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2-05-25周兴明

大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花椒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周兴明

(姚安县花椒园州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姚安 675300)

0 引言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持人类正常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现阶段我国保护自然资源的主要方法即为建设资源保护区,通过建立生态资源保护园区来进行区域生态调节。花椒园自然保护区是姚安县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核心部分,在促进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还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进展缓慢,管理机构难以对保护区实施有效管理,加之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区内居民生产生活对保护区造成的严重破坏,“保护与发展、科学管理、持续利用”成为花椒园自然保护区亟待解决的难题。

1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1.1 保护区概况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类型的中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滇中地区具有代表性、具有较强水源涵养功能的亚热带半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生态系统;绿孔雀、蟒、猕猴、林麝、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1]。

1.2 保护区生物资源

1.2.1 植物资源

根据资料统计和调查,花椒园自然保护区森林以天然起源的次生林为主,有少量的原始林及人工林[2]。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半湿性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三个类型。共有植物426 种,隶属于123科,其中蕨类植物37 种,隶属于于17 科,裸子植物10 种,隶属于4 科,被子植物379 种,隶属于102 科。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类型:主要由壳斗科、茶科的常绿阔叶树种组成。

1.2.2 动物资源

根据实地考察和资料统计,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两栖爬行类动物21 种,其中两栖类8 种,隶属于5 科,爬行类13 种,隶属于4 科;鸟类83 种隶属于29 科10 目,其中国家Ⅱ保护鸟类8 种;哺乳动物共有36 种,隶属于18 科8 目,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哺乳动物5 种。

2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

2.1 保护区区划现状

2.1.1 保护区核心区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包括三块区域,分别以大尖山、老官山和千箐梁子为中心的周围区域,核心区面积10750.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

2.1.2 保护区缓冲区

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是一段带状连续区域,作为核心区与实验区之间的过度和缓冲区域,缓冲区的内部界限即核心区的界限。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包括3 块区域,分别在以大尖山、老官山和千箐梁子为中心的核心区周围,面积为3590.1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7%。

2.1.3 保护区实验区

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总面积为22720.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1.3%。实验区的外部界限即保护区边界。内部边界范围:从恩子背东侧400m 处为起始点,向东经田房、九拉至九拉东侧2609m 高程点转东南方向,经左门、塔利伍至马游转南方向,经杨草箐、海鲊、干香凹、虾拉鲊至何家湾子转西方向延伸3km 至彭家,转西北方向,过麂子村罗家村至岔河,转正北方延伸,过外硝井、克底簸转东方向至品么山,转北方向经三角村、河尾直至起始点处终止。

2.2 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2004 年3 月,姚安县花椒园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挂牌成立,管理所核编12 人,正股所级,属姚安县林业局直管单位,资金由财政全额拨款。2017 年,经州编委批准成立正科级管护局,现保护区实有人员14 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 人,工程师3 人,助理工程师9 人。目前,管护局人员与区域内乡镇林草中心合署办公,保护区管理工作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和乡镇林草中心共同承担[3]。

2.3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仅有与县林业和草原局合用的办公用房50m2。巡护道路多以现有经过保护区的多条进村道路相结合,总长度约为300km,在左门乡花椒园梁子西侧建有杨梅山瞭望塔。

2.4 保护区管理现状

在各级各部门协力配合和支持下,初步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管理和科技人员队伍,使重要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调节,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十分显著。

3 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花椒园自然保护的建设工作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区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尚未实现对保护区的全面、合理管理。

3.1 缺乏科学的保护区总体规划

花椒园自然保护区自2003 年4 月建立以来,仅初步勘定了保护区的范围、面积、功能区划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分布。但科学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保护区的科学发展和有效保护。

3.2 保护区组织机构不健全

因管护局专职人员身兼多项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并且工作人员在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分工不明、配合较差等问题,以至于制定的管理机制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保护区的管护站布局也不合理,给管护工作带来难度。

