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淤泥质土地基的特征与处理研究
——以浙江宁波某项目沉降的治理过程为例
2022-05-26张振海
张振海
(上海新荣阳投资控股集团,上海 200082)
0 引言
基础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息息相关,其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左右,而其中的淤泥与淤泥质土基础在成本、安全、质量方面的影响则更加突出。涉及淤泥与淤泥质土基础的典型建筑物案例如日本关西机场,在28年间下沉13.1m,并且仍以0.06m/年的速度下沉;又如比萨斜塔在840年间下沉3.0m,后经加固才回归至安全状态;还有上海展览中心在46年间下沉1.9m,造成许多使用功能的障碍[1]。
因此研究淤泥与淤泥质土的特征与规律,将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与质量。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事前防范方面,如黄克豪等[2]研究了淤泥的固化,穆永亮等[3]研究了淤泥的治理方法,白杰等[4]研究了淤泥治理的应用,李赛等[5]研究了淤泥的强度。但是在事后的淤泥基础上进行纠正与补救的研究相对不足,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分析其沉降发生的过程与治理的措施,并从理论上剖析淤泥的特征,进而总结得出治理的方法与规律,从而为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1 淤泥特征与区域分布
1.1 淤泥(质)土的特征
淤泥与淤泥质土是第四纪后期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值,天然孔隙比e≥1.0。两者又以天然孔隙比进行区分:1.0≤e<1.5定义为淤泥质土,e≥1.5定义为淤泥。
淤泥、淤泥质土相比于其他的岩土具有独特的特征:①天然含水率高。含水率ω>液限ωL,呈流塑状态①;②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孔隙比e≥1.0,平均压缩系数α为3~5×10-4kPa-1;③土颗粒小、流变性大。小于0.005mm的颗粒可达100%以上[6],流变性方面,灵敏度非常高,可达10以上,原状土可直立,但晃动后会化成泥浆②;④抗剪强度低。不排水强度为10~20kPa,标准贯入击数小于5,地基承载力小于100kPa,极端不排水强度小于10kPa;⑤渗透性差。通常渗透系数k≤1×10-8m/s,平均在1×10-8~1×10-10m/s之间,此类土构成的地基沉降往往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不能达到稳定状态[1]。
本文将这些特征概括为“三高与两低”,即“高含水率、高压缩性、高流变性”与“低强度、低渗透性”。
1.2 淤泥(质)土的分布
淤泥(质)土广泛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各省市区都存在小范围的淤泥质土,如表1所示。
表1 淤泥(质)土在中国的分布
2 案例概况与沉降分析
2.1 案例概况
案例系某一正在使用的营销中心,主体建筑的售楼处面积约为1000m2,分为两层结构;四周为配套的附属设施,如样板房、水池、绿化带、走廊、雕塑等,占地面积约为3000m2。
房屋竣工三个月之后,配套工程产生明显沉降,严重影响到营销中心的正常使用。当时采用填充与垫高的维修方法(将面层掀起,填充碎石、黄砂等材料),但使用约三个月后又产生了与上次同样的情况,连续发生此情况达三次(每次间隔约三个月,三次的维修方法也相同)。根据沉降实测报告,沉降的三次平均数值分别为82mm、67mm、54mm,如图1、图2所示。
图1 外走廊处沉降约150mm
图2 水池边缘沉降约130mm
2.2 沉降原因分析
2.2.1 沉降三阶段的概念分析
