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活动广场现状调查研究★

2022-05-25吴梦雨屠正伟宋会访

山西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广场调研村庄

吴梦雨,屠正伟,宋会访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1 调研背景

党在十九大中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1],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乡村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要实现这个远大目标,解决“三农”问题为关键,其中“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现状较为严峻。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某一程度上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从侧面反映了民生的质量,加快推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健康发展是当务之急。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称[2]。而活动广场是农村仅有的体育类基础设施,也是与村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础设施种类之一,它是村民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娱乐健身活动的承载者,也是村庄精神文化内涵的建设平台和展示窗口,与村民的身体健康和村庄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限制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充分了解农村活动广场建设现状,发现现有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设指引,根据文件精神加强村庄活动广场建设,对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调研方法

调研地点为河南省洛阳市农村地区,调研人员于2021年5月份采取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在河南省洛阳市全市范围内选取四个区,并在每个区内随机抽取一个村庄,对其活动广场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通过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村活动广场的使用状况、改造建议等。

本次调研4个村庄,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2份,8份为无效问卷,为了保证数据能够反映广场的真实使用情况,调研具体时间为工作日、周末各一次。

192位受访者中,男性62位,占总体的32.29%,女性130位,占总体的67.71%。中老年人(45岁以上)98位,占总体的51.04%,未成年人(18岁以下)16位,占总体的8.33%,青年人(18岁~45岁)78位,占总体的40.63%,符合农村男性多外出务工、老年人居多、未成年人较少的现状,所调查结果可以反映普遍情况。

调研问卷设有9个问题,1题~2题为受访者基础情况调查,3题~9题为对村活动广场的使用情况调查,包括使用的次数、使用时间段、使用方式、使用健身器材的次数,以及对于村活动广场的文化建设、功能完善的意见和态度等方面。

2.2 数据来源

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国匠城洛阳市地图数据、Google earth洛阳市地图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中国地面累年值日值数据集(2020年)洛阳市平均风速、主要风向数据,2021年5月收集的洛阳市农村地区调查问卷数据、实地走访测绘记录,从各村支部获取人口统计数据,通过相关部门获得的村庄宅基地分布图等数据。

3 调查结果总结

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所得数据,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以下总结:

1)村活动广场为村民最喜欢的室外健身场所。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村活动广场为最受村民欢迎的室外健身场所,另有部分文献指出“广场舞对老年人健康有正向影响”[3],进一步说明了加强村庄活动广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进一步反映了本次调研的意义所在。

2)村民倾向于聚集性的户外运动形式。

村民较为倾向于集体性的运动形式,这不仅是因为村庄为典型的“熟人社会”,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使得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发生着变化,村民的运动方式逐渐丰富,从20 a前单一的使用健身器材、散步等形式转变为以集体活动为主的运动形式,调研中“跳广场舞、健身操”等集体项目的被选次数位于所有备选选项的首位;同时,调研人员在走访中也了解到,在过去几年内,涌现出了较多组织化的集体活动团体,如民间社团等得到了蓬勃发展。

3)村民更倾向于功能复合的精神文化类广场。

村民普遍认为现有的村活动广场仅能满足一些基础需求比如散步等,也有的村民表示现有广场难以满足自我需求,此类广场活力丧失趋势明显,该现象集中分布于传统型广场。同时,有超过95%的村民赞同“精神文化广场、功能复合的广场更有吸引力,更能代表村庄面貌和精神”的说法,另有多数村民表示“如果村里建了新广场,会更加频繁的到广场走走”。

4)村民普遍倾向于在“朝七晚八”时间段进行户外锻炼。

村活动广场在使用时间上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分化。基于ArcGI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活力较高的广场特征更为明显,1 d之内,晚饭过后(晚7:00~8:00,夏季偏晚,冬季偏早),为村活动广场使用的最高峰(33.64%),早餐前后(6:00~7:00,夏季偏早,冬季偏晚)次之(分别占比15.89%,17.76%),其余时间使用人数少且分散,活力丧失严重的广场则人群活动随机性较大,无明显规律。

3.2 实地调研结果

本次调研实地走访了四个村庄的五个活动广场,调研状况汇总见表1。

表1 实地调研情况汇总

经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进行了以下分析总结:

1)活动广场的活力与距居民点中心的远近相关性较弱。

所调研活动广场与居民点中心的空间位置关系呈现多样性特征,比如A村西广场和C村活动广场远离居民点聚集中心,前者活力较低,后者活力较高,A村东广场、B村和D村活动广场距离居民点中心较近,活力程度依次为较高、较低和极高,无明显相关关系。

2)活动广场不能满足村民的基本空间需求。

第一,广场外部空间,活动广场周边存在较多不利因素,比如A村西广场周边有严重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B村活动广场位于卫生室的下风向等,该类广场都会对村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第二,广场空间形态,大部分广场在场地形态上为规则几何状,有矩形、梯形等,小部分为不规则形状,比如A村西广场的不规则四边形,而经过实地调研发现,A村使用西广场锻炼的人数极少,且使用者多为单个或数个村民个体。相反,在东侧距离该广场10 m处的公路拐角较为宽敞的地带自发形成了村民聚集性活动的代替场所,活力场所发生了转移,此现象会影响村庄交通,且不利于村民的生命健康。第三,广场通风建设,在经历了病毒侵袭之后,公共场所的通风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广场的通风与选址密切相关,广场空间形态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所选基地的限制,并进而影响场地的通风建设。通过查询得到洛阳市年平均风速为2.60 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取体感高度1.500 m,借助Autodesk Ecotect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和winair4完成场地通风建设分析,并将结果在基地内进行层次划分,分为“舒适区”和“通风四角区域”,发现有小部分村庄的活动广场存在较小范围通风死角,有60%广场场地风感舒适区在50%以上,有40%的广场风感舒适区在30%以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优化和完善。

