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农民视角下宅基地退出路径

2022-05-25陈卓卜妍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农户

陈卓 卜妍

摘要:文章基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346户农户的实际调查数据,进行问卷分析,研究个体、家庭、宅基地特征、政策认知、农户观念等因素对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其中家庭、政策认知与农户观念会对农户的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针对调查结论,探究宅基地多元化退出路径。

关键词:农户;退出意愿;退出路径

宅基地对于农民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所,具有福利性。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是继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三权分置”的又一创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存在农村人口不断减少而宅基地不减反增、宅基地低效利用、宅基地价值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宅基地退出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升土地价值,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常州市武进区的农村是典型的苏南农村武进区,作为宅基地改革试点之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部,下辖11个镇、5个街道,截至2019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98.03万人。武进地处长三角中心,“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民营经济发达。同时,武进区农村经济发达。通过对常州市武进区326户农户放弃农地经营权后宅基地退出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数据结论并进行宅基地市场化路径的探索,进一步深化实现宅基地流转对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破解当前农村“人减地增”难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宅基地用益物权中的处分、收益权利的缺失导致宅基地隐性流转,应完善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化了宅基地的财产功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助推宅基地财产价值提升,所以需要进行退出机制的探索。本文结合了武进区独特的地域特征,探索适合武进区宅基地改革的退出模式。

二、现有模式分析

退出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基于地方实践的成果产生的。胡银根等(2017)就金寨、蓟州、义乌的情况总结了“货币+宅基地、货币+购房补贴、资产置换”三种宅基地退出模式,建议各地需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退出模式。吴泽斌等(2020)研究发现不同农户家庭发展能力适配不同的宅基地退出模式。卢艳霞等(2011)总结浙江宅基地退出有拆除旧房在原地或异地新建,入住公寓房,去县里买经济房,获得现金补偿几种模式。余永和(2019)总结了余江“土地收储,以地养老”、余江“货币补偿+ 住房优惠”、义乌“集地券”三种模式。

三、理论支撑

(一)农户行为理论分析

农户行为是指农户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更好的经济和生活水平而做出的各种选择决策。农户行为理论中农户行为和农户认知对于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户个人偏好、农户的认知心理偏好、农户的风险认知能力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宅基地的退出行为的实现。因此,在宅基地退出路径的探索过程中,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二)制度变迁

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内在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宅基地的退出影响因素是切实可行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指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会发生变迁并因此影响到经济发展。诺斯是制度变迁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使得新制度经济学名声大噪。诺斯将制度变迁理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与产权理论相结合,与国家理论相结合,与意识形态相结合。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与产权相结合,也有福利保障措施,制度灵活有效率。

四、问卷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团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重点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宅基地改革的实验地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7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查,重点考察了农户对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其中包含了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情况、退出意愿、补偿诉求、影响因素与政策等問题,获取了丰富真实有价值的一手材料。

关于调查样本乡村的选择,调研小组兼顾了经济发达村与欠发达村,纯农村与农副兼营村。在入户访问时,兼顾了户主的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家庭经济条件,保证了样本的多样性。对当地的村委会、村干部进行了重点访谈。

(二)主要变量描述

农户对于宅基地的使用与其对于宅基地退出的态度,可以体现出农户对于宅基地属性的看法,同时农户对政策的认知情况也会影响其对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因此,研究的自变量主要围绕宅基地的特征、家庭特征、农户的态度、政策认知情况来设定。根据对农户的调研情况,本文选择了11个指标进行分析。受访者对自变量设置问题的偏好采用是否两种形式与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本次调研数据中有52.9%的男性受访者,47.1%的女性受访者,并且各年龄段受访者数量均匀,有91.33%的受访者是本科以下学历,38.15%的受访者从事农业活动,41.33%的农户属于兼农户,均在农村拥有住宅。大部分的农户都拥有1块宅基地,符合国家一户一宅政策,有13%的农户拥有两块及以上的宅基地,是违反规定的。过半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在100m2~200m2之间,22%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在100m2以下,12%的农户宅基地面积在200m2~300m2之间,只有8%的农户在300m2以上,大多数农户的宅基地面积都是符合标准的。

