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 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2022-05-25谭妤张万明涂宏伟姚光炳
谭妤 张万明 涂宏伟 姚光炳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针对于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的融合,实现了更深层次的探索。结合实践经验观察,在学习初中数学期间,许多知识内容都来自生产劳动,并应用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因此,探究如何使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连接起来,展现出数学的劳动教育作用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阐述劳动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的意义出发,通过说明两者相融合的具体原则,以劳动教育结合茶园为基础,有效探讨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数学;劳动教育;融合策略
一、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愈加引起关注,劳动教育的内涵在变革中发生了明显变化。当前,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动手操作一下、干些简单的体力活等,需要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加以丰富[1]。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针对数学学科教育,它主要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任务,在实际开展期间,应当关注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性。在生产劳动及生活实践阶段,往往能够发现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确保将数学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的任务,展现出初中数学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价值极为关键,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2]。
在实践期间,实现数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正确认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创建数学模型,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趣味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一)提升劳动意识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开展劳动教育时能够使学生明白劳动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主动形成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念。教师在引领时可以借助互联网搜寻相关资料,找寻弘扬工匠精神等材料内容,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使学生感受到精益求精的态度,逐渐对劳动产生认同感。在将数学课堂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后,就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提升探索意识
数学知识不应该仅被视作课本中的静态、理论性的材料内容,它还属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期间所形成的经验积累。教师在教学期间传授数学知识内容时不能过度依赖课本中的内容,还需要从学生的劳动能力出发,重视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学生树立明确的劳动意识后,会主动强化思考与探索能力,有利于深层次了解数学知识内容。
(三)提升数学知识实用价值并增加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学生无法清楚地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会在面对数学科目期间存在质疑,甚至对教师采用的数学教育方法产生疑惑。此外,若是教师单纯地重视数学的逻辑能力分析,仅将数学当做一种数理知识来对待,就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在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数学课堂期间,它能够彰显出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发挥出对学生生活的指导价值,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让劳动教育和数学教育相融合[3]。在缓解初中数学教学压力的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数学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一)保证理論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针对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在授课阶段若依旧按照传统授课方法,实施照本宣科式地讲解,很容易降低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的条件下,也难以感受到对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将理论性和趣味性协调起来,使两者保持统一,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数学教学期间,就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实践性[4]。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背景下,让整个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浓厚,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体验感得到深化,并且能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保证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想要实现初中数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必须注重其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效统一。两者融合的过程并非是对数学知识的简单穿插,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应当重视两者间的联系,将学术性和实用性放置在同一个阶层,不能忽视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在学生积累数理知识期间,教师可正确引导,提升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例如,联系到茶园中的植树过程,让学生在植树期间正确掌握学习不规则地块面积运算的方法。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出发,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力的运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保证创新性与生活化的统一
在实际教学期间,初中数学教学需要确保能够实现创新性和生活化相统一的要求。选择对应的场景内容时,尽量优先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场景。例如,可选择茶园作为劳动场地,有效提升学生的体验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计算相关数学问题时,从种植茶树等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加强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转化。正是在这种生活化的场景下,才能够体现出创新性特点,结合劳动教育过程,进而积极实现数学课堂学习的目标。
四、“互联网+”背景下数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初中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内容通常能够在日常生产劳动期间找到实例,在合理创设生产劳动场景的条件下,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得到提升。结合初中学生特征,在动作表现、形象思维等方面拥有优势,如果应用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会使学生获得结论变得更为深刻,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和劳动间的具体关系。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经验与智慧,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5]。
此次研究过程中,就是将初中数学学习与茶园劳动教育相融合,结合植树、地块面积、对称问题、碳排放问题、杠杆原理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茶园劳动实践掌握相关初中数学知识内容。
(一)将初中数学知识和茶园劳动相结合,提升劳动的敬畏意识
在初中数学授课阶段,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通常会采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并且讲授期间所选择的案例皆来源于日常生活。通过将数学知识和茶园劳动相结合,从实践方向出发,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整体操作期间,还能够展现出数学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学生对劳动的敬畏意识得到增强。
