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瘦身” 服务“提速”
2022-05-26刘鹏飞
刘鹏飞
3月17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超短超强激光(又称“中原之光”)实验装置项目正式在荥阳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河南省布局实现零的突破。
“中原之光”项目是全省“三个一批”确定的重大项目,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项目。“项目申报以来,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第一时间成立用地保障服务专班,安排专人对接,实施全链条跟踪服务,为项目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开工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筹备建设“中原之光”项目的郑州大学负责同志表示。
从项目选址到用地报批,再到规划审批,河南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质高效服务,大大压缩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审批效率,仅用21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开工所需的由自然资源部門负责办理的所有用地规划手续,创造了用地审批的“光速度”。
“中原之光”项目的加速落地,只是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强化要素保障助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的一个缩影。自全省“三个一批”“万人助万企”活动深入开展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工作理念,推动审批“瘦身”、服务“提速”,以极简审
批、最优服务确保重大项目最快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要素保障。
精准服务,确保“地等项目”
4月6日,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河南省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如期举行。其中,集中签约项目560个,开工项目1009个,投产项目785个,总投资近1.5万亿元。
自2021年7月河南省委发出“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后,全省各地重点项目建设主战场“万马奔腾”,重点项目投资实现“遍地开花”。
项目为王,要素保障要跟得上。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及省级重点项目清单的单独选址项目、“三个一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率达到100%,对列入省重点项目清单的计划新开工项目用地应保尽保率达到90%以上……为确保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开工建设,在今年的全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作出了铿锵有力的“表态”。
为此,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迅速成立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作专班,按照“周分析、月调度、适时会商制度”的原则,对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情况实施每周梳理分析、每月统筹调度、适时专题研究重大事项,会商解决难点堵点问题,统筹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和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时跟进建设用地报批进程,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保障合力。
为进一步完善联合会审制度,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不断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水利、生态环保、工信等部门的密切沟通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并联推进,形成高效运转的用地保障工作机制,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与此同时,省、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主动开展用地需求对接,不断优化流程、压缩时限、提升效率,实行绿灯、黄灯、红灯审批时限提醒、通报制度,在审批期限内的项目显示绿灯,即将超过审批期限的项目用黄灯提醒,已超过审批期限的项目红灯警告,并且建立约谈问责制度,切实做到审批到点、责任到人、服务到位,为推进全省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地指标少、项目落地难,是全省用地保障的一大难题。为弥补土地计划指标的不足,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土地利用计划和报批管理切实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有关问题的通知》《河南省土地利用计划部分配置规则的相关说明》,鼓励各地通过增减挂钩途径保障项目用地,明确对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障项目用地清单的单独选址项目用地以及纳入省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四个清单的产业项目应保尽保。市、县其他项目用地,继续实行“增存挂钩”机制,并新建“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统计、指标对应、统计分析等功能,确保将计划指标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还要求各地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力争盘活一批、解决一批,全力以赴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重塑流程,开辟审批“直通车”
放权赋能,极简审批,既要提速领跑,更要跑实跑深。今年伊始,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开辟县(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用地审批“直通车”,全面重塑用地报批流程,进一步扩大县级及开发区用地自主权,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新的用地报批流程规定,全省各县(市)建设用地由县(市)直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查、审批,设区市政府管理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建设用地由开发区直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查、审批;济源示范区、县(市)管理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经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县(市)政府委托,可由开发区直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查、审批。与此同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增存挂钩”核算计划,直接下达至县(市),由县(市)统一安排项目,省级统筹配置和调剂计划指标。
开辟用地审批直通车后,全省现行的县(市)、省辖市、省三级用地审查报批程序变为两级,不论是用地审批,还是计划指标下达,都不再经过省辖市这一环节。一般项目用地报批审批时间从24个工作日压缩至12个工作日,省重点项目从19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提速增效工程实施方案》,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合
并审查内容、优化流程、关口前移、容缺办理等方式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提升全省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效率,对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省自然资源厅将对省、市两级用地审查全程跟踪提醒,让绿、黄、红灯提示作用贯穿用地审查全过程,并实施全程问效,确保用地组卷质量,大幅度降低建设用地征收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发生率。
此外,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领域,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多规合一、多证合一、多审合一”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踏勘论证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有关工作的通知》,实现了“四合一优一统一”即:合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办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与建设用地检查核验,合并办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专家踏勘论证与规划选址专家论证,优化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一建设工程规划土地核实意见确认书、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证书格式和编号规则,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智能审批,提高办事效率