沉降主要发生在土壤结构中,一般分为三部分:瞬始、固结、蠕变。表达为式(1):
式中:St为总沉降量;Sd为瞬始沉降,系土剪切应变形成;Sc为固结沉降,系土孔隙水在排出后及消散的过程中其骨架产生变形而形成;Ss为蠕变沉降,系孔隙水在消散后及骨架本身的蠕动变化而形成。
三部分按发生的时间顺序,可划分为三阶段:一阶段表现的主要形式为瞬始沉降,时间发生在建设开始至完成;二阶段表现的主要形式为固结沉降,时间发生在建设完工后1~多年间;三阶段表现的形式为蠕变沉降,时间发生在建设多年后,最长时间可达千年[1]。
沉降与时间呈非线性的正相关性。总体规律为先快后慢,反映在坐标轴(时间为横轴,沉降为纵轴)第一象限内为凸型曲线,起点位于坐标轴零点,终端无限接近于某一个与水平轴平行的一条直线或到达此直线。
2.2.2 沉降的定性分析
售楼处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采用直径400mm预应力管桩,深度达35m,穿透淤泥层到达⑤1层黏土层;地面结构采用梁式筏板,梁断面300x400mm、板厚200mm;外墙采用幕墙,内墙采用普通加气混凝土块填充。
地质情况:约60m深度范围以内分为4个大层与11个亚层,分别是素填土、粉质黏土、淤泥质土(3亚层)、黏土(6亚层),详见表2。初步推断其中的淤泥质土是造成不断下沉的主因。
其中,第②1层淤泥质土的含水率为43.0%,大于其液限值39.8%(呈液态状),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变形,从而形成下沉的现象以及自身排水后的下沉;第②2层、第④层淤泥质土类同。各土层的岩土特征及基本物理力学参数详见表2。
表2 地基土层特征及力学参数(单位:fak(kPa))
表2中素填土、粉质黏土与淤泥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非常低,只有50~60kPa,在外荷载作用下,此部分土很容易产生下沉的现象,分析如图3所示。
图3 下沉原因分析示意图
2.2.3 沉降的定量分析
根据地基基础规范[8]5.3.5,从理论方面进行沉降计算。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最终沉降量可按式(2)计算:
其中,S为地基最终沉降量;S'为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沉降量;ψs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当地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
按地质勘探参数与式(2)对地基沉降进行计算,得出一年内的沉降量为230mm,据观测在约10个月内三次累计总沉降量约为200mm,两者数值比较接近。
式(2)计算得出的沉降量主要是由上部6层土引起,具体数量为:①1素填土5.8%、①2粉质黏土15.6%、②1淤泥质土35.2%、②2淤泥质土26.6%、④淤泥质土14.8%、⑤1黏土2.0%(图4)。而第⑦1—⑦2层土由于其深度、含水率、承载力等原因,沉降基本稳定。
图4 六层土沉降所占比率图
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沉降的主因是上部6层土,因此治理沉降的措施也集中在此部分。
2.2.4 沉降固结度分析
以均布荷载作用的固结考虑,根据太沙基单向固结理论,进行垂直固结度计算,按式(3)进行:
式中:Ut为固结度,,Cν为坚向固结系数(根据实验测出),H为单面排水土层厚度(双面排水时按50%取值)。根据式(3)计算得出地基平均固结度,绘制平均固结度-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
图5 地基固结度累计值与时间曲线图
建筑物使用近10个月,三次累计沉降量约为200mm,对应平均固结度约为20%,1年时的平均固结度达到26%左右,完成达到接近100%的固结度需要约60年。
2.2.5 沉降的数量分析
目前尚无法精确计算淤泥、淤泥质土的沉降量与时间之间的相关性,但可以采取经验法进行发展趋势的定量估算。计算的方法有“双曲线式”与“指数曲线式”。
