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录音报道中音响的采制和运用
2022-05-25赵福艳
赵福艳
摘要:广播新闻以声音吸引受众,音响是声音的一个重要要素。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录音报道是经常出现的一种体裁,而在这种体裁中如果音响运用得好,就会给听众身临其境之感,达到赏心悦耳的效果。反之,劣质的音响不仅不能突出广播新闻声音的优势,还会给原本的新闻作品减分。无论是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还是后期剪辑制作过程中,音响运用得当与否,决定着整篇录音报道作品的优与劣。
关键词:广播;录音报道;记者采访
录音报道是以新闻事件的现场实况音响和记者或播音员的解说构成的一种广播报道形式,其特点是靠现场实况音响支撑和体现的。现场实祝况音响在报道中起着羯示主题、表达报道思想、增强报道感染力及可信程度等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文力图结合自已的采访实践以及在收听记者采制的录音报道后产生的一些感悟,对录音报道中音响采制和运用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笔者认为采制运用现场音响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录音报道中的音响必须真实
录音报道不是广潘剧,也不同于配乐散文、配乐报告文学,它是一种典型的新闻体裁,因而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录音报道中使用的音响都必须是新闻事件现场的实祝录音,不能用录音师制作的音响效果,也不能从资料库中调用音响。前几年,某电台记者从一次劳模表彰会上录下牧民一段讲话,回去后配上从资料库里找来的收笛声、牛羊的加叫声和骏马奔腾的音响效果。从资料库里取出的音响虽然生动,但过于清晰、过于有层次,这样东拼西凑起来的音响,常会因为后期制作不当造成不连贯、不匹配,听觉上缺乏真实感,反倒削弱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感染力。
录音报道中的音响,移花接木也不行。前不久笔者就听到一篇录音报道,报道内容是一位劳模的事迹,前半部分采用了一段记者与劳模一对一的谈话录音,听觉上很生动很自然,但或许因为记者的录音素材不够,后半部分便从这位劳模在一次大会上的报告中选取了一段录音讲话,拼在一起构成了这篇报道,听起来中间有断溪的感觉,很不流畅。这种移花接木的效果肯定不协调,因为同样是这位劳模的谈话录音,因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气氛就自然不同了。如果把上次采录的掌声用在另一次活动的报道里,就不协调、不贴切、不顺畅,同样是火车声,也不能录制一次多次使用等等,因为时间、空间、活动内容、参与人员以及现场气氛等都不一样。真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属性,记者在采制录音报道时,运用活动现场真实的音响不仅可以使采制的新闻听起来更有现场感,更鲜活,也体现出记者的职业道德与修养。
二
用现场音响报道新闻
广播录音报道之所以吸引听众,主要是它传递了来自现场的真实声音,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原貌,给人们以真切的听觉感受。录音报道主要是靠音响传播事实,现场实况音响在报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能用音响说明问题的就不用文字。比如前几年湖北电台采制播出的录音报道《吴雁泽送歌到农家》,从头至尾只有记者两句话36个字,交待了时间、地点、谁、做什么。其余都是现场实况音响:吴雁泽同农民的谈话,主持人的擂话,吴雁泽的歌声和群众的掌声。清晰丰富的音响把平面文字报道变成了立体的听觉形象,使人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用现场音响报道新闻还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可信度。比如前兩年我听到北京电台潘出的一组有关乞丐的报道,节目开头首先播放了若干个街头乞讨人员的录音,内容都是家乡如何贫困。真实情沉怎么样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驱车日夜兼程赶赴这些吃讨人员的家乡进行采访,采访了很多正在亡着秋收的勇女村民,记者在录音报道中将这些当地人讲述实际生活的录音原汁原味地展现给了听众,听起来真实可信,乞丐的谎言不攻自破。
用现场音响配上记者口播可以让新闻报道活起来。听过一篇关于顺鑫农业股票在深圳上市的新闻报道,报道开头是现场音响“我宣布顺鑫农业股票正式上市”,在随后的掌声和欢呼声中,记者开始报道现场情况:“听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深圳股市交易大厅,今天上午九点,随着董事长的宣布,顺鑫农业股票正式进入了股市……”即使是在顺义区乡镇有线广播灯杆下收听,也能被带入深圳股票上市现场的喜庆热烈的氖围中。这样的报道听起来鲜活,常常会让人驻足专心听完,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最终这篇报道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新闻短消息也成为了顺义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创作的精品。
