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
2022-05-24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
江 芸(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
1 研究背景
图书馆空间再造、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图书馆虚拟空间构建等已成为图书馆界广泛关注的研究内容,图书馆从过去以收藏、阅览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图书馆到如今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体现了图书馆空间再造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2021年6月,《“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优化图书馆环境和功能”“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拓展与深化图书馆服务创新”等主要任务[1],为新时代图书馆空间价值挖掘及空间服务方式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产生与应用,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读者需求的持续更新与发展,都对图书馆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图书馆功能转型与服务创新,对图书馆空间进行改造与升级至关重要。
1.1 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概况
为全面了解学界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现状,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为文献统计来源,采用主题检索,以“图书馆”AND“空间服务OR空间再造”为检索式,限定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CSSCI,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6篇。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后,剔除与主题不相关且重复、无效的文献,最终得到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文献350篇。通过统计年发文量,笔者发现我国图书馆相关空间再造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2000—2014年,相关文献数量不多,研究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以后,相关文献数量大幅增长,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研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且未来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热度。
为进一步分析图书馆空间再造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生成该领域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1)。由图1可见,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大致可以分为7类,即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列斐伏尔、空间再造、空间建设以及空间设计。2000—2001年的高频关键词是图书馆、高校图书馆;2004—2010年的高频关键词是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信息共享空间、学科馆员等;2013—2020年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是公共空间、第三空间、创客空间、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等。可见,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创新在不断深入,逐步朝着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迈进,同时也推动着图书馆智慧空间的构建。
图1 图书馆空间再造领域高频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近年来,关于图书馆空间的研究趋向于空间再造和服务创新,但业界关于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也未有统一建设标准和构建框架。因此,笔者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角度对图书馆空间再造展开讨论,构建基于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馆舍空间再造方法与架构,以期赋予图书馆更多的动能和活力,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2 图书馆空间再造意义探析
相较于其他空间而言,图书馆空间的包容度和自由度更高,其不仅在物理空间上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从精神空间上破除隔阂,兼顾个性和多元化的价值复合,满足人们学习交流、休闲娱乐、追求个性的需求。虽然目前读者仍然以物理空间作为图书馆空间体验的核心,但精神空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的行为。因此,如何改造图书馆空间环境、如何配置图书馆基础设施、如何升级图书馆用户体验模式从而增加吸引力,是新一代图书馆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从过去的以资源提供为主转变为以大数据资源保障为核心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服务越来越人性化,馆舍构造也随之变化。早期馆舍以藏书为主,书库以密集书库的形式建设,不向读者开放;之后馆舍开放,允许读者在图书馆内自行找书,进行阅览;随着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图书馆开设了电子阅览室,满足读者对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开始为图书馆界工作者们所关注。在实践方面,各高校积极开展图书馆RFID技术与资源的融合,在自助借还终端的基础上,出现了可直接利用书架立板镶嵌设备就近办理图书外借的智能新书架,使图书馆的无人值守服务从馆内延伸到了馆外[2]。2015年,上海图书馆着手打造智慧图书馆,配备智能投屏、智能机器人,设计“创·新空间”,营造学习交流、信息共享的复合型空间,为创新者提供孵化空间[3]。深圳图书馆再造新型服务空间,开辟了多个新型服务场所,如爱来吧、南书房、讲读厅等,可用于开展多种活动[4]。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尊重建筑本体的基础上,整合馆藏资源、利用新技术进行空间再造,融合空间导向系统及空间坐标轴,使空间更加人性化[5]。在文献研究方面,许桂菊研究了新加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案例[6],殷环环分享了江南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经验[7],张晓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外国语学院分馆的空间再造为例探讨了“互联网+”对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影响[8]。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出现了近10项以“空间再造”为主题的项目,表明我国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热潮已然兴起。
2 图书馆空间形态布局
2.1 文化空间形态
图书馆是保存文献资源的物理空间,也是收集、处理、总结和共享资源的服务空间,一直以来都以公共文化空间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促进知识文化在用户与图书馆间传播,使图书馆文献资源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再生产和有效传承。图书馆文化空间形态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①从图书馆实体来看。图书馆建筑空间体现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通常被视为一个地区或学校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与人文景观,传承着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图书馆还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如,地方文献资源、古籍资源、特色资源等,这些资源是时代发展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和独特内涵,为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②从图书馆功能来看。图书馆具有传播中华文化、提供文化服务的责任和使命,在核心价值理念和专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领当地的文化建设。目前,图书馆文化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如,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等,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文化空间的价值和效能。
