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与装置
2022-05-26陈长卿翁晓星朱建锡白治峰夏琪玮王孔俭
赵 晋,黄 赟,陈长卿,翁晓星,朱建锡,白治峰,夏琪玮,王孔俭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 2.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 321300)
0 引言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2019年水稻播种面积占比约为25.6%,为2 969.4万hm2,产量持续超过2亿t,占据粮食总产量的31.6%,属于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施用化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1]。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化肥需求量大,2019年农用化肥施用已达5 403.6万t,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
水稻对于肥料养分的需求因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按照其需肥规律施用,可分为基肥、返青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肥料施用环节多、工作量大[2]。一直以来,人工抛洒或机器喷洒是施肥作业中最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肥料,肥料撒落于土层表面,尤其是人工方式时常造成分布不均匀,各区域内的秧苗或种子吸收的肥量不尽相同,导致水稻植株在茎秆高矮、分蘖数量、结穗大小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对产量产生影响[3]。此外,溶解在水中的肥料会随着生产过程排水流入周边水系,进而对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污染。因此,有效、精准地使用肥料,在提倡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肥料高效利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施肥模式的不断探索更新,依托机械装备可以实现对肥料的精确、定位施用,以此最大限度发挥肥料效能,改善化肥过量使用的现状,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减少生产投入,提升生产效益。
1 侧深施肥技术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融合了农机、农艺,是指在水稻机械插秧或直播的同时,将肥料定位、定量、同步施于秧苗或种子侧下方泥土中,施肥深度30~50 mm,肥料与秧苗或种子间距40~50 mm[4-5]。由于肥料埋于土层中,可延缓其分解速度,而且肥料与水稻根系距离较近,可促进根系吸收肥料养分,水稻前期生长所需的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只需一次作业即可完成,减少了劳动强度,对比传统撒播模式,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节约20%的肥量,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有效分蘖数,产量可增加7%~8%,特别是在低温年、冷水田、土地排水不良等情况下,增产效果显著[6]。此外,侧深施肥技术对农田生态环境可带来积极作用。以往,水稻种植普遍采用整地-上水-施肥-泡田-排水-插秧的步骤,传统施肥方式使得肥料更多地位于田块表层,由此造成大量的肥料因排水而流失,也对周边水系造成污染[7]。采用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后,可以减少排水这一步骤,极大程度避免了肥料的浪费,同时杂草生长又因为田块表层没有肥料而受阻,促使除草剂使用减少,进一步减少化学药剂对土壤、水体的污染,在2018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10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中,该技术位列其中,近几年在我国各地得到重点推广。
2 研究现状
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亚洲,育苗移栽应用广泛,对于侧深施肥技术和配套装置的研究更为深入。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如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久保田、井关、洋马等农机企业均针对各自生产的插秧机开发了系列产品,并应用在乘坐式插秧机上。据统计,2010年已有40%以上的高速插秧机具备侧深施肥功能,其中8行插秧机中应用比例最高,4行插秧机中应用比例最低,6行插秧机居中,占比分别为70%、30%和55%[8]。国内对于侧深施肥技术的研究虽然较日本更早,但受限于当时的研发生产能力,相关技术模式并不成熟,深施肥效果无法保证,因而未能将该项技术推广开来,进展极为缓慢。20世纪末期,国内科研机构加大了研究力度,富来威、久富、星莱和等农机企业相继推出带侧深施肥装置的高速插秧机。
