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点亮梦想
——写在第七个“中国航天日”
2022-05-26申超波
本刊记者 申超波/文
迎着4 月24 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在万众期待中拉开大幕。这个在6年前,我国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时间而确立的节日,对于中国航天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自豪。就在8 天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完成长达半年的太空驻留任务后,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让今年的“中国航天日”显得犹为喜庆。
党领导下的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无边的星空激扬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彰显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追求远大的血脉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奏响宇宙强音。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点亮梦想”,旨在进一步弘扬航天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激发汇聚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
启 梦
曾经,航天梦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远古时期,日、月、天的神秘,强烈吸引着先祖好奇的目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神话传说,寄托着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就畅想过遨游天宇。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更是用“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抒发了极度豪放的情感。明代万户飞天,更是试图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具体实践,虽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反映了中国人飞天梦的生生不息。
现在,航天梦是强国梦的坚强基石。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西方的经济封锁和围堵打压,党中央以长远眼光和非凡气魄,果断作出研制导弹、核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尖端武器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的成功奠定了中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塑造了中国崭新的大国形象,显著提升了中国的战略能力和国际地位。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追 梦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习近平主席发表2022年新年贺词,“我们的三位航天员正在浩瀚太空‘出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发出了“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号召,亲自擘画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启了加快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国家科技水平和能力跃升的生动例证。从2020年12 月17 日中国实现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到次年5 月15 日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再到10 月14 日“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不到一年时间,航天领域奏响深空探测“三重奏”,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完成,使得中国航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代代航天人的自力更生和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科研人员勇于攀登、敢于超越、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生动实践,更是我国坚持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磅礴伟力。这是唱给伟大祖国的赞歌,是为中国梦增添的十分亮丽的色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大梦想。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然包含航天强国的内蕴。反过来,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必然对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巨大推力,托举中国梦。
圆 梦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宇宙空间是人类的共同资源。2016年以来,中国与19 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46 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航天梦,点亮人类大同梦。
4 月24 日晚,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航天点亮梦想”——中国航天与文化艺术探索论坛召开。论坛旨在搭建科技、文化、艺术跨界交流的国际性、艺术性、融合性平台,邀请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NASA 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科学家阿米塔布·戈什,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副馆长茱莉叶·奈特,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前日本太空发展署宇航员山崎直子,中国科幻电影导演章笛沙,意大利科幻小说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等嘉宾从人类文明、太空探索、航天梦想连接过去与未来等角度,进行跨界交流和思想碰撞。
2022年中国航天蓝图已绘,风正帆满,再次踏上新征程。国家航天局将秉承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宗旨,坚持和平、合作的“和合”理念,为探索宇宙奥秘、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