由表1可知,农户多为4口之家,而能够从事生产工作的多为一个家庭两人,平均每个家庭有两位老人或一个孩子需要照顾,有一位家庭成员在农村外从事非农务工。

由图1可知,多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有一部分家庭的主要来源则是流动打工和稳定性工资,只有一少部分家庭的主要来源为个体经营。多数家庭的收入在3万至10万之间,小部分的家庭收入较低在3万以下,部分家庭收入较高,在10万以上。

在调查农户对于宅基地退出的意愿时,我们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即从1~5意愿逐渐降低,认可度逐渐下降。

由表2可知,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能够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子女受教育环境以及实现宅基地的资产价值,而成为城里人的身份认可,增加就业机会以及增加收入并不能成为促使农户退出宅基地的主要原因。

在整体问卷分析中可以得知,个人特征中年龄与学历水平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显著。家庭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宅基地的退出意愿,比如劳动力结构、农户年收入、收入结构。宅基地特征由于受到政策认知的影响,对农户意愿影响不显著

(三)相关性分析

变量分类、名称、符号如表3。

由表4可知,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劳动力结构、人均年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在外务工人数等。

1. 劳动力结构主要反映劳动力结构偏向非农化程度。家庭成员从事非农劳动人数越多,农户长期在农村生活的可能性就越低,对宅基地的依赖程度就越低,农户有偿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会越高。

2. 农户年收入越高,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越可能得到满足,进入城镇生活的可能性越大,有偿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会越高。

3. 当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源于农业收入时,农户对宅基地依赖性较强,其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就较低。

由表5可知,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中,可以改善子女受教育环境、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生活之类、获得一定的补偿,实现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影响是显著的。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将常州武进区作为调查区域,针对346户农村居民进行访问,利用调查问卷的数据和所研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了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对其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的数据显示:常州武进区拥有全国最大的花木市场,经济状况较为良好,农民大多以土地为生,人均耕地面积大,对于宅基地的管理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村庄中宅基地的房屋老旧,管理缺位。在针对调查的农户中,有218户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占所有调查目标的63.0%,说明现在仍是宅基地资格权完成、宅基地推出的第一阶段,政府及村集体必须对农户加强引导,了解农户的意见,尽量能够从退出的角度保障农户的权益。

(二)建议

针对农户的不同意愿,愿意退出的农戶,将宅基地使用权退还给农民集体,参照义乌的“集地券”模式,退出的宅基地依据地理位置进行复垦或是收储、转让,得到指标用作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对于不愿意退出的人群,宅基地“三权分置”,使用权出租或是部分出租获得收益的权利,出租给企业或是专业的设计团队,整体设计装修为民宿,利用企业或是专业团队的营销渠道、营销平台。

大规模的出租可以建设文旅地产,引入企业,比如创建大唐芙蓉园的曲江文化、古北水镇的中青旅、嘉兴西塘花巷的雪松文旅,将某一个具有特色的村落建设成文创小镇。或是将宅基地作为一种固定资产,将宅基地的使用权量化,入股合作,每年分红。

对于武进区而言,如今已经发展了一些乡村旅游。比如嘉泽镇成章村的成塘书院,总面积265亩。整体为明清建筑的格局,木质结构为主,书院清雅安静,院内有标间,书院内有垂钓、观赏鱼、水上娱乐、果树采摘、品尝农家菜肴等娱乐项目。在嘉泽镇还有一个艺林园,嘉泽镇本身是一个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艺林园突出了其特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是有旅游资源但是人流量小,知名度低。但是可以与高校合作,发展成西递宏村一类艺术写生基地,或是农学调研、实验基地。

政府应健全与宅基地退出相关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进城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进城后的生活水平和抵抗风险能力,并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让农民彻底没有后顾之忧,愿意完全退出宅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得坤.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经济师,2019(01):27-28+31.

[2]张曙光.农地规模流转的启示[J].英才,2011(06):100.

[3]张克俊,付宗平.基于功能变迁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47-53.

[4]胡银根,王聪,廖成泉,吴欣.不同治理结构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探析——以金寨、蓟州、义乌3个典型试点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2):1411-1416.

[5]吴泽斌,吴立珺.农民家庭发展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模式双边匹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20(07):93-105.

[6]卢艳霞,胡银根,林继红,戴勇毅.浙江农民宅基地退出模式调研与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01):3-7.

[7]余永和.农村宅基地退出试点改革:模式、困境与对策[J].求实,2019(04):84-97+112.

*基金项目:南京财经大学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327082Y)。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狗、猫和母鸡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