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基因视角下滨海石屋聚落的再生

2022-05-26吴海磊熊瑶

设计 2022年10期

吴海磊 熊瑶

关键词:聚落基因 滨海渔村 石屋聚落 校区设计 建筑改造

引言

石塘,这个中国东海每天迎接第一缕曙光的地方,存在着数不胜数的传统石屋聚落,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年轻人的离开使得这些聚落逐渐被人忘记。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大量的商家涌入民宿开发领域,石塘赶上了这个浪潮,零星的失落村落被开发发展旅游业。而本次项目设计的场地就是无数个失落的传统村落中的一个,四岙村,坐落在石塘四岙山头,项目目标是将四岙村这块场地打造成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创新艺术院校。从村落到校园,这样一个转变过程需要考虑一些什么,是拆除还是保留;在设计过程中,对于当地传统聚落基因有哪些深入挖掘,又是怎样通过怎样的现代化手法结合到设计中,这些问题将在下面的正文种详细讲述。

一、传统石屋聚落空间基因的概念与内涵

(一)传统聚落空间基因概念:基因的概念来自于生物学,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是具有遗传特性的生物体基本单位。而传统村落也存在这种具有遗传性的“基因”,如徽派民居建筑的白墙黑瓦、陕北民居建筑的夏房窑洞、闽南民居建筑的红砖古厝等,这些显著性标志可看作是该地区传统村落可被识别出的基因,因此,每一个传统乡村聚落你基因都是是独特的、区别于其他传统聚落的、是识别某一个聚落区域的决定性因子,也是传统乡村聚落特征得以“遗传”的基本单位,决定着该种聚落文化的兴衰[1]。

(二)传统聚落空间基因的分类:聚落空间基因分类有多种方法。首先可以按空间要素划分,依次是:山水格局基因、街巷格局基因、建筑院落基因等;其次还可以按照按空间类型划分,可分为自然地理基因、环境布局基因、历史文化基因等。本文以空间类型划分的分类方法研究为主,以空间要素划分的方法为辅,对石塘四岙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基因进行阐述。

传统乡村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的物质空间载体。刘沛林提出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概念,建议可以从民居特点、主要公共建筑等方面入手,将其基因特征应用于传统村落景观识别与解析。在本次项目中,我们设计组面对的场地俨然是一块具有十分丰富传统聚落;所以在进行整体设计之前,深入场地调研,了解石塘四岙村的聚落基因尤为重要,这将决定我们的最终设计成果是否符合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地理特征,人文习性。

二、四岙村石屋聚落基因识别

(一)四岙村自然地理基因:石塘原先是一个座古老的渔村,古时叫作石塘山,几千年以前,此处还是一座海岛,在明代的时候才逐渐与陆地相连。根据《台州府志》记载“塘多泥筑,少石砌者,惟此塘独砌以石,故即以为全岛总称”。石塘的名字由此而来,而石屋的构造工艺也被代代相传到今天[2]。

四岙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石塘,坐落于四岙山头,背靠大岙山,面朝金沙湾,东面有对戒观景台,西面则是一条下山通向锡安堂的路,整个村落总共占地 40.67hm2( 610亩),而我们本次项目的红线范围内面积为12 .7万平方米。四岙村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建筑资源,传统村落留下的民居住宅、祠堂庙宇乃至沿街巷道均以砌石作为材料,由于这些石屋在现代建筑中很难再完美复刻,所以村落中现存的传统石屋非常珍贵,如果能很好的修缮,保留,可以向前来游玩的人们很好的展示出当地独有的石文化。

(二)四岙村环境布局基因:根据当石塘当地县志记载,石塘镇的先人为了抵挡海盗的侵扰,将石屋塔楼建造成为一种防御性的建筑;另一方面,传闻石塘当地渔民祖先来自闽南一代,福建的惠安移民在石塘定居后,基本保留了原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当地建筑具有强烈的闽南风格 [3]。石塘是一个由石头堆砌而成的村落,独特的石屋、石街、石巷、石阶依山而建。目前石塘镇上很多的石屋都已被拆改重修,而保留原始风貌最多的,就集中在我们的设计场地四岙村周围,在吴冠中先生的画作《石塘山下人家》中还可以窥见传统石屋聚落影子[4]。

当地传统石屋的石材构造特征是侧面零落,正面整齐,而房顶用碎石卡压住,这是为了适应当地频繁的台风气候日积月累形成的风格。并且石塘石屋的石材选择也非常考究,他们认为石材如果侵染飘红就是上等品质,因为飘红的石材质地格外坚实,建造的房屋也会十分坚固。