排肥器作为施肥装置的关键部件,对肥料排放的稳定性、均匀性起着重要作用,结构形式多样,适用于固体肥料,形态有所不同(表1),但当肥料含水率过大时均存在黏堵现象,易出现断条,影响施肥作业效果[9-10]。而在侧深施肥装置中多以外槽轮式、螺旋式为主,为减少肥料堵塞,通常选用颗粒状肥料,粒径为2~5 mm,具有不易捏碎、吸湿少、不黏、不结块的特点[11]。依据施肥动力方式,可分为气吹式和螺旋推进式。
表1 国内常用排肥器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commonly used fertilizer apparatus
2.1 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
气吹式侧深施肥装置或称风送式侧深施肥装置,多采用槽轮式排肥器,利用风机产生的风压为肥料输送提供空气动力,作业时,排肥器在机械传动驱动下,将肥箱中的肥料输送至排肥管中,在气流和自身重力的双重作用下,肥料颗粒沿着排肥管均匀下落至指定位置,深施肥作业进而完成。采用这种排肥方式所施的肥料呈连续性条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其未能满足变量施肥的要求,且当插秧机停止前进或转弯时仍会继持续排肥,存在局部肥料过多的情况,对施肥精准性方面有一定影响[4]。
由于使用环境的影响,空气湿度较大,肥料极易发生潮解,潮解后的肥料流动性差,容易黏附在排肥管路上,甚至造成堵塞,不仅影响施肥均匀性,而且严重影响作业效率。根据走访发现,发生拥堵现象主要有两处位置:一处是在排肥管口,因其贴近于水田表面,易倒灌入泥水溶解肥料而受堵;另一处在肥箱下肥口,排肥器与肥箱间存在一定的缝隙,肥料颗粒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碾压而粉碎,遇到水汽易结块而堵肥。另外,施肥完成后若未将肥料沟及时覆土刮平槽,容易使肥料裸露或浮于水面,无法充分发挥深施肥效果。
左兴建[4]设计的水稻侧深精准施肥装置,利用施肥控制器和车载控制终端,将施肥量与插秧机前进速度进行匹配,以此实现施肥量的实时调整。王金峰等[12]设计的水田侧深施肥装置,施肥量的控制依靠调整肥槽有效工作长度完成,利用毛刷刮除肥槽内多余的肥料,利用圆盘顶出式结构将肥槽内的肥料强制顶出,以此解决肥料潮解黏堵排肥器的情况。雷小龙等[13]设计了螺旋组合式供肥装置,排肥轮采用倾斜螺旋状型孔结构,数量根据排肥量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肥料适应性强。
2.2 螺旋推进式侧深施肥装置
螺旋推进式侧深施肥装置采用螺旋式排肥器,利用电机驱动螺杆完成肥料的纵向输送。该结构可以防止肥料堆积架空,提高肥料流动性,缓解了排肥口易堵肥、泥水易倒灌的问题,但是部分粉化受潮的肥料仍会粘附在螺旋叶片上,一定程度上影响肥料的顺利排放,部件可靠性也有待提高。
陈长海[14]研制的水稻侧深施肥机,将插秧机发动机作为螺旋搅龙式排肥器的动力源,实现插秧、施肥联动,排肥量由螺旋转速控制,排肥稳定性有待提高。杨欣伦[15]设计的侧深施肥装置,利用横向、纵向螺旋钢丝完成肥料输送,采用多叶片组合的肥量调节装置,操作简单、排肥稳定。陈雄飞等[16]设计了由输送螺旋和排肥螺旋组成的两级螺旋排肥装置,排肥效果较好,对肥料形态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
3 展望
当前精准农业发展迅速,对肥料施用的精准程度提出更高要求。相较于传统施肥方式,侧深施肥技术虽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施用量,但不同区域内的土壤肥力存在差异,条状施肥仍存在一定浪费,因此,通过结合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定位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据实际土壤肥力变量施用化肥,可进一步提高实现肥料利用率,配套的变量侧深施肥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水稻生产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同时作业环境复杂,为保障作业有序高效进行,应加强排肥器、齿轮、传动轴、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可靠性,优化其强度、耐磨损程度,降低平均故障时间,以提升侧深施肥装置整体的可靠性,进一步保证排肥量稳定性、均匀性,以及各行肥量一致性。同时结合轻量化设计理念,减轻作业时插秧机下陷程度,提升整机通过性能。进一步优化排肥器、肥箱、输肥管等的结构,加强防潮解、缓释技术等化肥生产工艺的创新,以避免肥料堵塞,也将促进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普及。
4 结束语
在水稻生产管理中,采用带有侧深施肥装置的水稻插秧机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用肥成本,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增产丰收,对于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各地正全面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在现有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该技术装置的应用推广力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农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