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文献传递现状调查及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2022-05-24安康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2年3期
关键词:商业文献图书馆

贾 娟(安康学院图书馆)

从系统服务向群服务转变正在成为近两年商业文献传递引流市场的重要手段。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商业文献传递的火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Worldlib、盈科千信等数据商利用居家办公模式下师生文献需求激增的先机,依靠文献传递群服务迅速抢占了市场。据调查,全国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中开通盈科千信文献传递微信群服务的就高达千余家①。一方面,商业文献传递系统对高校用户文献需求的分流和吸纳导致以CALIS和CASHL为代表的公益性文献传递服务需求量“滑梯式”下降,尽管多方努力下,近几年降速趋缓,但高校馆文献传递服务的长尾化处境并没有实质改变。另一方面,商业文献传递方式的多样性及传递文献来源的复杂性引发的“版权”“费用”等方面的负面报道,令高校馆对商业文献传递服务合作心生疑虑。面对商业文献传递火爆的冲击,高校馆究竟应如何自处,是在热情拥抱过程中心存戒备,还是保持冷静,客观认识后顺势而为,已经成为高校馆服务发展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1 国内外商业文献传递发展历程概述

文献传递服务是应使用者对特定已确知的出版或未出版文献的需求,由图书馆或商业服务单位等资料供应者将文献或其代用品在适当的时间内以有效的方式与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服务[1]。按照机构性质,文献传递服务可分为公益模式和商业模式。公益模式(如CALIS、CASHL等)是传统馆际互借服务的延伸,是一种在图书馆资源共享协议基础上,互惠利用他馆资源满足本馆用户需求的模式,该模式注重社会效益,基本是非营利的,即使收费也只收成本费用,但版权是该模式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商业模式(如超星百链云、维度SPIS等)则建立在市场化运作机制基础之上。本文所指的商业文献传递主要是图书馆利用一些直接或间接以营利为目的的数据库生产商、信息机构、出版社等文献信息机构获取文献的行为。

商业文献传递最早在国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2],当时的文献传递需要通过信息经纪人这个中介才能完成。20世纪90年代,商业文献传递从最初的信息经纪人向便捷、非中介性的服务演变,逐渐得到图书馆界的认可并被大规模研究和应用,许多图书馆愿意为自己的用户支付文献传递费用。据统计,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87%的成员馆利用商业性公司为用户提供文献传递服务[3]。到了21世纪,商业文献传递提供的可检索数据库越来越多,服务过程无中介,Internet成为传递工具,兼顾个别化及整体性需求,并开始借助电子文献传递管理系统软件(如Ariel for Windows、电子商务系统)实现文献收发及电子货币结算。这一时期,国外高校馆普遍采取中介文献传递的分散模式和商业公司将文献不通过图书馆直接传递给用户的无中介文献传递服务模式。

我国商业文献传递在21世纪初露出端倪[4]。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最早利用Uncover、OCLC、UMI等系统从国外进行商业文献传递,此时的商业文献传递还需要通过图书馆这一中介才能完成。2011年,超星推出百链云图书馆,开启了我国商业文献传递蓬勃发展的新纪元。百链云图书馆利用元数据搜索技术,对各类学术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索引,提供互联网搜索引擎式的用户体验。万方知识资源数据库、维度SPIS、国道SpecialSci等各类系统的相继开发推广,更将我国商业文献传递引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近几年,信息通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QQ、微信在文献传递服务中的广泛应用,商业文献传递也借助于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我国特有的文献传递形式迅速赢得读者青睐,在业界蓬勃发展。

2 国内外商业文献传递相关研究

与商业文献传递在业界的繁盛景象不同,学界对商业文献传递的研究则显得格外冷清,学者们极少将商业文献传递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大多情况是将其作为加剧全球图书馆公益性文献传递“被边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整体来看,国内外对商业文献传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

2.1 公益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公益模式是否真的要让位于商业模式?这个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商业文献传递兴盛时就被国外学界广泛关注。尽管商业文献传递更快、更高效,学者们依然倾向于商业文献传递与公益性文献传递长期并存这一共识[5-6]。国内学者对文献传递在我国的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持不同观点。刘巧英认为,从长远来看,产业化的商业模式传递系统是我国文献传递的必然归宿[7];黄静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益模式和商业模式都无法单独应对文献传递产业遭遇的市场冲突、成本上升等问题,双方在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市场拓展、服务营销等文献传递服务的实景中互有优势,只有多层面、多渠道的高效竞合才能开拓文献传递服务的未来[8]。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的竞合观点得到了国内学者的支持。魏辅轶等[9]对商业系统和公益系统的融合给出了理论解释和实证探索,从实验效果来看,不同层次的文献传递系统融合在我国是可以行得通的。