(三)四岙村历史文化基因:旧时石塘渔村留下的文化印迹不曾消失,反而被当地的村民们用各种方式保留下来。比如在石塘的另外一个错落三透里,有一位当地有名的渔民艺术家,温岭非遗传承人陈祥来先生,废弃的朽木、石屋的断壁残垣、贝壳海螺、老旧渔船,海边的一切物件在他的手里都变成了艺术品。他将石塘的海洋元素、民风习俗等被巧妙融合,创作了各种精美的船模、微景观、画作艺术品等,包括最为出名的鲎壳画[5]。

在设计场地周边,即四岙村周围,给村落留下最深印记的主要是渔文化和宗教文化。首先是渔文化,在村落中每家每户的门口几乎都会挂上一个海螺,海螺中插满了燃尽的香,在村落中询问得知,从前石塘的人民还主要依靠捕鱼为生时,需要经常出海,而海上天气多变,充满危险。为了祈求每次出海都能平安归来,村民每次出海前都会在门口的海螺中插上三柱香祈福,久而久之,每家每户的门口都保留下挂著一个海螺的习俗。

宗教文化在四岙村比较复杂,这里的人民的信仰比较混乱,有很大一部分村民信奉基督教,还有一部分村民信奉妈祖。所以在四岙山脚下,修建着一座崭新的天后宫,而在四岙山腰上,却又竖立着一座不小的教堂,村落中居民家中也有的挂着基督教日历,有的挂着中国的农历。

三、四岙村石屋聚落改造策略

(一)梳理:校园总体功能布局。台州乡创学院计划容纳学生,教职工800~1000人,艺术类院校的园用地总指标是110 平方米/人,总占地面积需要8.8~11万平方米。在校园规划项目中,教学科研区占校园规划建设用地比例范围是28 %~30 %,所以确定改造后教学占地面积为5.2万平方米。文体活动区占校园规划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2 %~15 %,实际项目需要1.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用地面积占18%~20%,实际项目需要2.3万平方米。

充分考虑四岙村的自然地理基因,包括地形地势、建筑聚落、場地开合这些方面,再结合项目方的愿景和实际校园建设的硬性指标,我们将整个四岙村落分为四个功能分区,分别是:1.揽月教学实验区、2.挽山艺术工作坊、3.云涧行政办公区、4.见水艺术文化交流区,如图1。

1.云涧行政办公区:作为未来建成艺术学院的门户,设置在整个场地中心区域,拥有一块空旷的广场,面向一条上山的汽车道,设计组决定将此区块作为整体校园的门户建筑群,并配置入口景观与广场的设计 [6]。

这块区域是原来四岙村聚落的中心区域,作为原来村落的中心文化广场,已经设置了一些休闲娱乐,文化宣传的设施。站在广场边缘,靠近马路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见整个四岙村的建筑聚落天际线。所以综合考虑以后,这一区域最适合作为未来校园的门户与中心,将原先的中心文化广场改为校园入口广场,并对背后的建筑群进行梳理,以求改造后更加突出当地建筑聚落基因,尤其在天际线的视觉表现上。

2.揽月教学实验区:作为整个村落地势最高的一块区域,因为房屋聚落也呈现出黏合状态,成片存在,所以考虑作为以后艺术学院的教学区域,有大片的的房屋可以改造成为连续的教学房屋。如图2。

此外在服装与时尚专业建筑群前面和环境与空间设计建筑群后面,分别存在着一块原先村落的田园。在整体设计中,我们决定将这两块田地保留,一块作为未来校园农业教学园区,一块作为校园内景观花田。这样既良好的保护了四岙村聚落的农业基因,又巧妙地配合了之后校园内的专业设置。

3.挽山艺术工作坊:这块区域属于四岙村的东区山头,村落的尽头是一个很高的陡坎,具有了良好的视野,可以鸟瞰山下的温岭半岛与半岛对面的海。作为艺术工作坊,我们在坊中设置了图书馆,艺术工作室等等校园建筑群落。一方面利用这块区域较大的高差,可以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另一方利用此处开阔的视野,为师生提供优美的风景[7],为校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4.见水艺术文化交流区:作为面朝金沙湾的一块区域,既可以看见东海辽阔的海面,还可以欣赏到金沙湾美丽的海湾景色。原场地中存在一座四岙村的文化礼堂,是一座高层公共建筑,礼堂所在处位置是俯瞰整个金沙湾的绝佳位置。反复商议之后,决定设置将整个区域设置为充满活力的艺术文化交流区,同时将这栋建筑改造为艺术文化交流中心,为将来乡创学院的师生提供充足的对外文化展示与艺术交流空间。

