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情境的研究

2022-05-26薛永娟

薛永娟

摘要:分析近年试题,可将情境分为三类: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相较于情境默写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和作文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的情境在内涵理解、类型呈现、内容表述、题型设置等方面还存有不足。预测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将不再受题型和套路的束缚,转而以新颖的题型来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体验感、综合度、开放性将会更强。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高考命题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亦把“情境”视为命题的关键纽带。设计情境成为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趋势。与此同时,为摆脱试题结构和测试形式的固化,防止新的应试模式形成,一些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更是在“情境化”的基础上走向“多元开放”——从考体裁共性到考文本个性,变依考点出题为随文出题,鼓励学生从创造性层面和个性化视角审视、鉴赏、评价文本,还原真实的解读和领悟——这类开放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要求,直指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有效发挥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因此,研究“情境”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中的呈现形式及面临的问题,对试题的情境创设建言献策,有利于促进“双新”理念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也能为未来高考命题真正走“素养测评”之路提供助益。

一、对以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情境的分析

(一)情境归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将“情境”定为“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依托任务展开,并为学生理解和完成任务服务。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借助情境,让学生围绕任务去关注、把握文本信息要素,运用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课程标准,我们可将情境任务中的情境分为三大类: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综观近四年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和部分模考卷的典题,基本都是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这三类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进而彰显能力和素养。

1.个人体验情境

课程标准认为,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人独立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文学类阅读试题的命制向来关注学生阅读时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其中的开放题更是通过情境来解码和翻译阅读材料,将其转化为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语言,给予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使其生成关于文本的个性化见解和创造性表达。

例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的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其中,“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是试题情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是任务。学生首先需要围绕阅读时体验到的“语言的幽默感”,去检索文本信息,再从句式特点、用词特征、语体特色等角度进行分类、归纳,最后结合语句分析表达效果。这道题提供的个人体验情境指向明确,思考范围较广,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体验和思维空间,便于学生表达对文本内容的独到见解。

2.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流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文学类阅读开放题所设置的社会生活情境,或来自当下的生活,或估判学生在现实世界可能会遇到的情形,勾连学生的实际经验,缩短学生与阅读材料的距离。这类题目形式新颖、与时俱进、生活气息浓郁,将文本内容、学习方式与学生成长、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易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解题积极性。

例如,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语文一模卷第19题:“贺兰山岩画创作时代距今十分遥远,作者在欣赏时却嗅到一股熟悉的气息,这源于他独特的审美方法:作者从贺兰山岩画鲜明的艺术特点中,思考和感悟華夏民族文化的性格与特质,从而深化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试借助这种审美方式,谈谈你对生活中某一种美的事物的认识与思考。”试题的情境是作者透过具体的物象思悟其承载着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也应该成为人们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认知方式,情境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若能准确解读情境,对接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等的深层思考,联系生活中的美的事物,就可以顺利完成试题任务“借助这种审美方式,谈谈你对生活中某一种美的事物的认识与思考”,同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高度自信。

3.学科认知情境

“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对“学科认知情境”的表述。依据文本特点,从学科本体出发创设相关情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最常见的命题方式。作家作品、文体常识等语文专业内容往往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一方面考查学生情境审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学科本体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

例如,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又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9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再如,2021年新高考适应卷(又称“八省联考”卷)第9题: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这是三道情境较为新颖的开放题。无论是“故事”“新编”“冰山理论”,还是“新世说”,情境都与各自阅读材料的内容相契合,带有显著的文本特点和学科特色,在情境中实现学科与知识的融合。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把握情境中所涉及的概念词的内涵,借助已有学科知识,按照任务要求,对新概念进行迁移分析。如果情境中的概念不止一个,还需要紧扣文本梳理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情境评价

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者正努力按照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规定,“以情境承载考查内容”,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平台,科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务求发挥“素养导向”的测评功能。然而,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的情境在内涵理解、类型呈现、内容表述、题型设置等方面还存有不足,需在命题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1.情境内涵挖掘不够

细究2018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其中对于“情境”的设置,偏向文本“微情境”层面居多。命题者对“情境”的认识拘泥于阅读材料的内部语境,对情境的表述也停留在较为简单的“辅助理解”层次,情境设置不够完善,情境化程度不高,思维含量不足,不能发挥其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例如,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这一所谓的“情境”,仅是为考生作答题目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思考方向,其内核仍是传统命题对“门”的意蕴的分析。如果题目改成“请结合文本分析‘门’的内涵”,相信熟悉了“答题套路”的学生也能很轻松地从“不同层面”的角度思考并作答。

2.情境类型呈现单一

试题中的“情境”应为个体整合知识与技能、迁移知识与能力、综合形成新的观念与方法创造条件。但由于文学类阅读文本与试题的对应性较强,命题者往往选择一个文本只围绕一类“情境”尤其是学科认知情境设题。这就导致一种情境仅承载一道试题,不曾出现以“主题情境”关联多道题目的命题尝试,也很少设置综合性的情境任务,更别说构建接近真实的、匹配学生现实生活的、可供学生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试题情境。从这一点看,2021年新高考适应卷中《国文教员》让学生写评论要点的那道试题,基于学科知识让学生发表个性见解,是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巧妙交融,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的情境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3.情境任务表述模糊

