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的阅读教学思考

2022-05-26胡华玲周胜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儿童视角阅读教学

胡华玲 周胜

[摘 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中央,从儿童的喜好、儿童的认知、儿童的心理等方面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展开语文实践。这样,不仅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阅读教学;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7-0044-03

目前,江苏南通市“立学课堂”提出十二字的操作策略:“限时讲授,自主合作,踊跃展示。”这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有人说,儿童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儿童,让儿童真正“立”于课堂正中央。怎样根据儿童的需要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基于儿童的喜好选择教学方式

青年领袖李一诺在演讲中提到一句话:“一米高度看世界!”这句话内涵很丰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儿童的高度与视角来展开教学。玩耍既是儿童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玩耍对儿童来说,就是有趣味、有意思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和儿童一起玩耍,那很多问题就不成问题了。怎样才能把学习内容变得有趣,让学生觉得有意思,从而主动参与,快乐学习,这是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工夫解决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儿童阅读的心理,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内容,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多以游戏形式来展开教学,这样能使枯燥的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小的船》一文,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爱上阅读呢?教师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进行学习。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用充满童趣的声音、打着节拍有节奏地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在动手动脑、富有节奏的朗读中,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他们一边有节奏地拍着桌子,一边乐滋滋地读了起来。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还和同桌拍手互读。此刻,快乐在教室里蔓延,学生沉浸在朗读的快乐中。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文本的韵律美后,教师引导学生唱读:“儿童诗不仅可以打着节拍读,还可以美美地唱呢,你听!”此时,多媒体播放美妙的童声音乐《小小的船》。在舒缓而愉悦的歌声中,学生的思绪飞扬,陷入沉思。这时,诗歌描绘的美好画面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第二次音乐响起的时候,他们忍不住随着旋律一起轻唱起来。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一般朗读的单调乏味,赋予了语言文字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是一项快乐无比的活动,从而爱上读书,爱上语言文字这特殊的符号。

二、基于儿童的认知选择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以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制订应遵循基于教材、因文而异、突出重点的原则。这是因为统编教材的知識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教学不应超越教材、跳出教材。这也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起点。阅读课堂强调一文一得、课课有得,那得什么呢?这就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来确定,避免目标确定的随意性。

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选择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比较是学生认知事物、明白事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适合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中高年级的学生阅读面相对较大,基本能理解生活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同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事物认知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思考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比较阅读的过程如下:接触文本,选取比较—深入文本,感知异同—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主题相似或相关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文章立意、题目、结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文章风格等进行比较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基于学情引导深入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参与程度以及参与的能力直接决定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一)教学指向明确

教学如果没有方向,课堂就呈现出放羊的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显得随性而无序。教什么,学什么,很重要!同一篇课文,仁者见人,智者见智,不同的执教者对文本教学的核心内容理解不尽相同。为此,教师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篇小说。教学时,作为小说的课文可选的教学内容很多,如典型的环境描写、曲折的故事情节、高大的人物形象等。但是,作为教材中特定单元的一篇文章,其教学价值、教学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也必须是对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动作描写的理解、感悟,而环境描写、故事情节的理解不是教学的重点,可以相对简略些,只要学生理解即可。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首先是教材的编排体系决定。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知识之间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小说这一文体的教学到六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才明确要求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其次是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决定教学的内容。这篇小说的内容是“诺曼底号”遇难,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言、行动简短有力,具有命令性,这是面临灾难的必然选择。这样的教学,指向明确,重点突出,能让学生的学习深入而有效。

(二)教学方法灵活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可见,学会“渔”比得到“鱼”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而导、学会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其中的《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前4个自然段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分别描述了小猴子四次下山的过程——到了哪里、见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提取并整合的信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怎样引导学生去学得知识、习得方法,并转化成能力呢?首先,示范方法。教学第1自然段时,教师提出问题:“自读第1自然段,思考小猴子第一次下山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回答,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用横线、浪线和圆圈分别画出提取的信息。接着,教师进行引导:“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2~4自然段,先找到小猴子来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再用符号标出来。”这样的引导,很好地利用了文本的特殊結构,结合语文要素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思维深入

钟启泉教授说,“质疑”是实现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那质疑从哪里切入、何时质疑、怎样质疑呢?这是实现语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学习强调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铁杵成针》一文,向我们揭示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文章言简意赅,与现代文相比,它没有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和感人的画面,但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这正是文言文独特的魅力所在。然而,由于学生阅读的文言文有限,加上受年龄、心理、思维等方面的影响,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文本中,学生是很难悟出文中深刻的道理的。因此,教学文章的最后一句“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时,教师以此为质疑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老婆婆到底什么样的意志深深地感动了李白,使他从‘弃去’到‘还卒业’呢?”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设置以下两个场景,把问题放入场景中,让学生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感受理解人物的思想,体会文本的深刻内容。

场景一

出示老媪与李白溪边相遇图。“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来到磨针溪旁,听听李白与老媪的对话! 如果你是李白,你心里会怎么想呢?又会问些什么呢?”师生合作,共同演绎两个人的对话。其间,“李白”对“老媪”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把李白的好奇心展现得一览无余,为接下来的深度思考做好了铺垫。

场景二

出示两幅画,分别是老媪在大雪纷飞时、烈日炎炎下不断磨铁杵的画面,同时感人的应景音乐响起。此时,在音乐与画面的感染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他们的想象好像长了翅膀,语言喷涌而出,动情地描述老媪在这样的环境中磨铁杵的情景,并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教师出示“寒风刺骨中,只见老媪___________;烈日炎炎下,只见老媪___________”的句式,引导学生表达。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又会怎么做呢?”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老媪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教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助推器,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基于儿童心理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基于儿童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王旭明教授执教的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一课。在引导学生读—背—说—想—用的过程中,王老师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生长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一场语言的思维体操,活化了文本语言。在教到“其人弗能应也”一句时,王老师问学生:“要是‘其人能应也’,那该如何回答呢?”这样,让学生掀起头脑风暴。在教学到最后一句“不可同世而立”时,王老师又问:“如果生活中‘可同世而立’,又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怀揣着问题走出了课堂,不断地思考。教例中,教师根据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不断地深入思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出示下面两个句子。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让学生比较读,说说对这两个句子的体会。有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我认为这里把‘踩印’一词换成‘画’字,可能更形象生动。因为‘踩印’只是猫的无意识动作,而‘画’则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在老舍爷爷的眼中猫俨然就是一位小画家,似乎要给老舍爷爷的文章配上几幅美丽的插图。”简单的几句话令大家惊讶,这是我们教师所想不到的,因为老舍先生可是语言大师,谁敢去质疑他的文章呢?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辨析性的语文实践,不仅让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体悟作者的情感,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儿童的视角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邹敏娟.儿童立场下的“微言微语”:小学文言文微型课教学策略及设计实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9):7-8.

[2] 赵洁.儿童认知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1(20):23-24.

[3] 赵丽艳.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儿童诗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建设,2021(6):34-36.

[4] 张秀花.基于儿童认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2):62-64.

[5] 易志军.心向儿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J].小学语文教学,2018(33):1.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儿童视角阅读教学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