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德育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
2022-05-26唐雯漪
唐雯漪
摘 要“双减”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拓展至广阔的生活天地,实现教学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学注重与班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联动整合,聚焦班级生活常态问题和家庭生活问题,开展系列学习与实践活动,拓展少先队公益志愿服务,引领学生养成道德反思自觉,在实践中丰富情感责任体悟,深化社会价值体认,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班级生活;感恩主题教育;公益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51-04
“双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于具有鲜明实践性、活动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减量”“提质”为课堂学习拓展至广阔的生活天地,实现教学创新与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1]实践中,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工作,他们注重教学与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联动,以融合德育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既有助于落实“双减”,更有助于优化践行,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经过三年多的学校生活,大多数四年级学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班级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对同学、老师和班级也建立了友爱的情感。但是,这种班集体意识并未形成自觉,在日常班级生活中,一些学生规则意识不强、对班级事务不够关心。这些问题成为日常班级管理,尤其是班会课的重要内容。究其本质,学生尚未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未能形成道德自觉。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正是聚焦四年级学生班级生活存在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增强集体意识,真正与班集体“共成长”。基于此,我们聚焦班级生活的具体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唤醒、激发学生的道德反思。
例如,在第2课“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教学中,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图书角管理困难、不自觉遵守一日常规等现象,设计了如下活动环节:
环节一:诊断我们的图书角
师: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班的图书角吧!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存在吗?
生发言:书越来越少,书弄脏弄坏,我想看的书被别人拿走了……
师小结;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就要互相协商,制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为了方便同学们借书,我们一起来制定图书管理规则。
环节二:诊断我们的常规
师:除了图书规则,你觉得我们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定规则呢?请你们当一回小医生,为我们班作诊断。
生交流:内容涉及上课、发言、课间、乱扔……
师(课件展示不遵守一日常规的日常行为图片):同学们的诊断很准确,咱们都能发现问题。那么,这是我们自己的班级生活,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制定、完善班级一日常规。(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评选最佳班规。)
环节三:布置课后延伸活动,全部同学轮流值日,督促大家守班规,实行一周一反馈,及时评价,并引导学生继续改进班级常规和自身行为。
這一学习活动设计针对班级生活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诊断发现、表达分享等,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其对日常行为的反思。如此,让学生意识到习以为常的行为背后折射的自身规则意识、班集体意识不强,缺乏自觉性等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共同制定、完善班级一日常规的过程,让学生正视班级生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切身体验“规则是创建和谐班级的基本保证”;进而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引领学生经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觉践行班规,强化行为自觉,过更好的班级生活。
涂尔干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2]从品德到道德与法治,儿童生活的建构不能局限于课堂早已成为教学共识。围绕道德与法治教材单元主旨,实现与学校德育生活的融合,有利于将教学延伸至课外、校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生动实践,丰富情感,促进知行合一。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相关,作为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延伸和深化,意在让学生从学会“体谅父母”到主动“分担家务”,更加主动地为家庭作贡献,建立家庭责任意识。这一成长过程显然伴随着亲情、感恩、爱等情感的丰富与增长。于是,我们将本单元教学与学校11月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实现联动整合,设计系列学习与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自觉走进家庭生活展开实践体验。
1.预学调查,学会发现和感受爱
无论感恩主题教育活动还是道德与法治家庭主题学习,让学生学会反思家庭生活,从中“发现”父母的辛苦和对自己的爱,都是激发其感恩之情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设计了“微搜集”“微调查”预学活动,指引学生走进家庭生活,了解父母。
四年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成长问题,尤其是对父母的爱的感知存在诸多差异和误区。学情调查发现,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最爱的不是自己。特别是二胎家庭,80%以上学生认为父母爱弟弟妹妹更多,对自己的关爱明显减少。大多数独生子女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知,则更多停留在“父母为我做了什么”的层面;同时,部分独生子女开始对父母的管教出现了“逆反”或情感对立,难以对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激。怎样才能扭转孩子们的这一观念?我们设计了搜集亲情故事的活动,指引学生学会感受爱和亲情。