2.2 商业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公益性文献传递特别是电子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是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而商业模式文献传递的知识产权问题却少有人提及,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业界人士认为商业文献传递系统还游走在法律的边界,一旦被定义为违法,商业传递系统可能面临巨额赔偿。在如何看待商业文献传递系统或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方面,学者们认为,尽管电子文献传递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远程需要的社会作用与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圣地的社会职能相适应,但任何电子文献传递服务仍应依法尽到“合法授权”的合理注意义务,否则只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都是一种建立在以侵权为主要特征的,缺乏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合法授权的新的侵权方式[10]。目前,我国的各类电子文献传递平台基本是由分散的部门预算或资本力量薄弱的私人商业资本投资兴建的,这些商业数据库附带的文献传递系统,即便是免费或者转接其他系统,也肯定都附带着商业价值,很难说不是为了营利[11]。云计算应用已重构文献著作权所有者、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商业利用与合理使用的边界更加模糊[12],所以对照国内外版权体系,即使这些商业文献传递服务的合规性值得商榷,传统版权管理也无能为力。在商业文献传递系统或服务的侵权行为到底对图书馆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上,学者们观点不一。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大部分的电子文献供应者属于商业机构,不符合著作权平等使用的规定,全文文献传递须收取版权税,图书馆如选择一些未处理好版权问题的供应商,则有可能会陷入版权纠纷[13]。而大部分人士则认为商业文献传递能较好地避开知识产权中不好界定的“合理使用”范围,能更好地解决版权问题,图书馆引入商业文献传递系统或服务,即使有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也是商业公司的责任,与图书馆无关。

3 国内商业文献传递现状调查及分析

为进一步厘清我国商业文献传递的现状,笔者通过电话咨询、实际体验、网络信息检索的方式,对超星、万方、国道(Highway)、Spischolar(SPIS)、Worldlib、盈科千信6家在文献传递服务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商业公司进行了调研和对比(见表1)。由于知识产权风险方面的考虑,数据商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所以调查表中缺失部分数据。

表1 商业文献传递现状调查

3.1 文献传递方式

从以百链云为代表的文献传递系统向对接用户社交生活习惯的群服务发展是近几年商业文献传递服务方式的主要转变。在6个调查对象中,除超星、万方外,都开通了QQ群或微信文献传递服务群,这些群大部分采用人工服务,每个群里有20名左右的文献传递员,他们会第一时间响应读者需求,快速将找到的文献发到群内或读者个人邮箱。从2020年Worldlib和SPIS部分高校文献传递数据(见表2、表3)来看,群服务因满足了读者的即时性需求而受到高校教师的热烈欢迎,这些学校既有资源相对丰富的重点院校,也有经费紧张、资源短缺的地方性院校,半数以上学校的Worldlib群人数达到500,西安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SPIS群人数均接近2,000,有些高校同时开通了多种文献传递服务群。除提供文献传递的群服务外,国道和Worldlib还开通了多途径检索和辅助功能的AI智能公众号文献传递服务,这种文献传递方式不仅节省了传递的人工成本,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信息检索与获取,还保护了读者的信息需求隐私,降低了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表2 Worldlib2020年部分高校文献传递数据

表3 SPIS2020年部分高校文献传递数据

商业文献传递群服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了商业营销模式、增加了知识产权风险。与国道、SPIS将群服务作为文献传递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同,Worldlib、盈科千信将群服务作为产品营销的前期铺垫,这些公司先免费为学校教师提供一年左右的群服务,待读者“快传”的索取习惯基本养成后,再倒逼图书馆购买产品。在这种以“养”促“销”的模式中,购买产品带来的经费增长以及不买导致的服务中断是图书馆与此类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合作的忧心所在。同时,应引起图书馆关注的还有部分群服务中文献传递服务者将文献全文或链接直接放到群里的做法,这无疑增加了文献被滥用的风险。尽管Worldlib会在一些特定文献链接前加上“此链接是平台为求助者分配的专属链接,其他人请勿打开,否则会影响自己后续求助文献”的文字提醒,但这样是否就可以消除文献滥用的风险?或者像SPIS那样,将文献全文直接传递到求助者个人邮箱的做法更值得借鉴?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2 文献传递量