音响在录音报道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不能为了做录音报道而音响变成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见一些新入门的记者为了完成录音报道任务,便刻意从现场录回一点儿音响融入报道,但这点儿音响不仅单调而且对表现主题没有直接用处。如果从报道中抽掉音响,同样可成为一篇完整的文字报道,这就失去了采制录音报道的意义,也发挥不了音响对于广播新闻应有的效果。记者在外出采访时,要学会挑选恰当的音响,彰显主题的音响,并运用好音响,要让音响真正在录音报道中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凸显出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优势作用。
三
怎样采制现场实况音响
由于声音有一瞬即逝的特点,许多新闻事件中的实祝音响不会重现,因而我们采录时要争取一次完城。多次实践证明事后补效很难出彩,尤其是采录人物对话开始时,或紧张或客气或过于重视容易拘谨,往往等我们关掉录音机他长出一口气,讲出的话才自然、动情、精彩。此时若再次开机,请他重说一遍,再录出的效果就平淡多了。为避免这种情况,笔者每遇到较拘谨的被采访对象,就先向他表示,您放开了说吧,我们可以剪辑,挑效果好的用,采访对象没了顾虑,说出的话就自然多了。有时被采访对象很固执,执意要把准备好的内容先试说一遍,然后才允许我们录音,这时笔者便顺着他的话茬说好,您先试说一遍,笔者也试录一遍吧。往往“双试”过后,笔者已经完成了录音采访。
在采制音响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多用接地气的语言。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应该说出什么样的话,而不是刻意地去策划、去指导。记者不是导演,不应为采访对象写好发言稿,指导他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听过一位记者采制回来的音响,采访现场是一个新建的休闲公园,将之前散发着臭味的露天垃圾场改造成供村民茶余饭后遛弯的场所,是镇村两级政府的惠民举措。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遥弯的村民,进行了现场采访,也许是由于村民面对话简紧张,不知说什么,这位记者就开始教采访对象如何去说,最后录制的音响是:“建了这么一个文化场所,非常高兴!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作为一位村民,应该说一些更接地气的话,就用他的大白话录制,听起来更亲切,更好听。笔者认为应该这样说:“有了这么一个地,甭提多高兴了,我和老伴儿没事就来走走,政府还想着我们,真不错。”用百姓语言来采制音响,会让听众感觉就像是邻家老李说的一样,多了一层亲切感。
现场采录多多益善不怕重复。笔者和我们的记者一到现场就立即忙活起来,因为等活动正式开始或结束后,就不一定追得上想采访的人了。实践证明不抓紧时间就有可能丧失良机。前几年,一名年轻记者采访无序客运,本来已碰到拥挤嘈杂的现场,可他想:“下次再录吧”。结果,这个“下次”终于没有再週见。另外,采制音响也要锲而不舍、追求最好。在新闻事件现场采录音响容易,采录到精彩音响就难了。古人写文章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著名的歌词作者刘薇曾说过,她经常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直到自己的心怦然一动时才肯动笔创作,我们录制现场音响也应该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
对现场音响的选取与运用
用在录音报道中的现场音响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素材,而是经过记者精心筛选、整理、剪辑过的精品。何为精品?笔者认为起码应具备三条标准。一是具备典型性。新闻事件现场音响丰富而庞杂,许多音响也生动精彩,但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与主题是否有关,将自已欣赏的统统堆到报道中去,那样势必冲淡主题。我们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新闻事件中最典型的那部分音响,使其在报道中起到画龙点晴、烘托主题的作用,与主题无太大关系的音响再精彩也只能忍痛割爱,或派作其他用场。二是精炼清楚。写文章讲求惜墨如金,录音素材的使用同样忌讳过于慷慨。在广播录音报道中运用的实况音响,不是自然主义的记录,也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复制现实生活,而是要使实况音响直接或间接地为表现主题服务,这就需要记者的精心选择。那些含糊不清、近乎于噪音的音响不宜使用;音响素材虽然响亮但没有特点,不能直接说明或烘托主题的,也不宜使用。用在报道中的音响应该是非出不可、不出不足以说明问题的音响,而且要响亮清楚,一听则明。