分析当前初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原因,通常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受有关联。由于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可能出现难以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接受水平的情况。在此条件下,教师就应当从融合茶园劳动方向出发,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映射到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研讨兴趣。
例如,在学习数学对称问题时,课本上的理论性知识相对抽象,学生坐在教室难以找寻到常见的实例。教师在将对称问题和茶园联系起来时,就可以从茶园的总体布局为切入点,让学生现在茶园中央的位置,观察两侧布局结构特征。当立足于对称的地块区域时,学生能够从中心位置直观地感受到对称的情况,有利于对轴对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二)利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劳动技能
初中数学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优势,确保学生在体验劳动期间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融入过程。在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条件的情况下,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采取更为科学的解决办法。
例如,在学习不规则面积计算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茶园中进行植树,在统计出每公顷面积下能够栽种的茶树数量以后,计算出每株茶树所占土地面积。然后選择一片不规则的地形,通过让学生种植茶树,统计出在按照一定间隔距离时栽种的茶树总量,最后计算出这片不规则地形的面积。
(三)应用数学思维,结合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水平
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时,就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转变成数学知识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可以更为简单地理解数学问题[6]。
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期间,教师在提出计算碳排放量的问题时,通常需要创设相关情境。联系到学生的茶园劳动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出个人年碳排放量以后,再询问学生们需要种植多少株茶树能够将这些排放的碳处理掉。学生们在考虑到上述问题时,会优先了解单株茶树在特定时间内可以处理掉的碳量,然后依据总碳量除以单株处理量,最终获得茶树的株树。通过将碳排放问题和种植茶树相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及探讨中明确解题思路,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另外,通过劳动教育还可以提高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和形象。
(四)以劳动教育展现数学知识,使学生正确理解相关原理
在数学教材中,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仅包含相关的计算问题,而且还有定理、原理等内容。教师在教学阶段注意各问题和日常生活实际现象的联系性,从数学知识内容和实践活动方向出发,将抽象化的原理知识加以形象处理,让学生持有对探究原理本质、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7]。
例如,学生在栽种茶树期间,需要涉及铁铲挖土的动作,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挖掘,优先体会铁铲挖土的过程。学生在感受到劳累时,教师可抛出“怎样使用铁铲能够做到省力?”的问题,结合劳动实践后,教师可依据杠杆原理加以解释,使学生在了解杠杆平衡条件后,明白“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最后再通过亲自操作了解到确实符合“省力”的原则。此外,在利用栽种茶树引出铁铲挖土的问题以后,通过分析杠杆原理还可以使其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起来,在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背景下,又能够和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强化初中数学教学期间的劳动教学评价,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期间,应该借助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整体评价过程中,主要涉及教师教学评价及学生学习评价,在开展教师教学评价期间,可以从教学设计、综合实践及课堂教学方向出发,考察上述方面是否得以落实,并且要重视挖掘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有关劳动教育情境,使数学知识内容、原理及方法和茶园劳动相结合起来。在保证学生拥有劳动意识的条件下,积极培育劳动观念,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劳动思维。
针对学生学习评价期间,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重点指标评价范围,在课堂教学期间,展现出重视劳动、尊重劳动情感反馈等特点。
例如,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将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学生在劳动实践期间表现出的创新意识等有效纳入综合考评中。在应用上述方法后,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让学生深化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六)数学教学和劳动教育融合期间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茶园劳动实践期间,应提前制定好活动计划,按照数学知识内容分布,保证关键知识点与实践活动相联系[8]。此外,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善于对学生潜在发生的事件予以判断,强化对学习过程的合理引导。其次,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自身应当提升教学能力,搭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善于从茶园中提炼出和教材内容有关的素材资料,实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能够意识到将数学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在具体应用阶段,正确把握劳动教育融入数学学科中的正确选择、找准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和切入点,构建起完善化的数学学科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将数学知识和茶园劳动实践相融合时,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真正展现出数学学科的劳动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谭妤 张万明 涂宏伟 恩施市白果乡初级中学
姚光炳 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研究(编号2021JB296)。
谭妤(1986.09-),女,土家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
张万明 (1981.08-),男,汉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劳动教育教学;
涂宏伟(1992.01-),男,汉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姚光炳(1965.04-),男,汉族,湖北省恩施,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欧梦冰. 谈“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J]. 中外交流,2019(1):190.
[2] 陈宜琳. “互联网+”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研究[J]. 考试周刊,2021(9):63-64.
[3] 麦宝春.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究[J]. 魅力中国,2020(5):390-391.
[4] 李相伟. 初中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1(22):36-37.
[5] 陈美华.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算”与“用”的有机结合[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2):113.
[6] 温彩艳. 拥抱生活学做结合 ——劳动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思考[J]. 新课程,2021(37):18.
[7] 马学斌. 劳动教育情境下数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新课程,2021(29):24.
[8] 唐霞.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与教学方式探索[J]. 考试周刊,2018(83):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