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话廉洁
2022-05-26杨子红
杨子红
以前读屈原,总是感怀于他“哀民生之多艰”的家国情怀,随着阅读的深入,才感受到在屈原的作品和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元素。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中。《卜居》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纵观屈原的作品,他的廉政思想和廉洁情操,犹如一道穿越岁月的文化之光,照亮后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屈原廉洁意识首先来自于他的良好家风。屈原之父,本是具有美德之人,他对孩子也有良好的引导和祝愿,他给儿子取名“正则”,字“灵均”,“原者,地之善者而均平者也”,意思是希望儿子一生能追求真理,让天下能行公平、正义大道,成为国家栋梁。
关于廉洁,东汉王逸诠释为,“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当今时代,一个人之所以能始终做到“不求”、“不受”、“不污”,一定是因为心怀大爱,志存高远。屈原之所以能廉洁其身,就在于他的志向是忧民爱国。他在《离骚》中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正因为屈原胸怀家国命运,心系天下苍生,即使在流放之后,仍然不弃报国之志。联想到无数革命先烈,他们之所以敢于为革命生死以赴,无不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大爱。一个人没有高远的人生志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便无法登上更高的人生境界,必然受困于“小我”的欲望和外界的诱惑,这样的人生时常会迷失初心、难担使命。
何以廉洁修身?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而屈原之所以能做到“志洁”“行廉”,其道法有三:一是“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就是要经常反观自我、常思己过;二是立志修名,“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在屈原看来,名节是珍贵的,但要做到实至名归,他在《九章· 抽思》中写道: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三是效法先贤,《九章·橘颂》有言:“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屈原要向先贤伯夷学习,将他作为榜样。
黨的十八大以后,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党员时刻做到“闭心自慎”;开展的“三严三实”学习教育,就是要求党员做到“名不可以虚作”,要干实在事、做实在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引导广大党员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学史崇德,效法先贤。
保持内心的纯洁和行动上的廉洁,不仅内心要有抗拒“诱惑”的定力,还要有敢于捍卫廉洁情操的坚定气节。自古以来,立志容易守志难。屈原身处乱世中的楚国,内腐外辱,屡被放逐,人生挫折重重,要坚守内心的那片洁净天空是艰难的。可为了家国强盛,众生平安,面对邪恶势力,屈原敢于斗争;面对昏庸君王,屈原以死相谏。屈原之死,也警示后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一直存在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斗争精神。
“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端午之际,回望屈子,感悟此言甚是。
(作者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8A6FEEE0-95CC-4DF6-90F0-D543473598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