还记得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到顺义区燕京啤酒集团时,笔者到现场进行采访,火炬到来之前,很多顺义群众都很早就来到现场,等候着火炬的到来,笔者采访了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他说得很激动,很动容,激动得流下了眼泪。“火炬来了”现场的群众激动地嚷了起来,还有的群众跟着火炬手跑了起来,大家迎接火炬的热情瞬间爆发。在笔者的采访报道中,融入了大家的欢呼声、呐喊声、跑步声等现场感很强的音响,还有观众激动的心声和火炬手荣光与自豪的表达。使整篇报道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仿佛将听众带到了现场,感受到了那份激情。三是美而丰富。录音报道虽不属于文学作品,但在追求“美”这点上应该是相通的。在选取音响时,首次要选用清晰的,因为只有听清楚的录音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不然就成了噪音。还要考虑采访对象的声音,如果都是观众,采访的主题一样,还是要选用声音好听一些的,普通话标准一些的。如果用了一段带有地方方言的观众录音,那听起来会让人有些反感。另外,如果播音员是男声,选用女士采访的录音进行搭配,比采用男观众的声音,会不显单调,变得丰富、好听。因此在同类音响中,要选取最富有美感的音響。
五
播音员与音响共鸣产生和谐之美
音响的采制和选取很重要,最后的录制合成也是关键一环。这里就需要记者与播音员的配合了。在我们的平时采访报道工作中,记者常常会和播音员合作完成一篇录音报道,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播音员播的和记者采回的音响虽然攒到一起了,但感觉就像没有贴到一起的“两张皮”。听起来不顺畅,更谈不上美感了。所以在制作录音报道之前,播音员不仅要熟悉文字稿件,也要认真听记者采集回来的音响。有些时候播音员为了图省事儿,不听录音,直接播文字部分,播后把录音调入,仿佛记者精心选取和制作的音响跟他无关,这样简单合成后,就像脱离的两张皮,怎么听怎么别扭。所以,播前认真听记者采集回来的音响并和这些现场的音响产生共鸣是非常必要的。不论是记者还是播音员,都应该有敬业精神,都应该对新闻作品投入精力,用心用情,才能制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实际上,听过记者采回的录音会让播音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以后再播文字部分才能体现出自然的起承转合、水乳交融,才不会有突兀的感觉。最后的录制合成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道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记者经过精心挑选出的音响如果制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那就等于前功尽弃。所以最后合成制作中,记者要和播音员多沟通、交流,标出什么时候出音响,以及音响的声音大小,这样一来,播音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播音过程中也会考虑到和音响大小相协调,不会听起来出现高低突兀的感觉。在我们记者制作音响的过程中,时常会先出一段现场音响,再出播音员的声音;也会用播音员压混现场音响录制的方式,来制作合成整篇新闻报道。事实上,当播音员听过音响再录制新闻后,也会被音响效果所影响,有了现场感体验,融入其中,才能录制出最佳的效果。只有播音员和记者都在用心采制、合成,音响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效果,才能实现播音和音响的和谐之美。
总之,在录音报道中,音响采制自然流畅、运用得当,对于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段现场感强的音响,不仅能够体现新闻的真实性,还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让听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彰显广播新闻的声音优势,让整组新闻听起来更好听!用心采制并制作合成一段好的音响,是我们每一位编辑记者及播音员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编辑记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采制录音报道中多下功夫,走到群众中去,走进田间地头,俯下身、沉下心,多采制一些接地气的好音响,使节目听起来更鲜活、生动,增添广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治勇.录音报道不能忽视现场音响要素【J】·《新闻与写作》,2018,(11)
【2】高钢.记者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提问【J】.《新闻与写作》,2018,(01).
【3】姜刚.小切口如何反映大问题【J】.《中国记者》,2018,(10).
【4】高钢.采访中的倾听观察与记录【J】.《新闻与写作》,2018,(12).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