尽管数量不能体现文献传递服务的全部价值,但与2020年CALIS、CASHL仅4万左右的文献传递量相比,海量的文献传递服务已表明商业文献传递深受读者喜爱,已成为高校师生文献传递的主要渠道。2017年超星的文献传递年需求量就已接近1,200万件,万方2020年的文献传递年需求量逾90万件。从2020年部分高校通过Worldlib和SPIS动辄过万的传递量来看,大、中、小型高校均对商业文献传递报以热情。陕西师范大学2020年在Worldlib的文献求助量达到23,612件,在SPIS的系统文献传递量为8,921件,QQ群文献传递量则高达21,333件。阿坝师范学院、商洛学院等小型院校2020年Worldlib的文献求助量均超过16,000件,四川文理学院更是达到21,453件。

3.3 传递文献来源

近几年,商业信息服务机构为不断优化读者信息检索体验,持续加强系统升级改造,积极寻求合作机构,扩充资源种类和数量,差异化布局文献保障服务体系。超星公司联合国内图书馆,以联盟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经有723家图书馆加入,涉及264个数据库。万方近两年则致力于加速实现从传统文献保障服务向文献渠道保障服务的升级转型:一方面,强化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不断提升对多源异构资源的整合、组织与发现能力;另一方面,免费开通“国内外文献保障服务”,与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海量资源集成,实现了异构数据库资源之间的一站式检索发现功能,增加了高质量珍稀资源,特别是外文文献的原文传递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系统传递的文献仅限于平台检索到的元数据信息,这些文献一般来自联盟馆或合作机构。群服务中读者求助的文献则表现出任意性,且传递的文献也基本没有注明出处,即使一再追问服务商,得到的答复也基本是“不是很清楚”。

3.4 传递时长和传递成功率

从表1来看,相较于系统传递服务,传递时长不到半小时的群服务将原来隐藏在系统背后的服务人员与读者直接关联在了一起,满足了读者的“快传”需求。群服务这种实时互动的服务形式,进一步优化了读者“被重视”的服务体验,这也正是商业文献传递纷纷采用群服务的主要原因。

在文献传递成功率方面,2020年CALIS文献传递的成功率为79.9%,商业文献传递基本保持在90%。仅从数据来看,商业文献传递成功率显然高于公益性文献传递,但据此就得出商业文献传递优于公益性文献传递的结论肯定是不客观的。因为从传递文献的产品化程度来看,商业文献传递的多为产品化程度高的文献,公益性文献保障系统解决的多是产品化程度低的疑难文献,而产品化程度越高的文献越容易被获取。

3.5 用户数据统计

在笔者调查的几家商业公司中,盈科千信、Worldlib、Spischolar可以提供用户使用数据分析统计报告,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传递文献的数量、传递成功率、求助文献的种类等基础信息,有的还提供不同学院求助文献的情况分布、求助文献所在的数据库、求助文献频次排行榜、活跃用户名单、用户每天活跃度时间分布等信息。海量用户数据的挖掘对于高校馆开展用户画像驱动的精准服务及优化资源采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4 商业文献传递火爆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从文献传递时长、传递成功率及文献传递量来看,商业文献传递在处理产品化程度高的文献时性能确实优于公益性文献传递,这让它在高效满足师生文献需求、提升图书馆文献保障力、缓解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紧张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现阶段高校馆可以随意与商业文献传递开展合作。即使按照商业文献传递侵权行为与高校馆无关的理论,从高校馆引入商业文献传递开始,双方的合作关系就将高校馆与商业文献公司进行了形式上的绑定。作为高校的文献保障中心,高校馆不仅有责任确保合作中自身的安全性,师生获取文献的便捷性、全面性,还有必要从长远发展角度意识到商业文献传递爆火可能为高校馆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特别是文献传递方式从系统服务到群服务再到AI智能的转变。