3)活动广场内部功能单薄,有待更新完善。

所调研的五个活动广场中有四个广场特征为传统的“广阔的场地”,虽广场设有完备的基础健身器材,但是使用者寥寥无几,多数器材积灰明显,仅有D村活动广场在传统村活动广场进行了功能的更新完善。经走访,附近居民感觉广场建成之后街区活力有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年初广场对面建了一条网红小吃街,每天都很热闹”,说明此类广场更加具有活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调研结果发现,之前和之后D村该区域健身人数出现断层式特征。另外,在距镇大型体育场较近的村庄里,居民多会选择到镇大型体育场进行健身锻炼,原因多为原有村广场不能提供受访者所需的功能场地。

4)活动广场使用时间分化导致空间资源浪费。

经实地观察,一天之内,晚饭过后为村活动广场使用的最高峰,使用人群多为年轻人和大爷大妈,形式以打篮球、跳广场舞为主,早餐前后次之,使用人群多为大爷大妈,形式以健身操为主,其余使用时间使用人数较少,使用人群多为带孩子的大爷大妈,形式以散步、闲谈为主。一周之内,使用的整体情况变化不大,与调查问卷结果一致。村活动广场为村庄内少有的可以进行聚集性质活动的场所,而在白天大多数时间并没有进行充分利用,常常是空空如也,路边象棋摊、水果摊生活气息浓郁,甚至会因为人流过多出现影响交通的现象,可将生活功能融入广场空间,充分挖掘各功能之间的联动效益。

4 对策和建议

调研人员结合现状和居民需求、意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四点策略和建议:

1)选址方面。第一,应提前规划,近远期结合,广场选址避免建设于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区域的影响圈内。第二,基于短距离可达性与广场活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广场适宜布置在人口核心聚集区圈层外围,避免噪声污染,且尽可能的减小对广场活力的影响。第三,应避免形成不规则的空间,以满足新时代人群的聚集性活动空间需求,提升广场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第四,应着重考虑广场建设中的通风问题,通过人为或非人为方式妥善处理过度通风与人体舒适的关系。另外,以上均可借助GIS技术进行科学的前期分析和影响分析,比如权重分析、可达性分析等,以求得更为合理科学的方案和解决措施。

2)功能布局方面。第一,广场应追求功能复合。随着健身设施必要性的弱化,传统的功能难以满足人们如今自由性、多样性的功能需求,广场应在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功能,并有明确的功能分区,进行有机组合,不仅限于平面组合,也可向立体拓展。第二,多个广场间应结合发展。多个广场存在时,应有各自较为明确的功能职责与分工,针对基地区位特色与优势等使其形成不同功能服务主体和主题的特色活动广场,形成互补配合或带动与被带动的发展关系,而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可将各广场服务半径重合区域内村民的相关情况作为广场动态发展趋势的评定依据,对负面现状加以调整,以维持广场间的动态平衡态和健康发展。

3)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在完成基础建设和功能布局的同时还应该重视精神文化内涵建设。广场应是一个村庄的精神面貌象征,不应是千篇一律围合的水泥空间,从物质转向精神是所有事物升华的必经之路,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遵循地域性、开放性、艺术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原则[4-7]。事实证明,此类广场是对村民产生持续吸引力的核心所在,能够对村民起到引导作用,也对村庄的精神文化建设起着凝聚作用。基于现阶段自主性活动的蓬勃发展,可以将该特质应用于广场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来,将公共参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广场设计,也可联合村出入口、村主要街道来建设,并以邀请方式来调动村民积极性、发挥集体创造性、激发村民荣誉感和归属感。

4)日常管理方面。“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研究中显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排序。同一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和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需求”[8],需要将由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转为自下而上的多人群、线上线下的多维度“参与化”[9]的模式,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效益,充分联合基层工作小组开展民意咨询和调查,为广场的建设管理提供坚实基础,科学利用广场的使用高峰时间差,进行不同功能的错空安排和综合安排,针对使用低峰,也可以将村庄其他原有分散的,但需要集中场地的或者集中布局能够产生更大效益的功能联合起来,比如充当临时粮食“晾晒场”等,为其提供集中场地,形成联动效应,但应避免出现“一建了事”“一放了事”的情况,有始有终,提升广场的管理效果[10-11]。

“乡村振兴”时代已经到来,意味着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要尽早、尽快、尽好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需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希望本次调研中基于现状和需求所提出的部分对策建议,能够有助于现阶段村活动广场建设中的查漏补缺,有效引导村民进行室外身体锻炼,能够有助于广场的优化与深化建设,加强精神文化氛围营造,整体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内涵,并希望加强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乡村振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广场调研村庄
布鲁塞尔大广场
我的小村庄
在广场上玩
村庄,你好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广场
村庄在哪里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