(1)“双曲线式”沉降计算
计算模型表达为式(4):
式中:St为在时间(从施工期一半起算)的实测沉降量,S为待定的地基最终沉降量,a为经验参数。
增量值计算:根据式(4)计算得出一年内沉降约230mm,随着时间的推后增量值逐渐减少,使用10年后初步达到稳定,60年以后基本稳定。绘制沉降增量值与时间曲线图,如图6所示。
图6 双曲线式沉降“增量”值曲线图(mm)
累计量计算:同样采用“双曲线式”与式(4)计算得出累计量,随着时间的推后增量值逐渐增大,使用10年后初步达到稳定(累计沉降量达571mm),60年以后基本稳定 (累计沉降量达846mm)。绘制沉降增量值-时间曲线图,如图7所示。
图7 双曲线式沉降“累计”值曲线图(mm)
(2)“指数曲线式”沉降计算
计算模型表达为式(5):
式中:e为自然指数,a为经验参数。利用实测的s-t曲线资料,可求得地基最终沉降量s值,并可推算任意时间t的沉降量st。
增量值计算:根据式(5)计算得出一年内沉降约221mm,随着时间的推后增量值逐渐减少,使用10年后初步达到稳定,60年以后基本稳定。绘制沉降增量值与时间曲线图,如图8所示。
图8 指数曲线式沉降“增量”值曲线图(mm)
累计量计算:同样采用“指数曲线式”与式(5)计算得出累计量,随着时间的推后增量值逐渐增大,使用10年后初步达到稳定(累计沉降量达538mm),60年以后基本稳定(累计沉降量达833mm)。绘制沉降增量值-时间曲线图,如图9所示。
图9 指数曲线式沉降“累计”值曲线图(mm)
(3)两种方法比较
增量值:双曲线式计算得出1年内沉降量为230mm,而指数曲线式为221mm;使用10年后前者是12mm,后者是11mm;使用60年后前者是2mm,后者是1.8mm。
累计值:双曲线式计算得出1年内沉降量为230mm,而指数曲线式为221mm;使用10年后前者是571mm,后者是549mm;使用60年后前者是846mm,后者是833mm。
总体上两者非常接近。参考其他淤泥质土的沉降,如上海市城区地面从1920年至1991年共71年间沉降量达1.8m[1],以上海市城区地面沉降为参照,本案例中附属物的沉降计算值相对偏小。而案例中的建筑物售楼处由于采用了桩基础,避免了沉降的问题。
针对淤泥、淤泥质土宜优先采用事先进行治理与防范的办法,但该案例工程在没有处理淤泥质土的情况下就进行附属物建设,造成不断沉降的现象,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弥补性的治理,保障其正常的使用。
3 治理方案遴选的过程
(1)基本原则。维修方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下沉问题,以及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力求以技术上最可行、经济上最节约的方法解决沉降问题。
(2)可行性原则。要彻底解决问题,需遴选出一个经济上相对合理,技术上可操作,性价比最高的最可行方案(即“非至善之策,却是现实之策”)。
(3)遴选方案。基于保障现有售楼处的白天正常营业为原则,只能选择在晚上进行施工维修。针对此情况,维修前制定了三个方案,逐步选择与变通。这些方案各具特色与优缺点,通过对比选择其中最适合的一个方案进行实施。
3.1 方案一:预制小型桩基础
首先考虑采用桩基方案,即用桩基与上部盖板进行受力的体系,如图10所示。
图10 方案一示意图
(1)技术与经济分析。小型打桩机将0.3x0.3m小方桩打入到第⑤1层黏土层,长度约30m,此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桩的受力类型为摩擦端承桩。方桩为支撑体系,方桩间隔为2m,桩之间用0.3x0.3圈梁连结,最上面现浇混凝土130mm的顶板,概算费用约100万元。
(2)可行性。此方案可以彻底解决售楼处配套工程的下沉问题,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打桩的机器体形相对较大,停在售楼处严重影响售楼处的形象。其次是在打桩的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影响售楼处的桩基安全。此方案经评估后予以否决。
