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流动视域下近代山东冠县回族查拳发展研究*

2022-05-24马广林

运动精品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冠县武术流动

陈 威 马广林

社会流动视域下近代山东冠县回族查拳发展研究*

陈 威1马广林2

(1.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武术学院,北京 100089)

为探析近代主体工具选择下的冠县查拳嬗变样态,从主体社会流动视角对冠县查拳发展进行探析。研究认为齐鲁武术文化的历史延传、冠县地域匪患的频生激荡是推动当地近代习武盛行的社会因素;此时期传习者在求生、谋生的水平流动中将查拳传播各地,并逐渐形成“拟血缘”传承方式;并作为阶层上升、身份获得的工具选择,打破传承禁锢,呈现派别分支趋向。

查拳;冠县;社会流动;武术

作为少数民族武术最具影响拳种之一的查拳,源于山东冠县,盛传回民之中,现已传播于多个省市之间,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赋予的文化异质,使其成为在地居民祭祀祈祷、节日习俗中的“惯习”。然而,“传统”与“现代”格格不入,原本集群式的“乡土格局”[1]渐显支离,扎根于乡土的拳种渐已失去所需养土。曾经大师云集的冠县查拳难逃衰落,陷入“濒临失传”窘境。因此,遵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指向,特以清末民初的近代为时间区间,探析山东冠县查拳在习练群体的社会流动选择中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在社会变迁中的发展规律,以期为当代查拳发展乃至武术文化传承提供现实参考。

1 近代催使冠县社会流动的习武田野

1.1 齐鲁武术文化之延传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齐鲁大地,孕育出了熠熠生辉的齐鲁文化。“盖齐鲁细人,多义气直性,舍命力前”[2],勤劳朴实、刚性豪爽的优良品格早已成为这片土地的代名词。“齐人尚武而崇志,鲁人讲武而守义”[3],故为兵家圣地、名将相邦的山东,自然沁润出冠县民众“习武好义”的品格特征,“卖拳多为山东人”[4]的社会风气。宋代《史地理志》记载:“河北路茧丝织纫之所出,人性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大率勇气尚义,号为强忮(zhì)”。当时冠县隶属大名府的河北东路,自古便以种植棉花为生,文中所提“茧丝织纫”之地便是此处。民众习武的组织团体遍及各地,较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南方,这种尚武的文化圈层深深植入民众内心。

社会风气与政局时变,不断推动冠县民间武术发展走向高潮,民众尚武蔚然成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期,“村有地窖、家有场院、闲时造拳、忙时耕种”的练武场景大幅存在。传习出大量武术拳种,例如查拳、滑拳、大洪拳、小洪拳、梅花拳、六步架、少四趟等几十余种。1933年,冠县建立国术馆,并分别设立4个场区:张尹庄、西街村、南街村(2个)。因卢沟桥事变,冠县国术馆仅存4年便被解散。国术馆虽已解散,但4处传习场地依旧存在,习武人员白天练习,晚上便在城内进行表演。

1.2 地域灾匪频生之激荡

自古以来,冠县受儒家文化影响,崇尚以文取仕、以武厉行。直至清朝,孔孟之道、以文取仕的文化传统日渐式微,匪患丛生,民风异常彪悍。自然天灾的泛滥,导致基层民众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外加当权政事腐败,致使这片“八不管”地带匪患猖獗,义举频发。据县志记载,冠县自隋开皇置县以来,大灾荒共计发生60余次,清朝时期便高达38次,灾害占比63.33%。物质匮乏直接威胁着生命存续,“怎样活下去”的生存问题成为民众最大的渴求。

民众为求生存而集结组织,以抗当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为生存而掠夺财务,以替天行道之名横行乡里的匪寇。其二,以抵抗清朝统治者淤政、腐败为目的起义组织。其三,民众为抵抗匪患,自行组织的乡团组织。数次的举事、匪患,虽然得到镇压,但并未引起清朝统治阶级对冠县地带事件频发的深刻反思。外有洋人作乱,内有匪患流寇,冠县民众人人自危,最终在以“飞地”之称的冠县“十八村”爆发义和团运动。各地习练武术人员、部分乡勇揭竿而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近代以来有组织、有目的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刺激了冠县当地民众习武保身的强烈愿望。

2 主体社会流动下的查拳发展

社会流动意指个体或群体等以行为人为核心的社会集团,在自然、社会、人口等社会生态系统因素干预之下,所进行的一种阶层、地域或是身份的一种变化。清末民初,民众习练查拳主要还是以生存渴望与阶层追逐为主要目标,于此在社会流动变化中主要体现在地域变迁式的水平流动,以及阶层追逐的垂直流动。

2.1 主体水平流动下的查拳传播

2.1.1求生迁移中的查拳传播

清朝以降,武术这一“旧时堂前燕”逐渐丢失“国家大事,在祀与戎”的国家军事价值,并在民国时期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逐步瓦解,乡野社会随之也发生变迁,查拳逐步形成规模化的地域扩散,并以冠县为中心向外扩散,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传习主体的离乡求生和依教随行。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冠县天龙八卦教匪患起义,致使大批习练查拳的伊斯兰民众外逃迁移。除此之外,还有因历史大规模人口迁移“闯关东”、躲避义和团罪名而离乡,将查拳传至吉林、辽宁沈阳、河北邱县等地区(表1)。可以说,在整个查拳传播形式中,“外出逃生”这一原因催使冠县查拳出现外域传播纯属偶然,当民众受社会动荡、自然变化的影响背井离乡,查拳则作为一种文化样态,亦或一种“乡音”依随行为主体的生存选择,得以在他域生根发芽的现象并不罕见,这也实然印证出“文以民所移”的文化特征。

