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界病的研究进展

2022-05-25李运娜黄海碧戴晓光王旭红苏胜杰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毒株羔羊绵羊

李运娜,黄海碧,王 冠,戴晓光,王旭红,苏胜杰,贾 皓

(1.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边界病(border disease,BD)是由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感染引起的、小反刍动物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最早发生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边界,所以得名[1]。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流行率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从5%到90%不等;死亡率取决于感染的时间、 感染毒株的毒力以及感染宿主的物种[2]。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繁殖障碍,母畜表现为不孕、流产以及产死胎、弱胎或畸形胎;羔羊表现为颤抖、被毛异常;有些绵羊也表现为黏膜样病变[3]。BDV 还可感染牛、猪以及其他种类的反刍动物[4-5]。 边界病通常是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羔羊可能会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

BDV 在羊、猪、牛之间可跨种传播,给诊断带来了困难,同时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 的 根 除 产 生 一 定 影 响[6]。BDV 可以从驯化物种(猪、牛、羊)传播到野生物种(羚羊、美洲驼、羊驼、野牛和驯鹿等)[7]。 由于瘟病毒属成员之间存在广泛的交叉反应和种间传播,根据宿主种类、特定组织和器官中的定位、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起源地区等确定BDV 感染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可以通过BDV 与其他病毒株的遗传和抗原相关性以及原始宿主对其进行鉴定[8-9]。 了解BDV 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制定预防和控制BDV 感染的有效措施。 结合国内外近期研究报道,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措施等方面对边界病进行综述, 以期为该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病原学

BDV 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 型 (BVDV-1)、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 型 (BVDV-2)、 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 BDV 是一种球形、有囊膜的RNA 病毒(40~60 nm),基因组由单链正性RNA 组成,长度大约为12 300 个核苷酸;对脂类溶剂、紫外线、温度敏感, 对乙醚中等敏感;56 ℃处理30 min 可被灭活,在有机溶剂和洗涤剂中被迅速灭活,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数周; 可通过50 nm 的滤膜[10]。BDV 基因组包括5′和3′末端2 个非翻译区(UTR)和1 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 种结构蛋白,即衣壳蛋白(C)和3 种包膜糖蛋白(Erns、E1和E2), 以及7 种非结构蛋白 (Npro、p7、NS2-3、NS4A、NS4B、NS5A 和NS5B)[11]。

5′-UTR 是BDV 基因组中的高度保守区域,非结构蛋白Npro 的基因编码N 末端蛋白酶,E2蛋白在病毒附着和进入宿主细胞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抵抗BDV的感染。 通过比较5′-UTR、Npro 和E2 的基因序列对BDV 分离株进行分类,从而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BDV 在系统发育上至少有8 个基因型(见表1)。 在GenBank 上有15 个完整的BDV 基因组序列(除BDV-6 外),全基因组序列比对显示,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水平上, 种内相似性分别为72.9%~74.1%和78.6%~82.7%。

表1 BDV 各基因型及其分离的最初宿主

与BVDV 类似,根据BDV 对易感组织培养物的影响, 可分为2 种生物型: 致细胞病变型(cytopathogenic,CP) 和非致细胞病变型 (non-cytopathogenic,NCP)。 前者可导致受感染细胞空泡化和溶解,形成病毒蚀斑;后者不会导致可见的感染迹象[30]。 NCP 生物型比CP 生物型更容易分离,NCP 可在细胞培养中建立持续感染。 NCP 型的BDV 对于诱发致命的黏膜病变(坏死性化脓性炎症)至关重要,该种病变常见于绵羊[3,31];CP 型的BDV 感染多见于山羊。

2 流行病学

2.1 易感动物及传播途径

绵羊是BDV 的自然宿主,山羊和某些反刍动物也可以感染边界病。 家养和野生动物存在种间传播, 边界病表现出较低的宿主特异性和广泛的宿主范围[7-8]。 病羊、持续性感染的羔羊以及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持续性感染的羔羊是最重要的传染源;BDV 存在于流产的胎儿、羊水和持续感染动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中,因此,动物通过污染物感染该病。 边界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BDV 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母羊流产、胎儿死亡,甚至产生持续感染;持续感染动物无症状,几乎总是血清阴性,并不断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向环境中排泄病毒, 加速了该病的水平传播。

