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活化“莲花穴”

2022-05-26刘晓娜

今日重庆 2022年4期
关键词:祖屋院落活化

刘晓娜

阳春三月,柑桔花、洋槐花、蔷薇花、鸢尾花如约而至,一如往常。然而在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一个名叫“莲花穴”的村落,今年有了与往日不同的春日景象。

一度凋敝、落寞的村落,经艺术活化后,在繁花掩映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与村容村貌一起焕发活力的,还有村民的精神面貌。春光里,我们走进莲花穴,与村里的几位大姐共度了一个明媚的下午,和她们一起欣赏陈列在院落里的雕塑作品,还喝到了她们亲手调制的咖啡……

活化:艺术现场搬进村里Vitality Renewal : Invite Arts Activities into the Village

莲花穴,曾是一个典型的半空巢村。

“村里总人口151人,常住人口却只有21人,多是留守的老人、儿童;24栋建筑里有7栋破败不堪,剩下可供居住的砖房也多处于空置状态……”村史馆里,和这段文字记述一同展示的还有村落改造前“脏乱差”的照片。

2021年9月,经过艺术家们的改造,莲花穴以艺术化的面貌重新呈现在村民眼前:萧条的村舍间建起了美术馆、博物馆、剧场、民宿、咖啡厅……与此同时,这里也有了新的定位:莲花穴艺术院落。

这个名叫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的艺术乡建试点,由璧山区七塘镇政府、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雕塑学会、深造工作室等共同实施,结合人居环境、村落文化、本地特色,打造了十大主题核心艺术区。

随后,莲花穴迎来了2021重庆第二届雕塑大展:约200多件雕塑作品展出,师生们将学术交流、艺术沙龙也搬到村里,“土气”的村落瞬间变身艺术现场。

几个月过去了,雕塑大展虽已落幕,部分艺术作品却永久留了下来,比如一只“穿墙的猫”、一对“表里不一”的石狮子,以及窗户上“扭曲”的防护栏……这些奇思异想的艺术作品,让莲花穴变得与众不同。

这场雕塑大展还有个很应景的主题:“乡与城”。

“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使公共艺术与乡村现场有机结合,从而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最终推进城乡互促互进,共同发展……”莲花穴美术馆里,至今还张贴着那场大展的“前言”,字里行间揭示着“乡与城”背后的深刻主题。

再造:撑起乡村公共空间Reengineering: Support Rural Public Space

莲花穴艺术院落的一个个艺术空间,已经成为莲花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亲眼目睹这些变化的村民来说,建筑的更新、空间的活化,是艺术带来的第一轮刺激。以村落中心的美术馆为例,在村民的记忆里,那就是一栋木架倒塌、杂草丛生的破败房屋。改造过程中,原始木架得到修复,部分土坯墙体被保留,原本局促的结构被打通,呈现出开敞的大空间。

如今作为民宿的老屋,也经历了艰难的改造。在保留砖木结构、老土墙的基础上,依靠钢结构的支撑,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为老屋的乡土风味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刘向晖是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的空间设计师。他指着民宿里一根柱子说,这里藏着过去村民“偷梁换柱”的故事——

为了换粮食,房主拆了局部的梁、柱,然后找来一根弯曲的木棍和条石顶替。此次改造中,顶替的木棍和条石被保留了下来,“我们尽最大努力保留建筑的历史脉络,希望来到莲花穴的人看到的不仅是它现在的模样,也能联想到这里曾经的生活。”

莲花穴院落艺术活化项目启动于2019年,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前,项目团队花了大量时间做田野调查:挖掘莲花穴村史,整理包括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乡村生态,理顺各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权属。

在田野调查中,艺术家们有了重要发现:为什么那几栋破败的建筑都集中在村落中心?原来莲花穴的各家各户,绝大多数都同祖同宗,随着子孙后代“开枝散叶”,村落中心祖屋的权属也越分越细,没有哪家人能单独决定祖屋的未来,于是祖屋便少于维护,渐渐衰败下来。反而是各个小家庭在祖屋周围新建起了砖房、楼房。

在刘向晖看来,在宗亲社会比较完整的地区,祠堂和祖屋撑起了乡村的公共空间结构和生活伦理。但随着宗亲社会的衰落,更常见的是莲花穴这样的情况。

“通过空间更新,我们想将破败的房屋改造为公共空间,希望再造一个‘中心’,将塌陷的伦理结构给顶起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术家们不仅改造了7栋破败的房屋,还在院落空坝搭建了露天剧场,在闲置宅基地建造了可以观赏稻田的咖啡厅,将它们活化为公共生活和艺术生活平台。

