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平先生与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
2022-05-25李细珠
[作者简介]李细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101)
历时20年的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业已成为三国学界与民间交往方面一个颇具品牌效用的学术交流平台。说起这个平台,如果要举出一个关键人物,那非步平先生莫属。或许不能说没有步平先生就没有三国共同历史研究,但可以说没有步平先生,三国共同历史研究就难以这样绽放光彩并持久开展。三国共同历史研究深深地烙上了步平先生的气质和风格,也将永远定格在步平先生的学术生命中。共同历史研究从2002年起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大概可以给步平先生作这样的定位:一个有使命担当的发起者,一个关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有前瞻眼光的推动者。笔者拟从这三个方面略叙步平先生为三国共同历史研究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与贡献。
一、一个有使命担当的发起者
作为民间学术交流活动的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起因是2001年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了日本历史修正主义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材《新历史教科书》。这本历史教科书对近代东亚历史的叙述颠覆了战后已经有相当进步倾向的其他的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基本观点,在鼓吹当年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路上走得很远,所以不仅在中国、韩国引起强烈反应,就是日本的历史学界和教育界的主流意见,也对这本书持批判态度。这本教科书获得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表明其背后的日本右翼势力还在竭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在历史业已跨进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轴的21世纪,有着鲜明右翼背景的日本教科书事件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引起了中日韩三国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
步平先生是著名的中日关系史研究学者,对日本的有关动向具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因而密切关注日本教科书事件,并及时作出源于学者良知的理性思考和判断。据日本儿童和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事务局局长俵义文先生回忆:2001年7月,他与日本历史学者荒井信一先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参加“日本的军国主义研究”论坛,向参会的中国、韩国、朝鲜学者提出,要真正解决类似的教科书问题,就应该在东亚持续性地讨论历史认识问题。“对此最先表示赞同的,正是时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步平先生。”[1]224步平先生之所以对日本学者关于“在东亚持续性地讨论历史认识问题”的倡议反应积极,是因为他有出自学者良知的使命担当。日后在分析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的缘起时,他说:“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的结束,发展区域经济,建设东亚共同体、特别是东亚和平共同体的呼声十分强烈。随着东亚中、日、韩三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学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先在学者之间开展共同研究,交换意见,就历史问题达成相互理解,或许是推动东亚国际关系和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积极努力,这对于消除民间感情方面的对立情绪,也可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2]通过学者之间关于历史问题的共同研究,推动东亚三国国家及民众之间的历史和解,这是何等崇高的历史使命,也体现了步平先生饱含着书生报国的淑世情怀。
2002年3月,中国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慰安妇研究中心,与日本儿童和教科书全国网络21世纪、韩国亚洲和平与历史教育连带等机构、团体,组织了中日韩三国的学者、教师、市民代表等100多人,在南京召开了首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论坛谴责了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行,并作出三项决定:一是共同编写面向三国学生讲述正确历史、特别是战争历史的东亚近现代史教学辅助教材;二是每年在三国轮流举办中日韩三国学者、民间团体参加的“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三是每年在三國轮流举办中日韩三国中学生参加的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这便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这些活动旨在向三国民众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宣扬正确的历史事实,并促进东亚政治外交的协作和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形成“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
这些活动开始时,步平先生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任上。随后不久,他便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工作岗位的变动,没有使步平先生对这些活动减少丝毫的热情,反而给了他施展抱负的更大空间。无论共同编写东亚近现代史教科书,还是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以及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步平先生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并成为引领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的关键人物。
二、一个关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步平先生在世时,几乎参加了三国共同历史研究所有的活动。据韩国学者的观察,“中方的中心永远都是步平先生”[1]214。早期参加共同研究的苏智良教授也认为步平先生“自然而然成为中方团队的领队”[1]136-137。其实,步平先生不仅是中方的代表性人物,而且还是三国共同研究的关键人物。共同研究最重要的任务是共同编写东亚近现代史教科书,前两个阶段已经出版《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两项成果。这两项成果的取得,并非轻而易举,非亲历其事者难以体味其过程之艰辛。其中,步平先生发挥了关键作用。韩国学者认为:“如此艰难的工作,如果没有步平先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将很难取得成功。” [1]211日本学者也说:“如果没有他,共同历史教材的出版这一历史性成果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1]225对于步平先生在共同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协调组织和领导能力,汪朝光先生有精辟的论述:“中日韩三国学者在一起开会讨论,观点总有不同之处,甚而有时对一些问题争得不可开交,而步老师总是能够把握全局,态度很谦和,娓娓道来,但立场很坚定,绝无游移,并且总是从充分占有资料和深入研究问题的学理角度出发,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使得日韩学者最终多半能够理解和接受他的看法,这也充分表现出步老师的学术修养和学术水准。” [1]151正是有步平先生游刃有余的协调把控,使得三国学者关于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的研讨能够艰难前进,并取得积极成果。
