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个性化语文课堂,营造语言实践氛围
2022-05-26赵远利
赵远利
[摘 要]个性化课堂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彰显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这样的个性化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课堂;语言实践;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7-0014-03
个性化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我国古代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塾,创办伊始就是以小班的形式出现,往往只有几个人或是十几个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强调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个性化课堂教学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构建个性化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构建兴趣盎然的课堂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班化教学强调情感渗透,以情感来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小班特有的时空优势,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同、相似的场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自然、生活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启迪学生思考,使他们对文本的感悟逐渐深刻,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巨人的花园》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再现文中的场景,让学生沉入文本中,并根据文本的语言,对人物进行评价。这样学生能切身体会人物的情感,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角色进行体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再现文本的场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一旦进入角色,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假如我是课文中的主人翁,我会怎么样做呢?”扮演角色能让学生切身体会人物的周围环境和内心感受,从而进一步体验人物的思想品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梅兰芳学艺》一文时,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紧盯”一词的意思。
于老师先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紧盯”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并试着用动作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接着,于老师从几个举手的学生中请一个到讲台前站在凳子上。于老师高高举起一本书,对站着的学生说:“天空有一只鸽子,看你能不能盯住它?”于老师拿着书从左边向右边画圈,站在凳子上的学生的眼珠子迅速地跟着转动。最后,于老师停下来,学生的目光也跟着停下来。台下的学生看到这样,都会心一笑。于老师问学生:“‘紧盯的意思大家懂了没有?”学生齐声说:“懂了。”于老师夸奖表演的学生说:“看来你的眼睛真会说话!是块当演员的料子。老师还没有讲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你们真聪明。”
(四)化抽象为直观
小班的学生人数少,更方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文本学习中,除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比如,苏教版語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梅兰芳学艺》一文中的“紧盯”和“注视”这两个词都有仔细看的意思,但又有区别。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没有按照字典的解释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具体形象的表演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教学,就把两个词语的意思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展现了绝妙的教学艺术。
二、启迪智慧,构建灵动自由的课堂
(一)分层设计课后作业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个别学生要达到掌握的水平可能需要类型质量不同的教学,其结果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学到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同样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按学业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由于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等的差异,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语文作业就应该照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应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可以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家庭作业:第一种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二种兼顾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第三种偏重思想内涵的感悟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可以选择难度适宜的作业种类来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合作探究的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使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进行个性化语言实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应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重大的节假日等来设计作业,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开展秋游、访问、演讲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社会实践中活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彰显个性,构建分层多元的课堂
(一)关注学生语言最近发展区
小班化教学要求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小班教室里,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个别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小班化教学要体现分层性,作业要求课内完成,并进行面批面改,这样教师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出发,明确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方式的检测,使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对教学进行多层预设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设计两三种教学预案,这样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凸显个化教学的特点。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英雄雨来》一文是一篇红色革命传统的文章,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层次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厘清文章思路,达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个层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二个层次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编演课本剧;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感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能够品读文章中的重点片段,品味其语言文字的严谨性,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在小班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个性观点。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赞赏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展示真实个性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例如,学过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短文后,我们班有个学生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我发现她讲的这件事很有趣,便鼓励她用文言文写下来。她这样写道:“一日天晚,吾与诸小儿闲逛于学堂。忽见操场有一圆物,吾走近观之,实为一橘柚尔。众皆好奇,欲尝其味,便剥其皮,取其肉而啖之,籽扔之。然其味甚苦,诸小儿吐之,唯吾不嫌,嚼尽才觉其味甜于心中,胜过甘露。此乃浅尝辄止,所不能得矣。”
四、因材施教,构建逐层递进的课堂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教学目标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教学中,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要求学生把《王戎不取道旁李》改编成剧本,表演出来。
(一)文白对读,自编表演剧本
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而剧本是白话文,这正好是一次文白对读的练习机会。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者唱词来推进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剧本,但学生对《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烂熟于心,对电影也很熟悉,于是我先让学生看一个电影片段,再出示剧本范例,解决学生的剧本写作问题。比如,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介绍,画外音和剧情介绍,表情动作和环境描写的烘托等,学生都模仿得有模有样。
(二)合理想象,语言精彩纷呈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剧本创作属于二次创作。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只要合情合理,不脱离原文的主旨即可。学生的剧本超出我的预想,精彩纷呈。请看下面两个片段。
片段一
一条大路通向远方,王戎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做游戏,你追我赶跑得满头大汗。忽然,他们抬头看见路边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李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李子还泛着红光,仿佛甜甜的果汁就要冒出来了。
片段二
那位老爷爷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他没有想到,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如此机智聪明,能根据李子树长在路边而多果,判断出树上的李子不能吃。他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小小的王戎,眼神中流露出赞许的神情。老爷爷(微笑着点点头)感慨地说:“太棒了,你真是位神童!今日老夫真是开眼界了!”王戎拱了拱手(很有礼貌地):“多谢爷爷夸奖,王戎年幼才疏,实不敢当啊!”
(三) 查阅资料,全面了解人物
学完了《王戎不取道旁李》,我没有过多地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復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为了全面了解人物王戎, 学生课后查阅了不少资料。我把他们的资料进行整合,展示出来:
王戎,字濬冲,琅玡郡临沂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和官员,“竹林七贤”之一,曹魏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王戎从小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了解了王戎许多有趣的故事,尽管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这种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评论人物,激起阅读期待
当演完了剧后,学生特别仰慕王戎,我借此机会,提出了一个问题:“王戎聪明过人,但是据《世说新语》记载,他却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有四个故事述说他吝啬小气,其中一则故事也与李子有关系。大家想知道吗?”学生急切地说:“这个有关李子的故事,您可以讲给我们听吗?”我故弄玄虚地说:“想知道这个答案吗?答案就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请你阅读《世说新语》,再一次走近王戎,了解这位能言善辩的神童吧!”因为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走近历史人物故事,所以我在此埋下伏笔,让学生主动去寻找《世说新语》来阅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构建个性化课堂的目的是寻求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途径,营造自由快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能让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