表1 近代主体水平流动下的查拳外域传播

2.1.2 谋生流转中的查拳传播

如若将冠县查拳随民众迁移形成的异地传播,看作是生存选择下的自发,则查拳传习者主动以其谋生,便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思维转变及自觉变革。伴随商品贸易扩大,农耘耕织不再成为底层民众的唯一生存来源,民众开始出卖劳动力,并将自身所学转化于生存之术。镖局的诞生为基层习武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武术拳种的成熟分化。郭玉成曾提到“镖局在其本身职能中虽非武术组织,单就其所依附的武术属性,对于武术的社会化发展与传播,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5]。

由此,查拳的习练群体向职业化身份转化,查拳的传习范围不再禁锢在以冠县为中心的周围地域,原本集体化的传习圈渐渐分支,致使查拳开始树立“拟血缘”的传承理念。例如,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张西彦成为家中的顶梁支柱,为养家糊口,在翰林院做翰林的叔父张康有的引荐之下,前往位于河南开封的源顺镖局任镖师。查拳武艺在此扎根,开始在清真寺周围开班收徒,为将查拳传承完善,后又邀请师弟张锡太、常振芳、张锡路、张凤玲前往开封、通许等地传授查拳。冠县查拳在豫东地区的传播进一步突破了其族内共享式的传承方式,向武术拳种的师徒制方式靠拢。

2.2 主体向上流动中的查拳传承

2.2.1 阶层上升工具选择下的查拳域外传承

社会发展中时刻存在社会流动,而向上流动作为主体的目标追求,一直是以利益获取为主要倾向。民国时期,武术一度被推崇至国术的地位,是继封建王朝“武举制”破灭后,底层民众获取阶层上升又一历史机遇。在此,查拳作为国术的重要部分,在“强国强种”的历史呼喊下,达到发展巅峰。行为主体以其为工具阶梯,借助查拳的利益价值,从而实现社会地位与利益获取的人生追求。行为主体利用查拳作为向上流动的工具选择中,一则是通过自身所练就的高超技术,将查拳本身的工具属性赋予自我本体,以求获得自我社会地位的提升;二则是以查拳传习行为进入逐渐缩小的“拟血缘”群体,以期通过拟同宗的方式拉近个体间联系,从而寻求新的资本获得。

查拳传习者逐步走出冠县,在向上流动的同时不断将冠县查拳向外传播,并开始出现派别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杨鸿修先后任命山东武术传习所总教习、中央国术馆教习、军队教官等职,并培养出大批优秀查拳弟子。以杨鸿修为代表的查拳传人借以查拳为工具达到社会身份的飞跃,同时逐步突破查拳在回回内部多师、共习、拒他的传承范式,开启了查拳分氏派、师徒为主的局面,从而促使查拳传播广泛,传承脉络清晰,弟子遍布全国(图1)。

图1 杨式查拳支系传承简表

2.2.2 乡野身份获得选择下的查拳域内传承

冠县查拳在杨鸿修、常振芳等传习者推向全国广域传播的同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张其维在冠县地带打破了本域回族界限,并初步建立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拟血缘”为辅的传承分支。查拳选择给传习主体带来了无尚荣耀,甚至多人官至上层,以此摆脱贫困潦倒的生活环境。此等选择的成就光环使得查拳在冠县一带被视为珍宝,前来拜师者络绎不绝。

与在国术馆等科班式教学不同,冠县本域的查拳传授是以传承为使命,严格按照师徒门规之仪式进行,但这并不代表主体选择对资本获得目的的割裂或抛弃。本域的传承虽然撤销了非同乡不传的禁忌,但依旧延承“非回回不教”的族内禁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师如父、徒如子”的家族思想,且将自身具有的查拳技艺逐渐私有化、宗族化,这在张其维支系传承脉络中可见一斑,其后代弟子多为张氏同宗(图2)。

图2 张氏查拳支系传承简表

3 结语

查拳作为冠县地域的文化代表,它的形态发展不免成为反映时代、社会变迁的有力标本。传习主体将查拳作为行为对象,将自身意向与社会动向附于行为之中,一方面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内在取舍,另一方面查拳也成为民众进行社会流动的发展工具。也正是在主体选择不断取舍中,使得查拳传习内容、传承途径、传习态势不断发生嬗变。查拳为民众提供社会流动工具价值的同时,也伴随主体身份以及流动形态出现逐步发展。研究以清末民初的近代为时间区间,选取主体社会流动的视角窥探查拳发展,展现了查拳在近代的繁盛发展与传承规律,除此之外,不同时期的查拳发展样态仍待进一步离析。

[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

[3]王开文著.齐鲁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

[4]顾炳权编著.上海风俗古迹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1.

[5]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9.

[6](清)韩光鼎纂修.冠县志[M].1831.

[7]许亚丽.山东省冠县查拳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8]买应君.非物质文化视野下沁阳查拳的传承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9]范景鹏.“中土回人,性多拳勇”:查拳门[D].兰州大学,2009.

[10]朱美晨.社会变迁视野下淮阳“全国武术之乡”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8.

[11]段克发.武术各拳种流派共性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1):23-24.

[12]鹿迅,王德龙.社会流动视阈下废除科举和辛亥革命间关系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2,37(1):66-69.

[13]张佳星.文化资本和社会流动:底层文化资本的研究趋势与进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187-190.

The Vision of Social Mobility: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i Nationality Chaquan in Guanxian County of Shandong in Modern Times

CHEN Wei, etal.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00, Anhui, China)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F2019D034)。

陈威(1973—),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冠县武术流动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流动的光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流动的画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