關联:乡村艺术新生态Connection: New Ecology of Rural Art

在这个由乡土伦理与艺术现场互补形成的莲花穴新生态中,村民,亦是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与美术馆、民宿、咖啡厅以及大大小小的艺术作品一起,关联着莲花穴艺术院落的成败。

49岁的甘遐学,是为数不多留守在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她过去在皮鞋厂打工,去年莲花穴院落项目落成后,她便成了院落的工作人员。跟她一起工作的还有三个姐妹,这个姐妹团平日主要负责打扫院落的卫生,为民宿客人准备餐食。遇到有艺术活动,她们还要参与接待。

其中的一个姐妹刘亚,也是土生土长的七塘人,不过她不住在莲花穴,“原来经过莲花穴,都不想进来,院坝里四处是污水、鸡屎鸭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对于莲花穴的前后变化,她最质朴的感受就是“变得干净、漂亮了”。

姐妹团里的“大姐”龚国兰,至今还在手机里保存着一张与艺术家的合影。在一件刻画三峡移民的雕塑作品前,她和艺术家摆出了与雕塑相同的姿势。

“原本以为艺术离我很遥远,没想到这些作品来到莲花穴后,嘿,我还都欣赏得来。”龚国兰说,搞艺术的人想象力就是丰富,而且这些作品跟环境很融合,看起都顺眼。

刘亚接过话头,“就像民宿里的灯光,越是简单越有水准,城里的酒店都不一定赶得上。”她去过很多城市打工,见过不少世面,但莲花穴的所有设计和装饰,都让她感到一股难以言说的美。

去年国庆节期间,莲花穴举行了一场以“重构乡土与都市日常想象”为主题的乡村艺术集。龚国兰记得,当时很多打工返乡的村民来看,“很多人都不敢相信,在大城市才有的戏剧、展览,竟然能在我们的家乡看到,大家都很高兴。”

重构:艺术融入乡土日常Reconstruction: Integrate Arts into Local Daily Life

蓮花穴的艺术空间里,有一栋“返璞归真”的火塘屋,是用方圆1公里内收集的条石建成的。与周围的木质结构建筑相比,火塘屋有些与众不同,却又十分协调。

“我们希望,这些空间都是在乡村原生状态上长出来的。”在刘向晖看来,艺术介入乡村,应该呈现乡村生活生动的日常,“初到莲花穴时,负责总牵头的焦兴涛老师提了个总要求:你自己愿意长时间待在这里。长时间,会磨掉表层猎奇,更着眼日常内在。”

这间火塘屋有个独特的设计:墙上镶嵌着彩色的玻璃小窗,光线透窗而入,屋里立刻多了股梦幻的味道。“这跟日常稍微有点距离,但又是日常中不可缺少的。”刘向晖解释,乡村现场里的当代艺术不是教化,而是共同生长。如果村民天天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他们会有记忆和感受,也会自带艺术和美的模样。

这就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组。甘遐学的自信就正在建立,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羞涩的农村大姐。当被问及“你认为莲花穴哪里最漂亮”?她会不假思索地说“我家最漂亮”。

即使在莲花穴衰败的岁月里,甘遐学也在自家小院里种满鲜花。“甘大姐也是我们团队进村后与村民对话的第一户人家,因为她家小院实在太漂亮了。”刘向晖说。

同时,艺术的介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审美。在甘遐学的院子里,我们看见她最近DIY的一张条凳:一块玻璃板黏合在砖块上,平添了几分艺术气质。这也是她从身边的艺术作品中悟出来的。

春日里,莲花穴的“姐妹团”坐在院坝中间的花台上轻松地聊天,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都反射着自信、幸福的光芒。刘亚饶有兴趣地打开手机给我们看她收藏的“咖啡拉花”教学视频,她和甘遐学最近正在学习做咖啡。

坐在稻田咖啡厅,嗅着吧台上新插的野花清香,看着两位大姐在咖啡机前忙碌的身影,生动的乡村生活之美正如春天的美好气息一般弥散开来。

猜你喜欢

祖屋院落活化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院落春秋
祖屋
彩条牵经技艺在蜀锦织物设计中的实践
寂寞的祖屋(外一首)
院落春秋
祖屋的夜晚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