3.3 科研技术手段落后,人才结构不合理

保护区人员编制紧张,保护区现阶段主要是森防站、林草中心和驻乡镇保护区人员负责日常性工作,且自然保护区管理、动植物、环保、气象等专业人才不全。

3.4 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保护区发展

保护区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每年都有缺口。但保护区的资金管理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方法和手段都还较为落后,未能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导致自然保护区在管理过程中由于缺少先进、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手段,出现了保护区内基础建设落后不完善等现象,管护局办公属于合用;保护区无专用管护用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缺少工作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防护用具,通讯能力也较差,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内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3.5 保护区范围广、周界长、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

(1)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庄数量及人口较多,保护区跨左门、官屯、大河口、光禄、栋川5 个乡镇,共19 个村委会,135 个自然村,人口众多。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们发展的机会和挣钱的渠道更多,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人群聚集越来越多,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频繁,这样的状况也给我国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保护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2)保护区内有集体林地面积30020.90hm2,个人林地面积723.0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2.95%,这其中就涉及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林权制度改革后,由于保护区保护管理的限制,保护区内的林农不能经营,无法带来收益,客观上形成了保护区依法管理同林农的对立,保护区正常管理工作与林农利益之间冲突加剧。保护区内的公益林具有较大的负经济外部性,林农丧失了部分发展机会,却没有为此获得相应的足额补偿。现行的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而且补偿的范围还远远不够。多数保护区范围处于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利用受到极大限制,区内区外群众的收入差距明显,保护区内群众迫切需要发展,特别是林改后,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保护区内集体公益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3.6 保护区居民发展经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人类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但过度的开发也会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因此,在周边社区居民生活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需要注意到人类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3.6.1 烤烟生产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

保护区地处山区,区内交通不便和煤炭资源缺乏突出,加之煤炭运距远、成本高,烟农就地取材,用柴烤烟。随着烟区向山区、半山区转移,保护区内居民年平均烘烤烟叶交售量为1270t,经调查烘烤1kg 烟叶需烧柴4.5kg,年消耗森林资源5710t,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砍伐量,对保护区资源将造成毁灭性破坏。

3.6.2 桉树种植与自然资源的矛盾

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因经济发展需求,在保护区内种植了大量桉树,由于缺乏科学经营,种植林木时没能充分考虑林木的生存条件和当地的环境、气候等因素,使得林木生长不顺且受到环境等因素的破坏,难以存活,以至于种植的林木很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部分地区大面积种植纯林桉树降低了林分的生态功能;群众乱采、盗伐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6.3 工程项目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

由于保护区内村庄较多,国家为保障群众生产生活而实施的通讯、水电等项目不断增加,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压力。

3.6.4 畜牧业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

经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居民养殖山羊48840 只、牛3256 头、骡1628 匹,由于区内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薄弱,养殖主要是传统的放养方式,以1 只羊日均进食3kg、1 头牛日均进食12kg,1 匹骡日均进食10kg 计算,区内畜牧业年消耗草及树叶等资源达73283.3t,加之牲畜活动踩踏及人为砍伐枝叶喂食对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4 保护区建设发展对策

4.1 科学制定总体规划

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深入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开展调研工作,收集相关资料,召开研讨会,分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对保护区建设作全面、客观评价,确定保护区发展长远目标、管理目标,对保护区的功能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划,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方针。

4.2 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制度保障

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明确职责,健全内部协调机制。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地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护区日常保护法规和管理法规,使保护区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工作计划,切实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4.3 完善保护体系建设,强化保护措施

4.3.1 确界立标

在保护区边界设置界桩,在保护区的出入口处、保护区内居民点、人为活动频繁处及其他管理需要的地点设置标示牌。

4.3.2 完善功能区划,实行分片管理

根据功能区划原则,结合保护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对保护区功能区划进行合理调整。通过悬挂警示牌的方式告知居民禁止砍伐树木,而警示牌的设置区域主要分布在居民点、道路两旁以及重点保护树木。

4.3.3 完善巡护体系,加强执法检查

(1)合理布设巡护步道、巡护道路,把巡护道路同乡村组道路、森林防火隔离带有机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的共同修建。

