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美学交流会通与人类文明走向大亲和

2022-05-25张宇张涵

美与时代·下 2022年4期

张宇 张涵

摘  要:本文从中西美学交流与会通的大视野,强调应将审美意识“母结构”层面上的对话作为切入点,应将人的自我即人格层面上的对话作为主干线,应从当代人类文明范式大转型的总体走向上来统揽把握,并在这密不可分的三大层面上拓展提升,以推动中西美学和世界美学在新百年、新时代的大会通与大发展,从而为全人类在新时代同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最大的学术贡献。

关键词:中西美学;“母结构”;人类文明范式

中西美学思想交流可谓源远流长,特别在20世纪初期,以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为代表,不仅为中西美学思想交流架起了桥梁,而且他们在各自融通中外古今美学资源的基础上,均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美学主张,这既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为中西美学思想交流会通发展做出了某种典范。

跨入新世纪以来,中西美学之间的交流,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双方在反思“自我”、寻找“新我”和在多元文化交流融通基础上,如何共建与当今人类精神期盼相应的美学思维体系,尚处在艰苦的探索路上。为了美学在新世纪的繁荣和发挥美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的功能,中西美学家应该携起手来改变这一局面。为此,第一要做的大事情,就是共同寻找和建构中西美学的根本对话框架,即交流会通的主题性框架。那么,这一最高交流会通框架是什么?我们认为,它主要应由下列三大部分构成。

一、在审美意识

“母结构”层面上的交流与会通

人类早期在生命形态和文化形态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大中华产生了“太极说”,即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生男女;西方人产生了“伊甸说”,即上帝造亚当,亚当用其肋骨生夏娃,由此构成了中西审美意识的“母结构”。

在思维方式上,我们中华人重整合与悟性,西方人重分析与实证。对于人自身,我们重身与心的协调,西方人视身心二者相悖;对于大自然,我们重视人与大自然的亲合性,西方人强调对大自然的征服性;在人与人关系上,我们强调人格修养,西方人重视个性张扬。由此,中西美学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不同范畴体系的美学思想。

常言说:“有其源,才有其流。”中华先哲强调个体与天、地、人“三才”之间的互生互动与大爱大美性,西方先人强调个体与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分离负罪性。从此“源”识其“流”,就易于從根基上与整体上把握中西美学各自的特质,而不至于范畴模糊,不得其要领。

简言之,美学和哲学,归根探源,都是生命与生命谱系之问,是大自然与人类的生命“从何而来、正在何处、又向何去”之问。进行中西美学对话的学者们,如果不从生命和其文化之“源”上,即“母结构”上去问去解,只是在各自的“流”的问题上对话,终归是一种无“源”与“根”的茫然闲谈,各自都处于某种空论、失谱的状态。

二、在自我或曰人格

三元结构层面上的交流与会通

对于人类自我即人格,我国先哲孔子最先做如此表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庄子也明确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很明显,无论是孔子关于自我即人格的“知”“好”“乐”三者的辩证观,还是庄子的“大美”观,较之西方学界长期囿于“知”“情”“意”三元命题说,都更与我们建构的当代人对“智”“艺”“健”大美人格的追求相通,这应成为中西学者的共识。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中华美学思想对上述人格的建构,源于中华先圣伏羲《易》的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大美理念,正如《易》之《系辞传》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此所说的“观天”“观地”“观人”,正是通观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大生命美观。这种大生命美观,乃基于大中华“神无方而易无体”大理念,体现了美学本体论与美学方法论的有机辩证统一,构成一种大视野、大体悟、大运行的大美精神实践活动。

回观西方哲学与美学,长期以来,虽经百般求索,直到今天仍困于理性如何规定经验、经验何能掌握整体的双难境地,并承受着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严重冲突。而中华大《易》,从哲学与美学的大视觉,都是既有“体”,而又无“定体”,既有“方”,而又无“定方”,正好为解决当代西方哲学、美学的难题,提供了一个上乘的答案。

我们悉知,近现代西方美学界,在审美观念上的“知”“情”“意”三者关系的分裂、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博弈、本体论方法论的二元主张,正反映也加剧了西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科技与艺术、理性与情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越来越严重的矛盾。这正给中华大《易》通观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的大生命美学观的弘扬与创新,带来了千年难遇的良机。例如,我们中华美学范畴体系中的道与技、技与艺等问题,在新时代就应该受到更高的重视。当代人会高兴地醒悟与看到,在《易经》之“结构思维”和大生命美学思维中,在对天、地、人的大视野、大运作中,天地人之大道与高科技、高科技与艺术审美等,是可以高度协调融合发展的。

