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己酮可可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2022-05-25刘雪松李雪张帅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3期
关键词:己酮硬化性脑梗死

刘雪松 李雪 张帅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沈阳 110065)

临床上将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指因形成供应脑部动脉血栓,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出现完全闭塞的情况,导致其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以及坏死,从而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病因[1~4]。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失语等脑局灶性损害症状,属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老年人多见,高脂饮食、糖尿病、吸烟等人群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合并慢性疾病等[5~7]。常用治疗药物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类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同时需积极控制治疗合并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主要用来活血通脉,可抑制胆固醇的结合,减少该物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偏瘫后遗症。己酮可可碱可用于脑部血循环障碍、外周循环障碍、内耳循环障碍疾病及眼部循环障碍疾病[8]。本研究探讨己酮可可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至2021 年4 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 例。纳入标准: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标准[9];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皮肤湿疹;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合并脑肿瘤或脑外伤;中途转院或退出研究。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男(例) 女(例) 平均年龄(岁) 梗死灶(例)单个 多发合并疾病(例)高血压 冠心病 2 型糖尿病观察组对照组t/χ2 P 40 40 21 22 0.050 0.823 19 18 60.25±2.54 60.53±2.65 0.482 0.631 16 17 0.052 0.820 24 23 12 13 0.270 0.874 17 18 11 9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血脂、戒烟、减重等治疗。并静脉滴注营养神经药物: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国药准字H20041890)进行辅助治疗,每日1 次,40 mg/次。另外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3021839),每日1 次,首次剂量为300 mg,嚼碎后服用以快速吸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少用量,每日100~200 mg,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己酮可可碱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己酮可可碱(国药准字H20043828)静脉滴注,初次剂量设置为100 mg,于2~3 h 内输完,且注意最大滴速不可超过100 mg/h。根据患者个体化耐受性,每次增加50 mg,但单次用药量不可超过200 mg,每日1~2 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应超过400 mg,共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痊愈为眩晕等症状消失,检查无阳性体征;显效为无眩晕,坐起有轻度不稳感;有效为偶有眩晕,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为眩晕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显效+有效。(2)PSD-95 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治疗后3、7、30 d 的PSD-95 水平。(3)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 周后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 值、红细胞聚集指数。(4)治疗前、治疗4 周后抽取患者肘静脉血,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1 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PSD-95 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3、7、30 d的PSD-95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PSD-95 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PSD-95 水平比较(±s)

组别 n 治疗后3 d 治疗后7 d 治疗后30 d观察组对照组χ2 P 40 40 0.05±0.01 0.04±0.01 4.472 0.000 0.09±0.03 0.07±0.03 2.981 0.004 0.17±0.04 0.14±0.04 3.354 0.000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s)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s)

全血还原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t P红细胞压积(%)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0 40 8.804 6.009 0.000 0.000 28.025 17.589 0.000 0.000 20.491 25.073 0.000 0.000 t P 1.93±0.21 1.92±0.19 0.223 0.824 1.60±0.11 1.69±0.15 3.060 0.003 48.56±1.64 48.55±1.98 0.025 0.980 39.76±1.12 42.21±1.13 9.739 0.000 17.36±1.78 17.34±1.03 0.062 0.951 10.35±1.23 10.98±1.23 2.291 0.025血沉方程K 值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0 40 17.564 16.753 0.000 0.000 17.372 14.353 0.000 0.000 t P 3.28±0.23 3.32±0.36 0.592 0.556 1.65±0.54 1.99±0.35 3.342 0.000 73.86±1.52 73.85±1.15 0.033 0.974 68.09±1.45 69.65±1.45 4.811 0.000

2.4 两组ET-1、NO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ET-1、NO 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ET-1 水平较对照组低,NO 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ET-1、NO 水平对比(±s)

表5 两组ET-1、NO 水平对比(±s)

NO(pmol/ml)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ET-1(pg/m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0 40 21.441 15.502 0.000 0.000 8.857 4.095 0.000 0.000 t P 66.28±3.23 66.32±3.36 0.054 0.957 52.35±2.54 54.69±3.35 3.520 0.001 39.36±6.52 39.58±6.15 0.155 0.877 49.69±3.45 45.35±6.45 3.753 0.000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极难治愈,但可通过治疗改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药物治疗中,己酮可可碱是一种扩血管药,可改善血液流变性,用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及外周血液循环障碍[10]。己酮可可碱同时也是一种血液流变学改善剂,具有免疫调节、抗炎、血液流变学改善、抗纤溶和抗增殖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应增加血流,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提高组织所需氧气,进而缓解相应症状[11]。本研究所使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手术相关血栓形成的预防。该药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具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风险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己酮可可碱应用于2 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可以提高患者肾功能,降低患者血小板参数水平[12]。另有研究发现,己酮可可碱可治疗心血管疾病,并且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血浆和血液黏稠度,具有抗炎作用[13]。因此,本研究探讨己酮可可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PSD-95、ET-1、NO 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治疗3、7、30 d 的PSD-95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采用己酮可可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以及患者PSD-95 水平。这是因为PSD-95 以不同结构域作为桥梁与其他蛋白进行相互作用,且可维持突触正常功能及可塑性,介导和整合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以及谷氨酸受体的信号,并且在信号转导中具有关键性作用[14]。己酮可可碱药理作用是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改变血液流变的性质来达到效果,可降低血液浓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改善白细胞相关血液流变特性,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黏附以及激活活性。对于慢性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己酮可可碱治疗可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微循环的改善,提高供氧量,进而提高PSD-95 表达,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己酮可可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血液成分发生变化造成血液流动性发生相应改变,黏滞性、血液黏度也发生变化,因此需检测血液流速。当血液黏度变大时,血液的流动就会变得非常慢,此时易发生血栓性疾病。所以血液流变学的检查,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己酮可可碱属于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且不影响机体血压。还可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进而抑制血小板发生凝聚,并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流变特性,进而增加营养性微循环[15]。此药还可改善缺氧组织的氧化能力,可舒张支气管。因此可降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两组ET-1、NO 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ET-1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NO 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表明己酮可可碱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降低患者ET-1 水平,并且提高患者NO 水平。这是因为ET-1 是一种可作用于调节机体心血管功能的因子,在维持基础血管张力、心血管系统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低浓度NO 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以及肺血管,而高浓度NO 则会产生气道上皮毒性。己酮可可碱可以增加血流,影响微循环,并提高组织的供氧量,此药物通过肾脏排泄。在用药的过程中与抗血小板聚集或者抗凝血药物合用的时候,凝血时间延长[16]。己酮可可碱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及腹泻等,偶见眩晕、头痛,罕见血压降低、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服用期间要注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

综上所述,将己酮可可碱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PSD-95 的表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ET-1 水平,提高患者NO 水平。

猜你喜欢

己酮硬化性脑梗死
己酮可可碱灌胃对急性肝性脑病大鼠脑水肿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全氟己酮灭火剂的应用及展望
全氟己酮抑制航空煤油燃烧实验及化学动力学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己酮可可碱肠溶片中己酮可可碱含量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