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热点、趋向及启示

2022-05-26贺静霞

中小学德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贺静霞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衔接“课本”与“生活”、解放与发展学生身心的教育活动,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进一步释放出新的活力与实践样态。劳动教育研究总体发文量在近三年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研究主题与关键词随着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有序演变,在劳动教育培养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中小学校的实践路径等方面形成研究热点。未来,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总体思路是制度嵌入、内容创新、资源整合,以此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5-0028-05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衔接“课本”与“生活”、解放与发展学生身心的教育活动,进一步释放出新的活力与实践样态。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一系列新举措,如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公布北京市昌平区等96个县(区)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等,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理解与贯彻“双减”政策提供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思路。即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回归学校的主阵地并绽放出别样的精彩,学校课后服务如何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并培养、塑造其基本的劳动素养与能力等。梳理已有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趋向,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

本研究以“劳动教育”搜索主题词(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采用精确匹配的检索方式,文献类型为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期刊来源类别主要是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初步检索得到1461条检索记录,通过筛选与剔除无效文献,得到有效文本1246条。本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是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与Excel 2007。

2018年以前,中国知网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发表在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上的论文总量为428篇,仅占总发文量的34.3%,而2019年—2021年的总发文量是818篇,占总发文量的66.5%。研究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2019年,第二个小高峰出现在2020年,第三个研究高峰出现在2021年。这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第二、三个研究高峰一方面与国家印发《意见》紧密相关,另一方面,随着建党100周年到来,围绕建党100年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演变、劳动教育内涵、地位与形式的变化、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等,研究数量呈现井喷态势。

在Citespace中对1246条有效记录进行主题词与关键词聚类显示,劳动教育研究共形成10个聚类,聚类顺序从0-9,其中数字越小,表明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劳动教育研究中最大的聚类是“劳动与生产教育相结合”,其次为“高职院校”,第三为“劳动价值观”等。表1呈现了劳动教育研究聚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前10个关键词,从中可知,劳动教育研究主要聚焦高校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或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等。

(一)劳动教育对培养人的价值

不同的学者论述了劳动教育对培养人的重要价值,第一,劳动教育不仅能满足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同时还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余宏亮等人指出,大学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两方面,主要表现为锤炼学生德性成长、引导学生践履责任、促进学生学用相长、启迪学生自由创造等。[1]大学劳动教育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丁道勇等人通过回顾西方历史上与闲暇相对立的劳动、作为天职的劳动、异化劳动与参与式劳动这四种主要的劳动观,回答了工业时代及后工业时代的儿童为什么要劳动这一问题,同时指出劳动除了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还能回应更复杂的人类需求,如个人的自我完满、增进社会福祉等。[3]申国昌、申慧宁指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满足个体追求健康发展的人本需要、推动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选择。[4]

第二,学校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生命健康观、历史观等,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建立健全人格。黄如艳等人指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表现为促进学生身心的解放、培养学生的完满德性与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5]韩升等人从马克思身体视域的视角阐释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即培育时代新人的生命健康观、生态文明观、公共交往观和世界历史观。[6]余文森等人指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三层内涵,其一,更加突出劳动在人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教育是“完成”人的基础;其二,更加关注教育的劳动性与劳动的教育性的结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生存与生活、学会劳动与创造;其三,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粘合剂,以实现“完整的人”为最终目标。[7]

(二)劳动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粘合剂,通过将德、智、体、美育等有机融合,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劳动教育理念贯穿于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之中,以“寓教于劳”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与劳动品质,使学生在劳动中成人、成才,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第一,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其创新创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综合育人為基本理念,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合金人才。[8]在新时代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等。[9]