2.2 学习空间形态
图书馆拥有雄厚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涉及各个学科和领域,图书馆学习设备丰富,学习氛围浓厚,且提供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等一站式信息服务,为用户创造了优质的物理学习空间。此外,图书馆也是互相交流的信息共享空间,能够支撑学习、研究、实践的开展,促进交互式、体验式以及自主式学习发展。读者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图书馆的显性知识即馆藏文本知识,还可以通过在共享空间的交流学习获取隐性知识,两者相互交融又各自发挥作用,共同形成了图书馆用户的学习体系,进而强化了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的意义,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正在不断丰富自身馆藏资源,探索建设各种如创意空间、研修室、讨论区域、多功能厅以及休闲区等学习空间[9],意在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提高图书馆在空间支持、知识服务方面的能力。
2.3 交流空间形态
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场所,公共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公民开放,高校图书馆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分别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图书馆的交流空间提供的交流方式多样,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参与不同的交流活动,既可以在交流中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也可以在交流中分享资源。图书馆目前正在向开放式交流转变,整合资源、组织引导交流分享活动,完善用户社交网络,促进用户自身及图书馆整体的发展。大数据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态势,但公众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不断增大,而图书馆的学术沙龙、专题演讲、阅读分享等活动在不同程度上都为消除信息鸿沟作出了贡献[10]。打造图书馆交流空间可以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拉近读者间的距离、促进信息共享,是图书馆重要的发展方向。
2.4 创新空间形态
伴随着创新创业政策的不断推进,创客文化、创客运动逐渐兴起。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馆藏资源、完善的服务体系、国家财政支持等优势,积极探索创客空间的建设。如,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设置有阅读空间、信息共享空间、专利标准服务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11];广州图书馆的“创意设计馆”设置有制作区、设计区、交流区、展示区、文献区等[12],由此也可以看出,图书馆创客空间追求的是知识、学习、分享和创新的价值内涵,构建图书馆创客空间可以引导公众对图书馆知识和资源的利用,启发公众思考学习,提高其创作热情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促进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职能,使图书馆朝着智慧化方向转型。
3 图书馆服务空间再造的转型要素
3.1 以智慧再造理念为宗旨要素
空间再造不仅是阅读空间的改进,更多的是赋予图书馆空间多元化功能,提供深层次的优质服务,进而打造智慧图书馆。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提供开放多元舒适的空间,满足读者学习、研讨的创新需求已然是趋势所向,图书馆空间再造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智慧再造为理念,注重图书馆空间与功能的智慧化建设,开展多样化的智慧服务。①智慧空间要实现物的智能化,提高图书馆新技术、新设备的配置。如,借助RFID技术、GPS技术、人工智能等,实现自助借还、机器盘点、语音导引、语音问答等无人化服务;提供3D打印机、3D扫描仪、USB充电插座、个性化桌椅、智能台灯、多媒体研讨室等人性化智能设备和多功能交流平台。②提供智慧服务。如,通过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等大数据技术分析海量的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用户数据,准确定位读者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服务需求,构建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知识资源和动态推荐服务。③以提高人的智慧为最终目的,在坚持阅读推广的基础上,开展智慧检索、论文指导、科研选题、课题分析等服务,引导用户主动学习,积极开发其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精神[13]。
图书馆空间再造应牢牢把握智慧再造的理念,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随之衍生的高科技产品也不断增加,图书馆需引进智能产品以进一步发挥空间环境的优势。
3.2 以服务创新为灵魂要素
图书馆是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结合的场所,它不仅仅是知识馆藏中心,更是学习交流的场地[14]。新一代图书馆承载的是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它既需要表现图书馆外在空间价值,也要专注其内在架构和功能。服务创新是促进图书馆再造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空间形态多样化、资源数据智慧化、服务主动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化等方面。
目前,图书馆馆舍有馆中馆、馆外馆、馆馆联盟、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等各种形态,每一种形态的发展不仅致力于物理空间建设,也在逐步提升内部服务。从服务理念创新层面剖析,图书馆空间服务理念应更多地追求服务开放与信息共享,注重服务的均等化与平等化。从服务方式创新探讨,数智技术给图书馆空间再造带来了更多可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信息服务等传统服务应积极寻求突破和发展。同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图书馆空间服务应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优化与拓展,提高跨界服务、移动服务、自助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新型服务能力。如,融合音乐厅、剧院、咖啡馆、画室等多形态发展,满足用户的现代化精神需求;借助移动互联网、5G技术等建设移动图书馆,打破用户享受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文旅云平台等虚拟空间,创新文化服务。
服务创新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灵魂支撑,肯定了图书馆空间自主发展的生命力,促进图书馆向多元、开放、共享、包容等方向发展,使图书馆在空间再造、空间治理和空间发展的研究上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
3.3 以用户服务为核心要素
图书馆空间再造需时刻注重以读者为核心的理念,充分结合读者需求及当地或学校的特色,准确把握图书馆再造空间的服务理念。
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图书馆价值的实现,图书馆空间再造要始终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图书馆空间的规划布局和功能设置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群体性和差异性等特征,保证空间大小布局与需求规模高度适配,空间功能设置与需求种类高度匹配,能够满足用户学习、检索、研究、交流、演讲、展示、创新、文化休闲等基本需求以及其他个性化需求,同时不能忽略特殊人群的需求。②图书馆空间再造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营造愉悦、舒适、灵活的空间形象。如,合理运用色彩搭配,提高视觉审美,使用传感技术实现智能调节温度、湿度、噪声等。③提高馆员素质,培养智慧馆员。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空间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与管理者,馆员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智慧素养,熟悉智能设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研创新水平、更新服务理念,为用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3.4 以助推能动学习为目标要素
能动学习是一种面向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和立足于学习内容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自觉性[15]。打造能动型学习空间和提升内涵服务是能动性学习教育的资源保障,图书馆空间再造应注意从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走向以“培养多元素养能力为主”[16]。