(二)传承:乡土聚落形式保护。面对司岙村的建筑聚落改造,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破坏石塘特有石屋聚落基因面貌的情况下,又满足一个艺术院校的硬性标准。关于硬性指标上边已经确定,涉及到学校建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的现存房屋都可以被用来直接改造甚至保留,在我们的现场勘测当中,四岙村有许多房屋已经十分破败,无法正常居住,所以在后续改造当中,会考虑拆除一些无法正常使用的建筑,保留可以改造的房屋[8]。在建筑形式上,设计组决定在现存建筑聚落肌理上去改动,而不是完全重建,因为作为石塘最后一个保留着传统石屋聚落的村落,我们更应当从保护建筑基因面貌的角度出发,巧妙结合石塘当地文化,设计出不违和,诉说当地渔民文化的建筑叙事群体[9],我们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1.结合当地文化基因,保留建筑原有面貌。主要运用在揽月教学实验区、挽山艺术工作坊、云涧行政办公区。这三个区域的现存建筑多为传统石屋,并且石屋之间间隙都非常小,伴随着地形变化,房屋聚落呈现耦合联结状态[10]。设计组的想法是可以直接打通联结的房屋内部,形成多个连续的室内空间,并且加固墙体结构,避免破坏建筑原有外貌。这样就为学院提供了多个综合体建筑,而不是像原先一样,每栋建筑只是作为村落中无数个互不干扰的民居房屋一样存在,如图3。

2.充分尊重聚落原有肌理,打造合理校园交通路线。另外,原来的村落肌理也被我们充分利用,原先的村落建筑布局是经过数年自然与人为演变而来,符合村落的场地现状和生活习性。所以我们在做整体布局与调整的时候,参考原来的村落路网,只规划出必要的以及车行道,和二级人行道。在道路布局中只拆除了个别破损无法居住的房屋,其他四岙村原先建筑都被纳入保留与改造范畴,这样原先村落的聚落肌理就被良好的保留下来。

3.巧妙结合石塘历史文化基因,设计一座乡创学院标志性的建筑。

当然这栋建筑并不会破坏原有的石屋聚落,而是选取了一块已经被现代材料改建过的建筑场地,区域就是见水艺术文化交流区。这块区域的原先建筑是村文化礼堂,有五层楼高,是整个村落最高的建筑,不管实在山下,还是村落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这栋建筑,选择这栋建筑改造成为来乡创学院艺术交流中心,作为标志性建筑十分合适[11]。形式上我们借鉴了海螺的形式,整个建筑鸟瞰呈现一个海螺的形式,考虑到在未来的校园中任何一个场地都可以看见这栋建筑,所以这栋建筑借鉴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念,在不同的侧面观察这栋建筑,可以观察到帆船的形态,也可以看到山峦的形态,如图4。

(三)再现:传统聚落基因运用

1.海:从前,石塘镇上离海比较近的人家会在玻璃窗外加上一层可以推开的木板,在雨季会将木板合上,预防海浪的拍打,据村民说雨季的海浪会有几十米高,轻易就可以破坏沿海的房屋。这种窗户形式也被我们运用在了部分建筑的窗外,不过这些木制栅格也都是装饰作用,是对从前石屋建筑形式的模仿[14],并没有实际的功能性。此外还包括前面所讲的乡创学院艺术交流中心,也借鉴了大量当地的海文化基因,诸如海螺,船只等等,运用在建筑的形态上。

2.光:石塘四岙村中传统的石屋为了防止风雨吹打进室内,都开了非常小的窗户,以至于室内非常昏暗,但是这样的是被空间并不适合用于学校建筑,所以在方案最初,我们就确定了“将光带回石塘“的主题,以解决建筑室内采光问题。现代的玻璃材料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建筑的抗风防雨需求,所以可以选择钢化膜玻璃,在建筑适当的地方大面积开窗,让建筑室内光线充足[12],如图5。

2.石:石塘最具代表性的聚落基因就是石屋,所以為了尽力保护并还原四岙村聚落建筑基因原貌,飘红石块被我们运用在大部分建筑中,用来重现曾经的石塘渔村建筑面貌。村落原有建筑大多都是由这些飘红石块堆砌而成,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所有都拆除重建,而是对仍然具有良好居住功能的房屋进行外形整理与房屋结构加固;对已经无法居住的房屋进行整体修缮,恢复石屋面貌,整体修补四岙村石屋聚落面貌。