2.2 边界病的流行情况

BDV 呈全球性流行, 在欧洲和亚洲国家都有报道,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印度、日本、中国等。 对分离自不同区域的BDV 分离株进行抗原和基因分类, 对于提高边界病流行病学的认识至关重要。 表2 列出了不同基因型BDV在各国的分布情况。 BDV-1、BDV-2 最初分别被称为BDV-A 和BDV-B, 由德国分离株组成[32];BDV-3 和BDV-1 是欧洲最流行的基因型,BDV-1在世界范围内流行;BDV-4 在西班牙占主导地位[33];BDV-5 和BDV-6 首次在法国报道[34];BDV-7 最初在意大利发现, 且该基因型目前仅在意大利检测到[25];BDV-8 由Caruso 等[26]和Peletto 等[27]分别从意大利的一只羚羊和一只山羊羔羊上分离,随后Peterhans 等[28]和Stalder 等[29]分别从瑞士的牛、羊和猪上检测到该基因型的毒株。

表2 不同基因型BDV 在各国的分布情况

2.2.1 边界病在国外的流行

1959 年,Hughes[1]首先报道了该病。 1984 年,从法国Aveyron 地区的绵羊中分离出一株BDV 毒株,该毒株使成年羊和羔羊患病,死亡率高;据调查在法国阿尔卑斯山脉野生动物群中瘟病毒的血清阳性率为41%,流行毒株多为BDV-4[43-44]。1997年,在西班牙东北部的羔羊中暴发了边界病,特点是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与Aveyron 病相似[22]。 2001年,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脉中部和东部的羚羊发生了致命的边界病疫情,导致羚羊数量急剧减少(超过80%),威胁到该物种的生存,引起各国关注[45-46]。2011 年,日本首次对小型反刍动物进行了边界病流行病学调查, 将绵羊血清使用中和过氧化物酶连接抗体检测BDV 抗体,结果发现,日本北部地区BDV 血清阳性率为17.6%,大多表现为持续性感染,结果具有特异性,不包括与BVDV 的交叉反应[35]。 2009 年,Gur[47]对绵羊和山羊进行边界病调查, 发现瘟病毒血清学阳性率为3.0%~78.5%,分离的生物型包括CP 型和NCP 型。Hasbi 等[15]使用RT-PCR 技术在2013—2014 年采集的40 份野猪样本中检测到BDV-1,这也是土耳其学者首次在该国野猪体内检测到BDV。

2.2.2 边界病在我国的流行

在我国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青海省等地的羊群中均发现有BDV 感染,并且调查发现在青海省羊群中存在BDV 和BVDV 混合感染。 2012年,李文良等[48]首次在安徽省和江苏省的腹泻羊中检测到BDV。 2013 年,刘霞等[42]对华东地区某羊场绵羊血液样品进行边界病感染情况调查,发现1 只绵羊血清样品为阳性; 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该毒株属于BDV-3 亚型,这是继国内山羊中发现BDV 感染后,首次在绵羊群中发现BDV 感染。 2014 年,彭程等[49]从采集自山东省外观健康羊群的257 份鼻拭子样品中,检测到1 份样品含有BDV,这是首次在山东省羊群中检测出BDV, 推测该病可能来自活羊的跨省传播。 2017 年,陈云政等[50]采用RT-PCR 方法对青海省的健康羊血清样品(161 份)和腹泻羊的组织样品(34 份)进行BDV 和BVDV 核酸检测,发现检测样品中存在BDV 或BVDV 单独感染以及二者混合感染,个别养殖场(户)的羊群感染严重; 健康羊血清样品BDV 的总体阳性率为11.8%,BVDV 的总体阳性率为26.71%;腹泻羊组织样品BDV 的总体阳性率为26.47%,BVDV 的总体阳性率高达44.12%;该研究证实青海省羊群中存在BVD 和BD 混合感染。

3 诊断方法

由于BDV 和CSFV、BVDV 感染有类似的临床症状, 而瘟病毒属病毒之间又存在血清交叉反应, 边界病的诊断通常采用临床诊断与多种检测技术结合的方式。

3.1 临床症状与组织病变

边界病的典型症状是母羊的繁殖性疾病症状(流产、 产弱羔), 以及羔羊的神经系统疾病症状(骨骼肌震颤)。 神经症状主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髓鞘缺陷导致的。 绵羊的产后感染往往是轻微的,特点是轻度发热和短暂的淋巴痛,然后是血清转化[2]。在绵羊的急性BDV 感染中,偶尔会出现高死亡率[44]。 如果感染发生在妊娠期的前2 个月(即胎儿具有免疫能力之前),如果胎儿存活下来, 则新生儿将是一只PI 动物, 特征是对BDV 具有特异性免疫耐受性,缺乏抗体,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排毒。 BDV 的PI 动物可能外观正常, 但通常生长不良, 有骨硬化或骨质疏松样病变,预期寿命较低[6]。 若感染母羊流产,则胎盘出现局灶性、坏死性炎症。