自今年1月1日起,由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研发的全省规划用地许可管理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的启用,初步实现全省规划用地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监管方式“四统一”,标志着河南重大项目用地服务保障由传统的人工管理型向智能治理型转变。
长期以来,项目建设规划用地“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绝大部分由市、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核发,省级部门难以掌握具体许可信息、缺乏统一管理手段。该系统启用后,要求各级在办理“一书三证”等业务时,在相应许可审查通过后上传项目详细规划、规划条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不动产登记证书等相关文件,并在系统内填报完善项目审批信息。系统将第一时间为每项许可自动配置唯一编号和防伪二维码,在不增加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和用途管制的统一监管。
该系统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信息有效关联验证基础上,以“项目树+业务信息+空间位置”的展现方式,对整个项目规划用地办理情况进行一“码”式综合展示,逐步实现规划用地“批、供、用、管”的全流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实现“一码管地”“一码管项目”。与此同时,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依托系统综合查询、综合统计等功能,对建设项目规划用地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需求和问题,促进项目落地,不断提升全省规划用地管理科学决策水平。
下一步,该系统将逐步完善“一张图”实施监督管理和电子证照等模块功能,逐步建立高效、协同、智能、透明的信息化办理流程,加快实现全省规划用地管理的智慧办理。
为彻底解决当前用地报批补正率較高、超期审批件较多、报地周期较长等问题,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重点围绕“组卷智能化”“材料模板化”“审查自动化”“补正规范指导化”等内容,启动建设用地审批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实现建设用地报批审查“录入即合格”“生成即符合”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升用地报批工作质量、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改革创新,实现“拿地即开工”
“拿到土地就能开工的改革创新模式,让我们整个项目建设周期整整缩短了半年时间,为项目早日投产争取了更多时间,我们也将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力争早日达产,为孟州经济提质增效……”4月18日,河南孟州市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超在建设施工项目现场高兴地说。
这一切得益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推行的“标准地+承诺制”服务模式。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近年来积极探索“标准地+承诺制”,让土地带上“标准”出让、用“承诺制”代替“审批制”,为工业项目建设助力“加速度”。
“标准地+承诺制”是制度创新,更是流程再造。“标准地”出让相对于传统的土地供应制度是颠覆性的创新,是将已经基本确定建设内容的项目,利用土地出让前的准备阶段,先行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过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复杂,从拿地到开工涉及部门多、环节多、材料多,手续办理耗时长,企业多盖几个章、多跑几趟路,就可能贻误市场战机,错过发展黄金期。
“标准地+承诺制”服务模式推行后,项目方提出开工申请,各部门通过提前介入、全程代办、“一站式”服务,从审批“串联”变成流程“并联”,从“接力跑”变为“并肩跑”,实现从拿地到开工的“零等待”。
在推进“三个一批”活动中,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进一步完善全省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政策体系,提高土地市场化配置效率,鼓励各地加大“标准地”出让力度,逐步提高“标准地”出让比例,确保产业用地及时形成“熟地”和更多的“标准地”,为项目加快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已有11个省辖市实施“标准地”出让120宗、面积1.11万亩,成交价款14.91亿元。
特事特办,助力灾后重建
去年7月中下旬,河南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导致多地大量基础设施被毁、房屋倒塌、农田被淹,受灾情况十分严重。日前,国务院批复了《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城市内涝治理、公共服务、产业恢复振兴、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7个方面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区的长治久安,关系粮食安全、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意义重大。为此,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先后出台《关于做好灾后重建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防汛抢险及灾后重建用地保障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省抢险救灾紧急用地、抢险救灾生产生活用地、灾后重建项目选址、用地计划指标调剂、增减挂钩支持政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因灾特殊供地政策等措施进行了明确,为切实打赢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主动仗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推动工作落实,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第一时间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用地保障、地质灾害防治3个工作专班,分别负责统筹协调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布局、选址、设计,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用地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谋划、申报、监督等工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项目用地手续办理开辟绿色通道,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办理,积极完善用地手续,确保灾后重建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针对全省44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县(市、区)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包责任机制,10位厅领导分别联系10个受灾市,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机关14个处(室、局)分包44个重灾区,深入灾区一线查实情、办实事、解难题,督促指导分包市、县做好灾后恢复重建保障工作。市、县自然资源部门按照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建立包乡(镇)、包村(社区)的联系制度,积极对接,主动解决规划布局、项目选址、用地保障等问题。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督查事项,及时跟踪督办各地进展情况,收集汇总各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意见建议,定期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改革无止境,奋斗正当时。”下一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将继续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审批流程,使审批更简、效率更高、服务更优,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及早落地,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贡献自然资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