图书馆空间再造应进一步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分析用户痛点、借助智能手段等激发用户求索知识、创新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提高用户的多元化、协同化素养和能力。图书馆可构建创新能动性空间,为读者提供创客空间、研究室等物理场所。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也应转变为以读者的创造性发展为主的模式,鼓励读者主动学习,不断总结反思,进而提升自身素养。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需要实体空间重构带来的客观改进,更要建设和推广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营造去中心化的线下线上学习氛围,嵌入学科化管理模式,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团队支撑和资源配置,使读者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激发读者主观能动性[17]。同时,图书馆应提供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构建学习共同体,挖掘个体优势,全力释放空间服务价值。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服务,既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探求图书馆价值承载的需求。新一代图书馆不仅要注重图书馆空间改造,更要注重基于创新服务的图书馆空间改造,让空间不仅仅是空间,更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资源,为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保障[18]。
4 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的实施架构
空间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建筑、设计、环境等专业知识,也包含管理学中的规划、评估和规章制度等,因此对空间再造的方方面面要求较为严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现馆内物理空间和服务空间的最优配置[19]。本文基于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案例和要素分析,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构建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的实施架构(见图2)并对其进行分析。
图2 空间再造服务实施架构
4.1 掌握需求动态情报
掌握用户需求动态情报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的基础,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是围绕用户需求开展的,只有通过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习惯,提升用户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参与程度,才能设计出人性化的空间布局,合理优化和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源。为了提升用户在图书馆空间再造中的参与程度,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进行调研与分析,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获取用户反馈,满足用户在学习、研究、服务、图书馆功能使用等方面的需求。如,深圳图书馆通过实地观察发现,每日到馆人数远远超过了图书馆可提供的阅览座位,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在“南书房”和“讲读厅”中增加了大量的阅览座位,当这两个区域没有业务工作时,能为读者提供额外的阅览场地[4]。用户需求调研是一项持续性工作,需要实时跟进和反馈,可以在图书馆中设置用户建议角,收集读者意见,实时了解用户的动态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图书馆空间进行改良。馆员的素养也应不断提升,提高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积极了解用户的反馈意见,对用户需求进行定期跟踪与反馈。
4.2 设计合理的规划结构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是空间再造服务实施流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需要提前进行空间规划,指导空间再造的实施,根据图书馆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划分和布局,进而建设创新、活力、开放、包容的图书馆空间结构。首先,图书馆应从设计类、建筑类等专业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空间规划进行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确保图书馆空间的高利用率,设计包含文化空间、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客空间等在内的图书馆格局。其次,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应结合用户需求,设计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合理空间结构,在满足藏书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围绕用户需求进行业务和功能设计。最后,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应具备前瞻性思维,设计合理的可扩展性空间结构,保障图书馆的空间结构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用户需求增长进行扩展和再造。
4.3 设置价值评估体系
空间再造评估体系能够直观体现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的价值,包括图书馆空间现状评估、空间满意度评估及空间管理评估等,能为空间再造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通过空间再造评估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图书馆空间的利用现状、运作效能,还可以了解图书馆现有空间结构是否发挥了预期价值。同时,能快速了解读者对空间使用频率、偏好、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明确读者对空间布局和空间服务的需求与期望,使图书馆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为后期发展提供实践支撑[20]。因此,在进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同时,也应重视空间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保障用户服务权益、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进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4.4 制定标准规章制度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保障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图书馆未在空间再造服务方面设置相关的管理制度,所以应加紧步伐制定和完善相关措施和制度,确保图书馆空间再造服务的规范性。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在管理规则中明确管理对象、使用范围和人数、预约方式、联系方式、违规处罚等内容,规范读者空间使用行为。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如线上可在图书馆官网、公众号中进行信息推送,线下可通过读者用户手册、图书馆电子屏幕等方式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相关规定。图书馆空间再造方面的规章制度能保障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促进读者养成良好的空间使用习惯。
4.5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图书馆空间再造要紧跟国家政策步伐,融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从馆内基础设施建设到读者文化知识供给,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空间”。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建设时,应考虑生态价值、机会成本和建设成本,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扩展图书馆空间区域,优化馆内设施配置。在空间建设上,提高设施、材料品质的同时,也应该控制建设成本,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在空间使用上,要促进读者提升自身素养,合理利用图书馆空间,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与图书馆共同打造生态循环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