗期、齐穗期、成熟期几乎没有变化,差异在0~1 d,全生育期的差异在0~1 d。由此可知,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栽培密度不会对淮麦22 的生育进程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栽培密度相同、播期不同的情况下,淮麦22 的生育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播期的延迟,各生育期之间的间隔越短,成熟期差异不大,6 月2 日至6 月6 日均有,最大差异为4 d;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10 月12 日播种的全生育期最长,为232~233 d,11 月9 日播种的全生育期最短,为208~209 d。
表1 生育进程比较
2.2 经济性状及产量
由表2 可知,在播期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淮麦22栽培密度的增加,其产量结构、产量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降低、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栽培密度一致的情况下,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22 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表2 经济性状及产量比较
播期为10 月12 日时,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逐渐增加,以380 万株·hm-2密度时的有效穗数最大,比300 万株·hm-2的处理增加77.4 万穗·hm-2;穗粒数逐渐降低,以300 万株·hm-2密度时的穗粒数最大,比最少的380 万株·hm-2的处理增加4.0 粒;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在340 万株·hm-2时最重,比最轻的380 万株·hm-2的处理增加5.2 g;实际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340 万株·hm-2的处理下产量最高,比380 万株·hm-2的处理增产868.1 kg·hm-2。
播期为10 月19 日时,有效穗数最大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小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大66.2 万穗·hm-2;穗粒数最多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少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2.5 粒;千粒质量最重的为320 万株·hm-2、340 万株·hm-2密度的2 个处理,比最轻的380 株·hm-2密度重4.4 g;产量以340 万株·hm-2的处理为最高。
播期为10 月26 日时,有效穗数最大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小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56.9 万穗·hm-2;穗粒数最多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少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3.2 粒;千粒质量最重的为320 万株·hm-2处理,比最轻的380 株·hm-2密度处理重4.1 g;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340 万株·hm-2,其次为360 万株·hm-2的处理,排在第3 位的处理为320 万株·hm-2。
播期为11 月2 日时,有效穗数最大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小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72.4 万穗·hm-2;穗粒数最多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少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4.0 粒;千粒质量最重的为320 万株·hm-2处理,比最轻的380 株·hm-2密度处理重4.5 g;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320 万株·hm-2,其次为340 万株·hm-2,排在第3 位的密度处理为360 万株·hm-2。
播期为11 月9 日时,有效穗数最大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小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119.4 万穗·hm-2;穗粒数最多的300 万株·hm-2密度处理比最少的380 万株·hm-2密度处理增加4.5 粒;千粒质量最重的为320 万株·hm-2处理,比最轻的380 株·hm-2密度处理重3.9 g;以密度为340 万株·hm-2的处理最高,其次为360 万株·hm-2的处理,排在第 3 位的为320 万株·hm-2。
综合以上分析,2020—2021 年阜南县试验条件下,在不同的播期、栽培密度处理下,淮麦22 的产量超过7 500 kg·hm-2的处理有10 月19 日播种与密度为 340 万株·hm-2、10 月26 日播种与密度为340 万株·hm-2、10 月26 日播种与密度为360 万株·hm-2,其中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 月26 日播种、密度340 万株·hm-2。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播种时间不同时,小麦生长发育阶段的温度、光照条件也有所不同,进而对小麦植株的光合作用、营养物质的运输等产生影响,最终造成小麦产量的差异[7]。栽培密度可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导致产量上的差异[8]。一般在播期适宜、栽培密度合理的条件下,小麦植株个体与群体生长间的矛盾可以得到较好的协调,构建更加合理的产量构成结构,增加产量,本试验的结果与这一结论相一致。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小麦的穗粒数逐渐减少,与文献结果一致[8];已有文献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千粒质量逐渐降低,而本试验为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的小麦品种自身特点不同及所处的生态区位有所差异[9]。
3.2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淮麦22 的生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栽培密度对其生育进程影响不大;在本试验的条件下,播期一致的情况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淮麦22 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栽培密度一致的情况下,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22 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由此可知,播种时间过早或过晚均可影响小麦的群体结构,如果因外界的气候等因素必须提早或延迟播种时,可通过适当地增大栽培密度来达到增产的效果。结合播期、栽培密度2 个因素,2020—2021 年阜南县的试验中,淮麦22 的最佳播期为10 月26 日、最佳栽培密度为340 万株·hm-2。因此,在阜南县生态区域内种植淮麦22 品种时候可参照该播期和栽培密度进行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