3.2 方案二:水泥土围合挡墙
其次考虑水泥搅拌桩挡墙方案,如图11所示。
图11 方案二示意图
(1)技术与经济分析。用小型搅拌机在售楼中心四周进行搅拌,挡墙深度约20m,形成一个围合结构,在围合结构内再进行表层换填式的三合土处理。按水泥掺入量15%形成水泥土挡墙,宽度约2m左右,深度为20m,费用概算约50万元。
(2)可行性。此方案能部分解决售楼处四周的下沉问题,优点是施工的机器小,经济费用低。但也存在缺陷,即不能彻底解决围合范围内的土自身沉降问题,只能相对减缓下沉量。
3.3 方案三:全部水泥搅拌改良土
考虑水泥搅拌改良外围全部的土,提高淤泥质土的力学性能,如图12所示。
图12 方案三示意图
(1)技术与经济分析。用小型搅拌机在售楼处四周区域内进行搅拌,深度约20m,平面间距约2m,形成一个固态土支撑体系,可极大增加此部分土的承载力,减小进一步沉降的数量。费用概算约150万元。
(2)可行性。此方案能彻底解决售楼处配套工程的下沉问题,优点是施工的机器小,施工方便。
3.4 方案选择
最终以方案三作为该工程的最优选择,使得售楼处在白天可正常进行接待工作,晚上工程人员可进行施工,如图13、图14所示。
图13 夜晚小型机器施工
图14 白天停工(钢筋配置)
4 淤泥基础处理
4.1 处理目的
针对淤泥(质)土的“三高两低”特征,对地基在一定范围内的淤泥(质)土采取处理措施,达到克服其弱点的目的。主要包括:(1)降低土的含水率,降低土的变形量;(2)降低土的压缩性,减小地基的变形量;(3)改善土的受力特性,防止土体液化与流变;(4)提高土的抗剪强度,提高地基承载力;(5)改善土的渗透性,减少渗流量,防止地基渗透破坏。
经过处理的淤泥(质)土,需达到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而案例中的治理正是降低了“含水率、压缩率、流变性”(采用水泥搅拌土,将三者进行了改良),提高了“强度”,从而达到了治理的目的。
4.2 补救方法
针对类似工程,在没有及时处理淤泥、淤泥质土后就进行了建筑物的施工,而在后期出现与案例的类似问题,如沉降、倾斜,则需要在后期进行补救处理,补救措施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
4.2.1 组合桩受力与桩间软土固化
采用“预制管桩”+“高压旋喷桩”刚柔性桩组合的处理方案,管桩穿透软土层进入下部较好地层1m深度以上,在高压旋喷桩内插管桩之间空隙区域搅拌处理桩间土。两种桩型配合使用可有效控制后期沉降,施工设备简便,操作简单。上海某物流仓库软土地基沉降加固[9]就采用了此方法,治理效果明显。
4.2.2 托换(桩)法
托换法:①补救性托换。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倒塌后,用深入基层的基础托换原来的基础,将其重新扶正;②维持性托换。形成树根桩,加固维持原有结构体系,如苏州虎丘斜塔采用基础部位注浆形成类似树根桩的形式,加强维持原来的受力体系。
4.2.3 化学加固法
将化学浆液注入到地基中,使其与地基中淤泥或淤泥质土发生化学反应,胶结成新的坚硬物质,从而提高地基强度,消除液化并减少沉降量。常用的材料有水泥浆液、水玻璃为主剂的浆液,丙烯酰胺为主的浆液,纸浆废液为主的浆液等。目前施工中主要以水泥浆液为主,其他三种不常用。本案例选用水泥浆液处理。
5 淤泥基础防范的方法
事后处理只能起到补救作用,针对淤泥与淤泥质土更应该采用事前防范与治理。治理淤泥、淤泥质土有多种方法,但根据加固的方法,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置换法、加密法、胶结法、加筋法,四个分类中又可根据工艺再分出子类。
5.1 置换法
置换回填法从理论上判断是最简便的办法,即将基础中淤泥与淤泥质土挖出,再分层换填强度大、压缩性小、性能稳定的材料,并压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填充材料:砂石是常用的换填材料,最容易施工;灰土、水泥土或三合土是次优选择;建筑碎砖、混凝土等废料的利用也是很普遍的做法;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矿渣也可以进行回填。
