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后浪”摘金的秘诀
——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胡兴盛
2022-05-26赖志凯
赖志凯/文
“年纪这么小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是年轻有为呀!”这是胡兴盛这两年听到最多的夸赞。
面对夸赞,胡兴盛总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娃娃脸上露出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缝,憨厚中露出一丝羞涩。
2021年,年仅22 岁的胡兴盛获得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工”赛项全国冠军,成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今年,他又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提升
1999年4 月,胡兴盛出生在山西介休,父母都是普通职工。“我小时候不爱说话,成绩一般,总是在家闷着。”胡兴盛回忆道。
18 岁那年,中专毕业的胡兴盛在一个小工厂里打工,和一个老师傅一起干活,师傅用他自己的经历劝他回学校上学。胡兴盛听了师傅的建议,进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修电子电气应用与维修和数控技术专业。
学校光荣墙上贴着好多学长的光荣事迹,里面有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胡兴盛说,在技校注重实践的浓厚氛围里,自己心态发生了转变,“以前是被动学习,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后来‘开窍了’,想通过主动学习证明自己。”
在校期间,胡兴盛努力提升技术锤炼自己,并多次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取得多项优异成绩:2018年10 月,参加山西省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2019年6 月,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019年11 月,参加中国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
就这样,在一次次竞赛中,胡兴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父母也欣喜地看到胡兴盛身上的变化: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爱笑。胡兴盛也成了“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优秀。
操作要领“长”进骨头里
平日里不善言辞的胡兴盛,总是面带一丝羞涩。但只要谈到“数控”二字,胡兴盛便滔滔不绝。
2020年从技校毕业后,胡兴盛放弃高薪的私企,毅然选择了航天事业,就职于航天科工二院。那年5 月,刚入职不久的他参加了航天科工集团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比赛,但并没有取得好成绩。“这给了我当头一棒,说明我的技术还不够娴熟。” 胡兴盛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喜欢挑战,不喜欢乏味;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攻克难题;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问题反而更有斗志,这就是胡兴盛不断进步的原因。
“身边优秀的‘技能大咖’时刻影响着我。”胡兴盛所在的二八三厂有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他们中有的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已是“大国工匠”。这让胡兴盛羡慕不已,更增添了技能成才、航天报国的动力。
2021年8 月,经过一年的沉淀后,胡兴盛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工”赛项。赛前和教练对每一个赛点详细分析、参考历届理论试题整理几千题的题库、定制训练计划利用好每一分钟……白天,在教练辅导下训练实操项目;晚上,他常常自我加压,学习理论知识到凌晨。
两个月集训,历经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操作要领已经“长”进了胡兴盛的骨头里了。最终在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操试题第二部分,胡兴盛得到了裁判“全场最规范”的高度评价,一举夺冠。
“技术的提升永远没有终点”
大赛告一段落后,胡兴盛重返岗位,从初级工连跳3 级,升为技师。“技术的提升永远没有终点,对我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他说。
在二八三厂第一个智能化生产车间,自动装配的机械臂、自动识别的测量仪、可按轨迹运行的传送机器人以及20 米高的存储运输库,都听凭胡兴盛所在的8 人小组指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组和工作室,这个小组被命名为“创客”团队,除了点检、排除机器运行故障,更重要的是迭代更新智能化产线,根据实际需求发明创造。
在现场,胡兴盛总是能快速发现生产需要和创新点,他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为提升现场工作效率,研制了多项设备——石墨套管自动打磨装置,突破现有生产瓶颈,实现无人自动打磨;自动化轴承涂脂设备,改变现有人工涂脂方式,实现轴承的自动涂脂工作,缩减人力5 人;质量质心设备,改变现有测量模式,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如今,胡兴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利用碎片时间,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迎接新的挑战。
“未来我希望能不断掌握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争做高技能人才,继承耐心细致、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大国工匠,为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