第二,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与能力。在现代发展进程中,协调性、技艺性、专注力等匠人品质和精神成为现代社会劳动的基本表征。[10]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认知体系和实践体系两方面,其中认知体系主要指在思想层面要使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其认同劳动、热爱劳动;在实践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劳动,发展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升其职业技能等。[11]李政林指出劳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将“学”与“做”融通,促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劳动教育应该是“以学致思”“由思而事”“以事成人”的过程,由此实现学生由“旁观者”转向“当事者”,由“认识主体”走向“实践主体”,最终在“成事”中自觉“成人”。[12]刘良华指出,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与关键枢纽,首先在空间上要构建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合作的劳动场域;其次,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劳动教育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最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与良好的品质。[13]

(三)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又一核心议题,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劳动课程开发、劳动教育实施要求、现状与成效、劳动教育评价与测评等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顾建军指出要构建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体系,首先应该将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其次要根据劳动素养的目标确立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殊性与通约性;再次,要围绕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选择相应的劳动教育方法,充分实现教育与劳动的双向结合;最后,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坚持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充分发挥评价在劳动教育体系建构中的“风向标”与“压舱石”的作用。[14]

第二,劳动课程开发。有部分学者针对中小学劳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陈娟指出要实现劳动课程体系系统化,首先要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原点,要基于价值实现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再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内涵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最后按照劳动内容情况规划劳动课程形态。[15]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日常生活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提高中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自立意识;第二类是生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与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第三类是服务性劳动的劳动教育课程,强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16]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其一,在课程目标中强化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弘扬;其二,在主题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其三,在课程实施时选用恰当的活动方式;其四,在课程评价时要体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17]

第三,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与测评。一方面,有学者从理论层面提出规范劳动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意义,注重对学生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信仰的培养与塑造;其次,明确劳动教育实施的课程逻辑与文化逻辑;最后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18]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应坚持四化,“劳动课程校本化”“劳动课堂特色化”“劳动实践序列化”和“劳动评价多元化”。[19]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应该注重三性,即“评价内容的完整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20]

另一方面,有学者从实践层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系统开展劳动教育的學校偏少,多数学生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但内在兴趣缺乏,生产劳动开展形式单一、科技含量低,日常生活劳动范围狭窄、学校组织与引领作用不足,服务性劳动少等问题。[21]此外,为了对小学劳动教育体系进行有效测评,有学者基于“CIPP”评价模型,构建了具有 4 个一级维度、14个二级维度、47 个观测点的小学劳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22]

劳动教育已有研究既廓清了劳动教育的地位与价值,也探究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人中的关键作用,开拓了新时代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然而,现有学者与机构中缺乏同行合作或跨界合作,这将削弱劳动教育研究的影响力、减少劳动教育研究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同时,理论研究者需要与一线实践工作者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课程需要融入真实的劳动教育场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应做出哪些调整与改变,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劳动技能等均是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政策制度化的再嵌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劳动教育已有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家政策法规会在一定时期内引导劳动教育研究,形成劳动教育研究高潮与热点,在实践领域也引领与规范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对新形式、新需要做出回应,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上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合理规划与适当的超前预测,从制度上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构建长效机制,强化政策认知,内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制度化理念。

一方面,要继续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法规设计与指导,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以往学校教育“脑体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国家与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必须以党和国家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为目标,以构建具有不同特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的制度理念,从政策法规层面引导劳动教育政策嵌入劳动教育之中,提高劳动教育制度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政策法规,加强中小学对劳动教育指导思想的认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规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评价方式等,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提供思想与方法上的指导。

(二)劳动教育内容的再创新

第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注重学段衔接与系统逻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上有所差异,因而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中所占比重。小学劳动教育应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辅;初中劳动教育应逐渐以生产劳动为主,兼顾服务性劳动;高中劳动教育要兼顾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在小学到高中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编排上,要体现劳动教育知识的内在衔接性与系统逻辑性,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同时注重对学生操作行为、操作技能的淬练。在课程设置上,可分为劳动教育必修课与劳动教育选修课,必修课每周一节,内容可分为劳动教育知识与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知识既可是专门的有关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有关知识,也可是各学科中渗透的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如地理中有关24节气的知识、地域文化的知识,物理中有关力的知识、速度的知识等。选修课的设置可以丰富多彩,利用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其热爱劳动、向往劳动的心理,如手工制作、发明创造、厨艺烹饪、田间种菜、饲养小动物等。