步平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共同历史研究的关键人物,不是因为他官阶高,而主要是因为他对共同历史研究有非常深入的理性思考,具有高屋建瓴的大局观。他长期研究中俄、中日关系,又与不少日韩学者多有切磋交流,对于东北亚国际关系有非常深入的宏观思考。步平先生积极推动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正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共同历史研究是寻求共同历史认识的根本途径,共同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对重大问题的共同认识基础之上的,而共同的历史认识则源于历史事实的共有。他特别强调在各国拥有共同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对于历史事实的共同认识,从而形成超越国境的共同的历史观,以此推动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分疏:
一是提出历史认识的政治、民间、学术三层面说。这是步平先生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创见。他曾经多次阐明这样的观点:“东亚历史问题的对话,是表现在政治家的表态、民众的交流沟通与相互理解,以及学者就学术问题进行的共同研究这样三个层面上的,三个层面并不完全重合,但也并非互不相关。讨论东亚历史问题,首先要厘清这三个层面,并且要搞清我们是在哪一层面上对话。如果不分清三个层面,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东亚历史问题永远也不会走出困顿的局面。”[3]176至于如何厘清学术研究、民众感情与政治外交三层面的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反映在学术研究、民众感情与政治外交三层面的历史认识问题是相互交错和相互影响的,严格把握其界限并不容易。把政治层面的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问题思考,就会失去方向,被导入无尽无休的争论之中。期望通过经院式的讨论使民众感情层面的问题获得缓解,也是理想主义的表现。但对于本来是属于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从学术问题衍生出来的涉及政治或感情方面的历史认识问题,学者也需要从学术领域进行研究,注意不要使这些分歧扩大到两国民众的感情层面,更不要转化为政治问题。对于已经影响到两国民众的感情和两国政治外交的问题,如果存在学术因素的话,就应首先将其中的学术问题研究清楚,同时思考从感情与政治的层面加以解决的途径。”[3]164
二是阐释“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方法论。中日韩三国学者能够坐在一起讨论历史认识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国境”的表现。对于“超越国境”的理论思考,则是步平先生的独特贡献。他说:“历史认识超越国境的关键,就是要承认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角度,不能认为自己的认识角度是唯一正确的,要理解不同的认识角度,找到相对更宏观、更客观的角度,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角度,也能够容忍和尊重对方的认识,避免将学术问题政治化。”[4]不把学术问题政治化,强调“对话与交流”,正是三国共同历史研究“超越国境”的有益尝试。
三是对建立东亚和平共同体愿景的追求。作为“中国积极呼吁建立东亚和平共同体的学者”,步平先生严肃地驳斥了所谓东亚地区不能建立共同体的诸如东亚“国家间不存在统一的价值观”、东亚国家间存在“领土争端”及“历史问题”等论调。同时,他对东亚和平共同体的建立充满着美好期待,并认为三国共同历史研究正为此作出积极贡献。他说:“东亚共同体的愿景无疑是美好的,尽管实现这一愿景的道路十分曲折。我相信,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三国学者、教师共同编写东亚史,共同组织青少年历史体验夏令营的工作,一定会在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3]179-181
以上三个方面是指导三国共同历史研究重要的理论方法和行动指南,也是步平先生作为关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共同研究独特的思想贡献。对于共同研究,一般人大多是事务性参与,但步平先生竟然有如此深入的理论思考。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特出之处。
三、一个有前瞻眼光的推动者
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研究在2013年完成第二阶段工作之后,步平先生又开始思考如何进行第三阶段的工作。当时,他给中方项目组邮件表示:一是要对前两个阶段工作做个总结;二是要继续开展第三阶段工作;三是主张对一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2015年7月,他特意邀请我继续参加中日韩三国共同历史编纂委员会的工作,其初步计划是选取上次著作中若干争论点,各由三国学者写出专题论文,集结成书。同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日本冲绳国际大学举办第十四届“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这次论坛之后,中日韩三国学者又开启了第三阶段编写新的教科书的筹划工作。非常遗憾的是,这是步平先生最后一次参加论坛与教科书编纂会议。
在这次论坛上,步平先生有意无意地做了三方面的规划:
一是重新组织中方项目组。有鉴于原班人马中的王奇生早已调任北大教授,汪朝光、金以林均升任所领导,各自事务繁忙。这次以“70后”年轻学者如侯中军、赵庆云、徐志民、高莹莹、马晓娟等为第三阶段中方的骨干力量。
二是在新的教科書编纂启动会议上,步平先生提出以讨论问题为主的思路,实际上成为以后第三阶段教科书编纂的基本写作方式。
三是在论坛的主旨报告中,步平先生重申建立东亚和平共同体的愿景。他特别指出美国对东亚国际关系的负面影响。他说:“许多人推崇欧洲的历史和解的模式,希望东亚各国学习欧洲的经验。但我们要看到,美国对欧洲的和解采取的是积极态度,对东亚的和解采取的是消极甚至是反对态度。东亚的问题需要用东亚人的智慧自己解决,而不应依美国的意愿做。现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都建立了运转有效的共同体,甚至实现了一体化,享受区域共同体带来的种种安定和发展,为什么东亚总是徘徊在对抗中呢?”[3]186步平先生在此提出的“东亚的问题需要用东亚人的智慧自己解决”,恰如韩国学者所说“正是黑暗中的光芒,照亮了东亚和平与历史和解的道路”[1]215。
[参 考 文 献]
[1]步平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委员会编.永远的怀念:步平先生逝世周年纪念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2]步平.东亚历史的书写能否跨越国境[N].中华读书报,2013-06-26(9).
[3]马晓娟,徐志民,主编.步平文集: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4]步平,著.徐志民,马晓娟,访问整理.中日历史问题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步平先生[J].历史教学问题,2016(4).
[责任编辑 王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