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写素养。“依文设题”、题型不固定的命题导向,在肃清“刷题”之风的同时,带来了命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但凡命题者思考时间过短、研究力度不够,就会造成对情境任务的表述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例如,2021年新高考适应卷《秋雨》的第9题:“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这里的“情感氛围”一词指向不太明确,究竟是情感,还是氛围?若两者都答的话,怎么梳理两者的关系?模糊的表述给学生答题造成困惑。如果从参考答案来反推设问的表述,可以改成问作品的基调、格调,或者问“小说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学生就能准确找到答题方向。情境的任务指向一旦清晰明了,便能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路上完成既定任务。

4.情境设计模式固化

语文高考卷的试题在题型、题量、内容和形式上都相对固定。为避免发生大方向的偏离,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几乎都难以突破以往试卷的窠臼。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的设计,即使是依文设题,也存在题型僵化的问题。

自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6题考查叙述方式的好处后,各地的模拟题都将情境设计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等相联系: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6题考查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9题要求考生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文章的基本特征,2020年就有多份模考卷的文学类阅读设置“关系类”情境……类似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试题设计只是机械的模仿,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情境不再具有陌生感,反而成为“答题套路”新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打破现有试题设计的定式,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也就丧失了素养测评的意义。

5.参考答案封闭僵化

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的灵活性、生动性和開放性,学生生活经验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带来了答案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而命题者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往往只考虑常规回答,不能涵盖大多数学生的答题情况,预估不到一些有创意、有洞见的答案,更不会提及如何界定学生的答题水平和分值层次。仅凭教师的主观判断,很难保证试题评价的公平公正。有些试题看似给学生提供了多个答题角度,但受限于文本内容,学生往往只能顺着最符合文本思想主旨的方向作答,所谓的情境和任务也就形同虚设。

二、对未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情境的展望

在一些习惯于应试训练的教师眼里,试题情境是“穿靴戴帽”,剥离情境后仍能回溯到具体“知识点”,仍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捷径。为规避教师将必备知识点的考查类型与相关试题同辙对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通过试卷的整体设计来实现,强调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主张“学以致用”,体现“创新思维”,具体试题会“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等。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将不再受题型和套路的束缚,而会以新颖的题型来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化、体验感、综合度、开放性将会更强。

(一)加大生活化的比重

“建构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是教育回归生活的路径之一。”所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的命制很有可能会加大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比重,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设置明确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需求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真实的生活场景,将从语文学科中习得的方法、技能运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完成试题任务。

依据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麦子》这篇阅读材料,可以设计情境任务:“假如央视《面对面》节目将邀请老夫妻两人参加,由你负责节目的主持,请你列出提问要点,并设想答案。”

“访谈”是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日常交际的常用手段。借助这一生活情境的虚拟,学生以“问题”形式梳理老夫妻的重要生活轨迹,并通过答案还原人物的精神品质,从文字理解层面走进能力应用层面。学生的答题情况也能清晰显示其语文素养的层级,提升试题区分度。

(二)观照学生的阅读心理

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对文本的形式构成和阅读文本的方法技巧的关注已逐步弱化。而将视线投向文本的思想内涵、作者写作时的思路流向和情感流变,围绕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设计情境,真切照拂学生的阅读心理,体现“读者立场”。近几年高考和模考中的文学类阅读情境化开放题,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努力。

如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第8题:“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基本功。学生读到此处,心里会想到什么?比如,人物的内心感受如何,人生境遇如何,唱段选择有何用意,情节如何发展等。这是一个具有良好阅读素养的阅读者应该具备的心理流程和阅读能力。所以,这道题是在测查阅读素养,答题完全没有套路。如果教师依旧在传授答题技巧和套路上花时间,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未来的试题,也必将持续关注学生在文本阅读时的心理变化和感受体验。

(三)趋向综合建构

构建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活动相融通的情境,最能体现学生在阅读理解、思维表达、审美鉴赏、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可见,情境任务趋向开放、多样、综合的材料之间的深度兼容,如多文本的关联、比较、互涉等;而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也以其能在试题中综合、交融、渗透为优势。

2022年南通市通州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第9题就提供了较好的样本:“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了这篇小说,大家对小说以‘吃紧’为题产生了争论。反方认为‘吃紧’在小说中出现次数有限,只是山贵与叶昆相认的一个暗语,不适合做标题。请你代表正方,结合文本,列举反驳要点。”

“推荐阅读”和“辩论”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语文活动,完成任务需运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方法、策略和能力;需要熟悉“驳论文”这一文體特点,能针对反方的立论依据到文中寻找佐证材料,罗列辩论要点并联系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拟写出正方观点下的“分论点”。试题综合三种情境类型,确立了多维度的考查目标,也就能通过答案测查出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差别。

(四)解读维度多元

2022年的高考命题导向对“阅读素养”作出解释,认为阅读者要在接受性、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面地阅读,创造性、批判性地阅读。鉴于此,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题对考生阅读素养的测查,注重的是学生在试题解答时认知的独特性、体验的多样性和答案的丰富性。这样的试题对应的不再是固定情境下的封闭答案,也不再是文本指向明确维度的单一答案,而是以情境为圆心,多角度、多层面辐射,衔接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与体验。

我们可以结合2021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小说《石门阵》命题:“卞之琳的小说因受其诗歌创作影响而呈现出诗化特征,你认为本文是如何体现的?”《石门阵》是小说,但有着浓浓的“诗味”。试题以“小说的诗化特征”为情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发展,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学生应以“诗歌”的特点为抓手,从形式、内容、风格、意境、情感等方面打开思维,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两相对应、比较后作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陈兴才.素养测评在路上——“八省联考”语文卷命题价值及典型试题分析中国高考评价体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2).

[4] 穆庆娟.高中语文情境任务型试题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5]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试题分析[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