3.2 实验室诊断

边界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包括病原的分离鉴定、核酸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技术,病原的分离鉴定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3.2.1 病原的分离

将疑似病例的血清或经研磨处理的疑似病料在MDBK 细胞上培养, 观察细胞病变。 该方法适用于CP 生物型BDV,对于NCP 生物型BDV 还需结合RT-PCR 方法对培养物进行病毒鉴定。 该方法费时耗力,不适合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在难以分离获得病毒的情况下, 可以用干扰试验证明BDV 的存在。BDV 在原代犊牛睾丸细胞上可以干扰BVDV 的生长, 而且该种干扰作用可以被特异性抗血清中和。

3.2.2 血清学诊断技术

3.2.2.1 病毒中和试验(VNT)

由于BDV 感染过程复杂,且存在PI 情况,被感染牲畜表现为免疫耐受和体内抗体滴度低,病毒中和试验特异性强,可以利用VNT 法检测BDV抗体。但是该方法操作复杂且检测周期长,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3.2.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交叉血清中和试验(SNT)

ELISA 操作简单,在大批量流行病学调查时,优势突出。 2011 年,土耳其学者Mehmet T 等[51]使用ELISA 法, 对随机采集的465 份绵羊血液样本进行了分析, 以确定是否存在瘟病毒(BVDV、BDV)抗体;据估计,样本动物和样本城镇的瘟病毒血清流行率分别为75.9%和60.0%~82.5%。 由于瘟病毒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特性,ELISA 对BDV的血清学检测不能区分BVDV 和BDV 感染。 SNT法可以区分BVDV 和BDV 的感染,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物种间传播的潜在风险因素。2017年,瑞士学者Kaiser 等[6]应用SNT 法对3 种瘟病毒 (BVDV-1a、BVDV-1h 和BDSwiss-a 亚型的毒株) 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以充分区分BVDV 和BDV。 该研究首次确定了瑞士血清阳性牛的BDV血清流行率; 通过对畜主和对照农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流行病学信息,结合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牛和羊的共同生存空间是牛感染BDV 最重要的风险因素。

3.2.3 病原学检测

目前常用RT-PCR 技术检测血液或者组织中的BDV。 以5′-UTR 基因或者Npro 基因为检测靶标,根据BDV 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可检测病变组织或者血清中的BDV。 2011 年,Toplu 等[52]使用RT-PCR 技术在自然感染的羔羊中检测出BDV。 2012 年,西班牙学者Fernández-Sirera 等[53]应用RT-PCR 技术在羚羊中检测到BDV, 同时,对4 株BDV 毒株和1 株BVDV 毒株,应用病毒中和试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羚羊有BDV 特异性抗体。

4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的BDV 疫苗。 尽管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已经生产出了灭活全病毒疫苗,但仍未上市[54]。 使用BVDV 疫苗进行免疫,对BDV 的保护效果不佳(在短时间内有部分保护作用,但是接种疫苗2 个月后血清抗体呈阴性)。虽然这两种病毒在抗原上相关, 但并不能提供充分的交叉保护[55],因此,对于边界病主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是,要尽早诊断,及时淘汰病畜,清除PI 动物,切断畜群中潜在的传染源,并对饲养环境消毒;二是,加强口岸检疫,禁止从有边界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引入种畜;三是,养殖户要做好防范,防止该病在野生动物和家畜之间传播。

5 小结

迄今为止,至少有8 个基因型的BDV 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BDV 基因组中的基因变化可以改变毒力,新的绵羊瘟病毒也可能会出现,从而影响该病的流行病学。 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了解边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十分必要。

对我国来说,边界病是一种外来动物疫病,养殖户对其了解较少,危害性可能被低估。BDV 引起母羊繁殖障碍,产下PI 羔羊,不利于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BDV 在抗原和基因上与BVDV 及CSFV 相关, 可能对牛构成重大风险, 影响牛场BVDV 净化。 同样,猪群中存在BDV,可能会导致CSFV 诊断的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对BDV 引起足够重视,了解其流行特征,及时、准确作出诊断,淘汰感染羊只,做好综合防控措施。

猜你喜欢

毒株羔羊绵羊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冬末春初 注意防治绵羊痘病
在雨中“躲雨”的绵羊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羔羊早期如何诱食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绵羊和小鸟
羔羊的试图(外三首)
巧计得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