(2)根据人为活动对保护区重要资源的影响、重点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分布情况,科学制定具有代表性的巡护线路。

(3)加强日常巡护,通过日常巡护有效地实施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及生境栖息地的违法活动,预防和处理各种对资源可能产生破坏的现象。

(4)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5)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干道设置检查哨卡,对进出保护区的人员车辆进行有效管理。

(6)配备巡护皮卡车和野外巡护设备。

4.3.4 抓好森林防火

合理布设瞭望塔、生物防火隔离带,配备防火指挥车和防扑火设备;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组织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防火队伍;加强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实施火险区域管理。

4.3.5 加强物种监测、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救治

设置监测样地、样线,做好垂直植被带监测、气象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关键野生动植物物种监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和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工作。在保护区管理所附近建设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配备植物病虫害防治检疫设备,掌握区内病虫害种类及其分布区域,建立区内森林病虫害信息档案,在病虫害易发生地区,采用人工放养或挂巢招引天敌的办法,进行有害生物控制。同时建立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对病、伤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动物及时有效实施救治。

4.3.6 做好生态修复

对于遭受破坏的植被类型,采取迁种、植种、人工植苗、封山育林、禁伐禁牧或人工抚育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

4.3.7 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社区共管

建立专业的宣传教育队伍,与社区人员进行沟通,促进协调合作模式的建立,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向当地居民进行自然保护相关内容宣传,向社区居民传递保护自然、构建良好和谐生态的意识和理念,同时进行普法宣传,使居民从法律层面意识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还要进行生物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宣传,向居民介绍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化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加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配合,建立各类社区共管组织,协调管理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让社区群众主动自觉参与保护区的自资源保护工作,使区内放牧、乱砍滥伐、偷猎、林下采集等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4.4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改善人才结构,加强科研合作交流

大力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和培训计划,引进专业人员,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使保护区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建立与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的友好联盟,加强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与管护水平的提高。

4.5 落实管护资金,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完成管护站、科研站、宣教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改善职工办公环境和基本生活条件。落实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人员培训等经费。

4.6 提高生态补偿,逐步实施生态移民

在国家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生态补偿基金,如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向水库、城市自来水公司、养殖厂、烟草公司等直接受益者征收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多元补偿机制。

国家、省、县等各级财政应按一定的比例设立生态移民专项资金,并从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保护区内特别是核心区4 个村庄,57 户,共242 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减轻人畜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居民靠山吃山的被动局面,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以减轻保护压力。

4.7 加强保护区及周边项目管理

保护区主管部门要严把工程项目的审批关,从源头上堵住对保护区资源造成极大破坏的投资项目,对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应禁止一切开发活动;对于合法的工程项目,要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乱采乱伐、捕猎的行为,违者依法处理,政府不能超越法规保护违规单位及人员。

4.8 正确处理保护与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的矛盾

保护区管理部门要协同当地政府,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筹措项目资金全面实施太阳能、沼汽、电力、节柴灶等新能源建设,减少对柴的依赖性;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取缔桉树种植项目资金支持;减少保护区内居民烟叶生产计划指标,推行以煤代柴;筹措项目资金,推行科学化圈养牲畜,并引导村民转变发展思路,拓宽发展渠道。①发展种植核桃和华山松等生态经济林木;②推动经济动物的驯养、繁殖、加工;③发展特色高原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彝药、特色林产品和特色民族工艺品的精深加工业。保持民族特色,保证“绿色”品质,打造地方品牌,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产品销路,提高经营效益。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保护为前提、创新为动力、资源合理利用为切入点,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持续利用”的建设方针,坚持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为中心,确保被保护对象的安全与稳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建立科学管理保护体系,将保护区建设成为集保护、科研、宣教、游憩和社区发展为一体的综合型保护地。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的提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的维护,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更加倾向于绿色、环保,自然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绿色生态发展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能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花椒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国古代的玫瑰:花椒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花椒
花椒泡脚好处多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