5.2 加密(排水)法
加密的方法类似于普通黏土的机械压实法或强夯法,但淤泥、淤泥质土不能用机械压实法或强夯法进行治理,否则会变为弹簧土。加密只能针对其特性进行排水,方法有以下几种:
(1)堆载预压法。使用材料、机具简单,施工操作方便,但堆载预压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合工期要求宽松的项目,同时需要大量的堆载材料;
(2)真空预压法。真空预压法是软土地基处理的一种措施,最早由瑞典学者Kjellman在1952年提出[10],近年来在陆域吹填软土地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1],随着土工膜和竖向排水板(PVDs)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目前海滩涂治理的主要方法;
(3)联合排水固结法。采用真空预压法联合堆载预压法的方法进行排水固结,效果更好、时间更快,是目前治理发展的趋势;
(4)电渗法。电渗法具有使软土快速固结,对土体扰动小以及加固效果不受土颗粒大小影响等优点,可用于磷酸土、高岭土、超软土、疏浚淤泥等软土的加固处理;
(5)抛石挤淤法。用片石投入软土中,将淤泥挤出,以提高地基强度。此法在沿海地区的地基加固工程中应用广泛,如深圳前海的淤泥处理。
5.3 胶结法
(1)生物酶固结法。生物酶改良土通过它的化学作用产生反应酶,这种酶可以通过离子置换作用被黏土吸附,从而使土粒吸附水的能力减弱,亲水性降低,且土粒吸水膨胀的倾向得到削弱,可以形成防水土层,对水产生屏蔽作用。生物酶对环境无污染,经济成本较低,是合适的新型土固化剂[12]。
(2)化学加固法。内容同上文所述,有机质的淤泥、淤泥质土可掺入添加剂,以平衡有机酸,提高水泥土强度。
(3)水泥浆液固化剂中使用添加剂。在淤泥、淤泥质土的处理中,也可以在水泥浆中加入粉煤灰、工业盐作为固化剂进行地基处理。如添加10%粉煤灰和3%工业盐成桩效果更好,且止水帷幕能防范渗漏点,达到了提高水泥土强度效果[13]。
5.4 加固支撑(桩)法
加固支撑法相当于用材料形成桩的形式,即用砂、碎石、混合材料等作为载体。
(1)挤密法。挤密法有两种类型:①砂石桩挤密。将桩套管插入淤泥或淤泥质土中,砂石与淤泥形成复合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与整体稳定性。并且由砂石桩承载主要的上部荷载,且砂石桩形成排水通道,上海宝钢项目中就曾用此法[14];②灰土挤密桩。用石灰与黏土按体积二八或三七比例拌匀,打入淤泥或淤泥质土中,起到加固的作用。
(2)干式振冲法。干式振冲法的砂石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也可用于处理淤泥与淤泥质土,原理同挤密桩。
(3)托换法(桩)。托换法有三种:①补救性托换;②预防性托换;③加强性托换。如树根桩植入深层承载力高的土层中,形成树根桩为主要受力的体系,起到加强地基支撑的作用。
6 结论
本文首先通过对淤泥、淤泥质土的分析,总结出其规律与特征;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得出治理淤泥、淤泥质土的规律。淤泥、淤泥质土工程宜进行事先防范,治理其“三高两低”的弱点,这是治理问题的根源;而事后出现淤泥、淤泥质土所产生的工程问题时,需要从定性与定量方面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达到治理效果;淤泥、淤泥质土的治理,需要服务于或兼顾项目的经营行为才具有可行性,以避免纸上谈兵而无法实施。
注:
①在我国将含水量达60%的土归为很软的土类;淤泥极端的含水率,如墨西哥城淤泥含水率能高达到400%;
②上海与宁波一带滨海相淤泥的灵敏度达4~10(1~2为低灵敏度、2~4为中灵敏度、4~8为高灵敏度、8~16为极灵敏性、16以上为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