想一想:在近十年的成长中,父母是怎样照顾你的?请和父母做一次深入交流,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故事作记录分享。
聊一聊:生病时,父母劳碌奔波和细心照料是对自己的关爱;学习时,父母严格要求和亲切鼓励是对自己的关爱;生日时,父母精心准备礼物是对自己的关爱;有二宝后,父母时时处处的谨言慎行也是对自己的关爱……
借助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走近家长,打开心扉,与父母主动沟通交流。同时,设计“父母的一天”微调查,列出工作、家务、娱乐、其他(如辅导作业等,由学生自由填写)等,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捕捉平凡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辛劳和饱含的爱。学生走近父母,动情观察,发现了许多不曾留意的爱的细节:爸爸的手特别粗糙;妈妈的额角多了几丝白发;夜深人静时洗衣服的背影;下班回来时爸爸鞋子裤脚的灰尘……
教师汇总学生的观察表制作了统计图,直观呈现父母的日常辛苦。孩子们发现原来爸妈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家务上,很少有娱乐时间;有的家长甚至没有休息时间。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家长的辛劳,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2.延伸实践,做家庭的主动贡献者
通过课前预学调查、搜集,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课堂上,学生动情分享和表达,情感得以激发,不少孩子流下了感动的热泪。感恩父母,不给父母添麻烦,回报父母的意识逐渐生成、激发并升华。
在教学的最后,教师提出延伸实践问题:我们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疼爱呢?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1)管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不做父母的“小麻烦”;(2)学会从父母的角度去想问题;(3)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负担。
教师为同学准备了“亲情回报卡”(见表1),请把自己为减轻父母负担所做的事记录在卡上,将其纳入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中。汇报卡每周填写一张,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评比。
借助课后延伸实践,引领学生将感恩父母、回报关爱的意识和愿望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行动之中,做家庭的主动贡献者。孩子们自觉行动:坚持每天饭后倒垃圾,每天帮家人盛好饭,主动在饭后收拾餐桌,主动带弟弟妹妹玩积木……家长纷纷表示非常感动和欣慰,表示今后要好好和孩子多交流互动。
统编教材坚持“学思并举,知行合一”,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整合儿童生活的知、情、行,引领其在生活实践中体悟、认同价值观,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这必然要求教学拓展学习时空,切实引领学生的道德生活。我们借“双减东风”,尝试立足不同的学习主题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引领学生的课外实践,学过更好的道德生活。
“生活离不开他们”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从哪里来”第三个内容,旨在引领学生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学会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教学实践发现,本校是城市中心学校,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对日常享受的衣食住行等习以为常,很少会主动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同时,受社会环境和家庭观念影响,学生普遍对体力劳动者存在偏见。对此,我们结合学校和社区丰富的寒暑假公益实践活动,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体验各行各业的劳动生活。
活动一:微公益辩论——送你一朵小红花
课前走访预学:(1)回顾一天的生活,感受哪些劳动者在为自己和家人提供的服务和方便?(2)通过个人或小队的形式进行调查走访,了解身边的劳动行业及其职责,并送上自制小红花。
学生纷纷走进医院,访医务工作者;走進车站,访车站工作人员;走进环卫所,感受环卫工人劳动的艰辛;访快递公司,了解快递员的一日奔波;进社区,了解社区工作者的艰辛……课堂上,学生的分享鲜活生动:
师:你把小红花献给了谁?为什么?(PPT随机出示送红花照片,依图讲述)
生1:我献给交通行业的司机们。没有他们,我们日常出行就会很麻烦。
生2:那我选择走路不就行了吗?
生3:远行的话就会很慢,交通使我们距离更近了。
生4:走路也得有交通行业的人来修路啊。
师:是呀,只要我们出门就与交通分不开。
生5:我献给建筑行业的劳动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就没有房子住。
……
活动二:“我做小后勤”职业体验
请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学校后勤的劳动岗位,进行一天的职业体验。切身体验让学生对劳动有了直观的感悟:“食堂小师傅”打饭后表示抡勺实在太累了,还得听同学的各种要求;“小保安”苦恼“不听指挥”的小朋友为什么那么多;“小保洁”一天都在不断打扫被同学打湿的厕所地板……
活动一用“小红花”道具赋予活动以一定的仪式感,让学生切身体悟劳动最光荣。课堂上,通过观点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他们纷纷为自己“代言”的行业和劳动者建言,进一步体悟各行各业劳动的价值。活动二则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尊重后勤职工劳动的行为,如将废纸丢弃在水槽、不听保安叔叔的规劝等,将本单元结尾的实践活动“职业体验”与学校“五一劳动周”活动相结合,引领学生走近身边的劳动者,自主展开劳动体验。如此,落实生活引领,让学生接纳每一位用心工作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自觉体认“尊重、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本单元教学结束后,学校联合社区开展了送温暖公益活动。我们先带领学生了解身边的服务机构后,达成共识:在享受各行各业劳动者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回报社会。之后,少先队利用假日开展微公益活动。例如,走上街头,为清洁工送上慰问品,并接过扫把帮忙清扫;绘垃圾分类宣传画,撰写倡议书,向社区居民宣传并指导分类;跟随公益组织前指挥交通,提醒骑电瓶车佩戴安全头盔……
活动结束后,我们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作课堂三分钟汇报。如用视频记录小队服务他人的过程;创编儿歌,用快板等才艺演绎自己的劳动和志愿服务感悟……以此作为成果,计入道德银行积分存折,记录美好行为。据此,学校每学期推荐评选“最美少先队员”,鼓励每个同学将服务社会内化为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毛伟娜."双减时代"道德与法治学习生态的新建构[J].中小学德育,2022(03):4.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6.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