还有一些新建的建筑,我们也慎重选择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飘红石块作为建筑材料,尤其是在外立面中大量运用,这样即使是一座新建建筑,在未来的校园建筑聚落中,也不会过于违和,破坏校园聚落整体风格。

3.色:曾经,由于没有较好的建筑材料,石塘每年的夏秋季会有几个月的暴风雨季节,为了防止台风吹跑瓦片,每家每户屋顶的瓦片都会被压上石头。虽然现代建筑的屋顶的瓦片没有那么容易被吹跑,但是我们依然在建筑的屋顶放置了排列的石块,用作创达当地的这一习俗,并且这些石块中有些被刷上了颜色,连起来排列会呈现出彩虹的颜色变化,寓意着屋顶有彩虹,结合石塘当地多为雨天的气候,也表示对与晴天的期盼[13]。

(四)未来:智慧生态聚落建设

1.未来生态校园数字管理:介于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要将未来的乡创学院打造成一座将台州乡创学院打造一个创造一个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创造未来的国际创新艺术院校。所以在整体考虑未来校园聚落布局时,我们设计小组一致同意加入顺应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潮流,引入万物互联理念,为未来的乡创学校构造一套智慧化校园数字化管理基础模式。

管理模式包括几大板块:校园综合指挥板块、校园安全监管板块、校园生态绿色板块、智慧校园师生服务板块。尤其是校园安全监管板块与校园生态绿色板块,校园综合指挥板块将通过地理信息与物联监控信息的相互叠加融合,对整个校园的运行安全和景观绿植进行可视化的状态监管,可以自动化的对校园内植物进行浇灌与保护,有效应对石塘夏天多变的台风天气。传统校园分散的管理手段容易形成消息滞后,而互联网的引用实现了校园聚落管理事务的统筹整合。

2.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作为从乡村聚落改造而来的校园,不可能完全摆脱原先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既然如此,不如顺应原先的乡村格局,良好的保护乡村聚落基因面貌。本次项目场地中就存在的大量的农田,主要聚集再整个场地的北面,基本是来连续的一排,设计小组决定少量占用农田场地去拓展教学建筑,其余的农田全部保留,转变为未来校园的两种场地,一种是作为农业教学的试验田,一种是作为校园景观绿地。

构建生态系统可持续的校园聚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当地聚落植物的生境修复与改善,而植物生境是修复与改善主要看三个方面:(1)调节气候:设计组在掉拆清楚场地内的现有绿地内存在多少绿植,树木,在平面中合理配置,适当补充当地的适生植物,以调节校园聚落内的微气候。

(2)保护土壤:校园绿地内被大面积的绿植、树木保护,在这样起到了稳固土壤,虽然石塘地区靠海,不会有干旱的困扰,但是每年持续几个月的天风天气,聚落亦会受到大量的雨水侵袭、冲刷,所以对于司岙村聚落内及周边土壤的保护需要十分重视。

(3)调蓄水文:前面提到,每年的石塘进入夏季以后,会有连绵不绝的几个月雨水天气;而四岙村地处山顶,村落中地势非常复杂,总体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四岙村已经少有人居住很多年,村中的排水系统存在许多问题,或堵,或确实。于是设计组先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理清四岙村的地形,在SU中复原了原场地以后,根据现状地势和未来校园的板块重新规划了聚落的水文系统。

3.建设生态农业教学模式:前面论文在论述揽月教学实验区时提及,在揽月教学实验区,原有的两块农田被我们保留了下来,被聚落包围的这一块农田,被我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留有它田园的面貌,作为以后环境专业的学生进行农业教学的试验园,如图6;而揽月教学实验区背面的一大块田地,则是作为生态花田,用于水土涵养,稳固土壤。由于面积过大,也作为以后环境专业的学生的植物学习实践园。

结语

本次对于石塘四岙村的整体设计,与以往的村落面貌整体更新不同,既需要考虑保留完整的滨海石屋聚落基因特征,又需要考虑满足乡创学院的教学办公功能。过去几年中石塘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整体经济水平已经有所回升,但台州乡创学院的落座无疑更加丰富了石塘的业态,吸引年轻外来人员的进入。希望本次石塘四岙村的改造更新,能对石塘今后的石屋建筑聚落改造以及其他传统乡村聚落的更新提供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