三、在新时代共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大策上的交流与会通

进入人类文明发展新时代,中西美学在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大策上的对话最为核心。回首我们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大里程,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中国和希腊,就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晨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以大历史视野,赞美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最“早熟”的民族,上言大中华文明创造先圣伏羲,在通观“天书”“地书”“人书”中,统绘成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大生命观奇书,此大智慧、大文明首观,早就受到不同文明研究者的高度赞扬,例如有见解的法国传教士白晋,首次来中国喜知伏羲的大文明观后,动情地说伏羲不独是中国人,而是人类文明的立法者。当然,西方文明也有可称誉的,如公元15世纪末哥伦布(约1451-1506年)的地理大发现和海上新航线开辟,产生了全球性地理学观念和开辟了世界性市场。相应地,自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就整体而论逐步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快车道。由于多种历史的条件与机遇,欧洲在五百年前相继发生了科技、文艺和哲学等方面的变革,以此创造了西方现代文明,但这一文明模式的最大特征,是物质生产大量提升和人的精神状态空前迷茫,由此西方一些学者,早已对西方文明模式,包括西方哲学与美学,进行全盘反思。

尤其是到了20世纪末,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福柯的“人的终结”论与德里达的“哲学终结”、阿诺德·柏林特的“美学终结”、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等终结论,同时在学术界与舆论界出场。虽然他们各自所说的语境有异,但在冷静中反思现代西方文明范式、迷茫中寻找人类文明新模式的意愿上,基本是一致的。

十分明确,从范式高度,反思现代西方式文明和建构新范式人类文明,早已成为东西方和全球进入新千年、新世纪和新时代以来的主题性话语,和必须面对与解决的全球性大问题的总聚焦。

我们认为,当代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的众多困惑,包括当代哲学的诸多理论困惑,都亟需通过中华“早熟”的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大生命美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辩证观“美的规律”观,与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的大整合、大提升来解决!据此,务必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交流和哲学美学的交流与共识,寻求全人类共同富裕和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的大道,并遵循此大道而奋进,已成为新时代全人类头等大事!

恰好,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以来,高度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业绩,成为中华文明大发展长卷谱写的惊世华章,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里程上的百年辉煌。

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念,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新概念,非常值得理论界加以研究和阐发。

的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西方和全球理论界应格外关心的核心概念,具体言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全面脱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享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以“一带一路”等大措施,团结全球同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至此,中西方美学界要对新时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阐释。我们认为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心要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从对昔日高速度发展,上升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何谓“高质量”发展?就是在上言中华文明精华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大生命美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观“美的规律”观、习主席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引领下,高质量地提升中国人民的物质生产与产品、精神生产与产品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即推动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而过上物质与精神双美好的新时代生活。以此为全球同胞期盼的新人类文明诞生,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略与中国大爱,进而携手全球同胞奔向天下大同、全球一家的美好生活。

早在人类进入新千年、新百年即新纪元、新世纪的黄金时节,我们就指出:由于高科技、新文化等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总的生产力和人的信息化、审美化的生成,已为人类文明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范式,向“美者优存”范式大转型,提供了足够的主客观条件。所谓“适者生存”,就是做人只重视一般的知识、技术与单一肉体的强壮,即一种“知、技、体”的人格框架,苦苦地与人争斗而求生存,即便占有亿万金钱的富豪也认可生命的无价值;我们所说的“美者优存”,是新千年与新百年有缘交汇的新纪元、新世纪,正呼喊新人类即具有新人格的“美者”的誕生,这新人格就是将铺天盖地的知识上升为智慧、将蓬勃发展的技术上升为大美艺术、将单一的体壮上升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倡的身心大健康,即将“知、技、体”的旧人格框架,上升为“智、艺、健”的新人格动力构架,从而成为互爱互美、互为同胞的新文明大美人格。此大美人格的“美者”,就能够高质量生产出大美品位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从而共创共享美好的生活。

当今全球,欣喜看到“早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灿烂阳光照烁的东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阔步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日日新、日日美的“新形态文明”大道上,并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怀胞,真情携手全球同胞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焕发新千年新百年新人类文明的曦曦曙光。

至此,我们强调,全球学界都悟到“百年”这个词语极其重要,在人类新千年、新百年交汇和中国共产党“两个百年”交汇的黄金历史阶段,全球正面临“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那么何以解此大难题?纵观种种建议与策略,我们认为最高端、最有效的大道,就是前文阐释的亟需通过中华“早熟”的天地人大生命共同体大生命美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观“美的规律”观、习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的大整合、大提升来解决,具体的实践为人类文明从“适者生存”旧范式,向“美者优存”新范式的大转型,从而新时代大美人格的新人类,都过上高质量共创共享的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美好生活!从学理上说,就是中西美学和全球美学界,通过交流会通,共同谱写新千年、新百年、新时代的新人类文明史中的学术华章。

总之,我们认为,当今中西美学的交流与会通,应将审美意识“母结构”层面上的对话作为切入点,应把哲学和美学关于自我或曰人格层面上的对话作为主线,应从当代人类文明范式大转型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走向上来统揽把握,并在这密不可分的三大层面上拓展提升,以推动中西美学和世界美学在新时代的大会通、大发展与大繁荣,从而为新百年人类文明由“适者生存”向“美者优存”大转型和在新时代同心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最大的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张涵,张宇.新人间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张涵.中国当代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4]张涵.艺术生命学大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张宇,等.人类文明新范式引领构建全球经济繁荣之路——生命、审美、经济大统一观[J].美与时代(上),2009(12):9-14.

作者介绍:

张宇,博士,九江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跨学科经济学研究。

张涵,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享誉国家荣誉津贴,曾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