第二,凸显个体化与差异性,实现“在地化”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要体现个性化与差异性,突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不同区域劳动教育的地域特点,彰显城市与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差异性,使其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劳动教育的“在地化”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所需的高级劳动人才。如在一些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烈士故乡的中小学,可充分利用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对中小学生开展“田间劳动教育”“园林绿化劳动实践”“红色生活劳动实践教育”等。

第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纽带”作用。以学校核心文化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的一条“明线”,始终贯穿不同学段、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之中。还可以将学校文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在学校与班级的文化墙上,根据不同主题创设有关劳动教育元素的主题墙,并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有机集合,实现学校文化、传统节日与劳动教育的共融共创。

(三)劳动教育资源的再整合

首先,专兼职相结合,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必然走向专业化与规范化,因而,劳动教育必修课专任教师就成为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教育者资源。此外,还要有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在劳动实践教育中的作用。此外,为形成家校共育的格局,中小学校还可利用家长及当地资源,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作为实践指导老师。

其次,整合开发劳动教育场馆(所)资源,满足多样化诉求。在校外,中小学校可以和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福利院、医院以及公共场所等合作,签订劳动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校内,中小学校可充分利用教室、操场、实验室、餐厅、宿舍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如劳动周或劳动月、“光盘行动”等。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上,既可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植树活动、无土栽培、体验农民丰收节等,也可开发利用物质资源与社会资源,如旧课本的循环与利用、旧衣物的改造与使用、社区志愿服务等。

最后,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经费投入机制等保障机制,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顺利开展。一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处于探索期,不同学校如何能将自身特点有效地发挥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或体系,其经验和做法值得被借鉴。而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能从理念共享、规则共享、成果共享等方面,为各个中小学校提供优秀的劳动教育素材、课程与教师资源,以实现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惠,提升中小学办学质量。另一方面,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稳定、持续的经费投入,用以维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与场馆、各种物质劳动教育“硬件”资源等,包括引进、更新、升级已有劳动教育“软件”资源,如招聘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更新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数字资源等。

参考文献:

[1]余宏亮,王刚.大学劳动教育简论[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4(02):100-106+30.

[2]谢晓娟,李文俊.全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44-50.

[3]丁道勇,周金燕,宫奕莹.为什么要劳动——劳动观的回顾和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24):36-43.

[4]申國昌,申慧宁.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10):102-113.

[5][8]黄如艳,李晓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及推进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20(33):1-5.

[6]韩升,赵雪.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以马克思身体思想为基点的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41(05):13-20.

[7]余文森,殷世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 2020,49(10):92-101.

[9]李雨燕,曾茜.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2(02):109-117.

[10]陈方舟,卢晓东.倾向、知识与能力: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关系再探[J].教育学术月刊, 2021(03):3-11+54.

[11]赵海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1(03):276-280.

[12]李政林."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04):13-17.

[13]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 2021(01):33-36.

[14]顾建军.建构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24):1.

[15]陈娟.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21(03):88-91.

[16]李悦,吴艳华.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1(06):97-99.

[17]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J].教育科学研究, 2021(02):64-67+96.

[18]杨昌义,鲜文玉.劳动教育规范实施的基本要求[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103.

[19]刘霞,庞涌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坚持四化[J].中国教育学刊, 2021(05):105.

[20]刘长福,郑华恒.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应注重三性[J].中国教育学刊,2021(05):105.

[21]宁本涛,等.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差异及协同对策——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2020.36(05):11-18.

[22]王晓杰,宋乃庆,张菲倚.小学劳动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6):61-6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①基金项目:2021年山西省教科院“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21086);2021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21YJ061);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21W095)。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