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中国生态观的发展历程

2022-05-26陆继霞

人民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文明生态

陆继霞

【关键词】生态观 生态文明 绿色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所采取的活动不断活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人类对自然和生态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球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全球正陷入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对此,世界各国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中国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强国的道路上,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变革和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广泛吸收生态理论成果,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传承,也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借鉴,充分考虑国际环境并立足于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融合古今中外生态文明的思想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生态观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不仅对我们今后的生态环境发展规划有所启示,也将有利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生态治理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构建。

天人合一、生物多样性是古代生态思想的本质。无论是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还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都是万物同根同源的生态观念。古人的生态意识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大量吟咏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的诗句展现了古人尊重自然、欣赏自然的态度,所有生命都被看作是多样性生态的组成部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古代生态思想的精髓。儒家主张人要认识自然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因此人们要适应自然、顺应自然。道家主张“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人不是万物之上的特殊物种,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道家思想还主张人类可利用大自然的馈赠,用聪明才智进行创造,但绝不能违背自然本身的规律。

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古代生态思想的核心。儒家倡导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从生态哲学角度理解,这都是在倡导人们不能因欲望破坏自然运行规律。道家思想的“道通为一”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主张人与世间万物和谐共生。此外,墨家的兼爱思想也是希望人们用大爱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用短短几十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个阶段也是中国生态思想从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学习西方并不断创新发展的过渡时期。如何在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又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中国在这一阶段面临的难题。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度建设尚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成为一种选择,这一阶段中国的生态思想基本上也是与国际上关于生态的主流话语一致的。

保护环境是20世纪中后期中国生态观的主流。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来看,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出现与工业化进程高度相关。为解决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曾提出“先污染后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循环经济”等概念,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這些概念和思想对中国工业化进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入联合国议程,极大促进了中国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工业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中国在不断探索和反思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等概念并采取实际行动来平衡工业化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生态观的新趋势。20世纪 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的首个十年,中国不仅积极拥护联合国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性文件,还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积极做出承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致力于贡献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等转变,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一步提供了生态理念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吸收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心怀世界,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县调研时引用《诗经》的“安且吉兮”赞美安吉,由安吉的名字联想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等,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蕴含着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理念,强调了绿水青山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冰天雪地也是绿水青山”的重要论述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和拓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正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修订了“史上最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展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到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新污染物治理,推动污染治理从城市向乡村延伸等组合拳的方式,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基础、法律保障和行动方向。“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全党同志都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强调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只有用生命共同体的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保护、修复和治理,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减缓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速度。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老子讲“心体便是天体”“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交互映照的情感,大自然能使人身体和精神感到舒畅,所以要“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绿色低碳生活,还自然以美丽”。生態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奢侈消费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及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表达了这一思想,并强调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用系统思维考虑生态问题,意在将经济社会发展看作系统工程,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资源和生态等多项因素,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从而慎重决策、慎重用权。深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构建“1+N”政策体系等都是中国推进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需世界各国共同努力。2021年诸多国际大会召开,我国积极倡导、反复强调,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性重大议题,世界各国需要支持多边主义,加强对话、政策沟通和经验分享,并通过多种绿色合作形式,一道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有效落实。只有共同采取实际行动、开展绿色国际合作,才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纵观人类历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过去的工业发展历程是以人类征服、改造自然为指引思想的。然而,如恩格斯所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报告《2021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指出,近年来百年未有的气候变化极端现象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采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等全方位实际行动,才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传承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精髓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其系统阐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思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和基本路径、构建“美丽中国”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也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历史长河所沉淀的生命之道、生态智慧和人文精神。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自然万物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多彩世界。“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古人认识到人类在地球上不过是细小尘埃,今日之我们又缘何要凌驾于地球之上、其他生物之上?改变过度向自然索取和开发的行为,转为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生态理念和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不仅是保护地球的应有之道,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的必然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未来中国在与世界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治理、引领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2019年重点项目“首都城市垃圾分类与收费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9SRA001)阶段性成果】

责编/邓楚韵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文明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