4.1 合作不稳定性风险进一步增加

高校馆与商业文献传递的稳定合作有利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可以增强用户对图书馆黏性,而不稳定的合作则容易导致用户对图书馆形象的质疑。现阶段,高校馆引入的商业文献传递既有收费的(如超星的百链云)也有赠送的(如万方的“国内外文献保障服务”、Wordlib的微信群服务、SPIS的QQ群服务等),这些直接或间接营利的商业文献传递行为或多或少存在不合规性,群服务中暴露出的传递文献来源不清、文献滥用等不规范行为进一步增加了商业文献传递的侵权风险。一旦商家不规范行为被认定为侵权,商业公司一定会通过取消免费附赠服务项目(如文献传递群服务)、缩减业务范围或更改产品功能等措施力求自保。2019年,SPIS文献保障系统就曾因去掉未经授权的JCR分区功能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和用户体验大大降低,为稳定市场,公司甚至作出了产品半价的决策。尽管商家的侵权行为与高校馆直接关系不大,但商家为规避风险,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的调整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使用习惯,进而影响高校馆与商业公司合作的持续性。另外,以“养”促“销”模式也容易造成双方合作的不稳定性,部分高校馆真正看中的是免费的文献保障群服务,而非商家产品本身,所以这种与高校馆资源配置不相契合的“买椟还珠”行为注定不会长久。

4.2 用户对文献获取的即时性要求和伪需求被进一步放大

群服务确实缩短了文献的传递时长,但这些服务方式在不断满足用户对文献即时性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放大用户对文献即时性要求的强度,进而降低用户对于文献获取时间的耐受力。与商业传递系统相比,用户更愿意通过群服务来传递文献便是不断追求即时性的体现。另外,商业文献传递向群服务转变,还进一步助长了用户伪需求的滋生。本文所说的伪需求主要指本馆已购买,只是需要从不同端口进行获取的文献需求。笔者通过对所在学校群服务中教师求助需求的跟踪分析发现,40%的文献获取都可以归为伪需求。笔者对这些伪需求量比较大的教师进行一对一专访发现,这些教师要么是对群服务形成习惯性依赖,要么是不知道图书馆有哪些资源或数据库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

4.3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保障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下降风险进一步增加

开放获取、社交媒体互助等多样化免费信息源的出现,迅速截流了拥有较强检索能力又习惯于即时满足的高校用户,使得高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势逐步弱化。商业公司的竞相入驻令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进一步加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进一步下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引入商业文献传递服务之前,图书馆年传递文献量约600篇,引入商业文献传递服务后,图书馆年传递文献量近万篇。在高校馆普遍存在的这一现象,引发了绝大部分业务已被商业文献传递服务替代的馆员对自身地位和存在价值的担忧。从文献保障体系的长远发展来看,商业文献传递的野蛮生长只能让那些产品化程度低、获取难度大、成本高的文献资源更难以获取。因为与公益性文献传递相比,商业文献传递虽拥有海量的入口流量和快速的响应时效,但其处理的大部分需求都产品化程度极高,对于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产品化程度不高的文献或灰色文献往往无能为力。同时,资本的逐利性也决定了商业文献传递公司不会将资金和精力花费在对灰色文献的保存和产品化工作方面。

5 商业文献传递火爆下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5.1 做好风险管控、各类群的规范化管理及监督,促进合作持续开展

目前,影响高校馆与商业文献传递合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版权”和“费用”。为降低合作风险,在引入商业文献传递(包括试用期)之前,高校图书馆应对公司资质、资源的种类及数量、产品价格、服务方式、市场占有率、社会反响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在合同有效期内无论商家的文献传递服务为何种形式、是否为赠送、所产生的任何侵权行为均与高校馆无关。对于提供群服务的,高校馆应确保自身成为群的一级管理者,以确保群内师生信息安全,预防文献外泄风险,预防商业文献传递业务中断影响师生的教科研及学习。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对文献传递群的监督,对商业公司员工的不规范传递行为(如没有标明文献出处、直接投放文献全文或链接的做法等)及时沟通并提醒改进。最后,切实从产品与馆藏资源匹配度出发,选择合作商家,促进合作持续稳定开展。

5.2 加强资源整合,数据挖掘,“软”“硬”兼施,提升用户综合信息素养

面对用户在文献获取方面越来越强烈的即时性需求和越来越多的伪需求,高校馆应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硬”指硬件,即高校馆的资源发现系统。高校馆应努力构建本馆资源一站式发现系统,全力整合本馆资源,简化用户资源获取流程,优化用户获取体验,降低文献传递的伪需求数量。“软”指高校馆的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高校馆应做好对不同文献传递系统工作流程及特定文献响应时间的介绍,降低用户对特定文献获取难度的误判,引导用户在获取文献方面具备一定的耐受力。同时,加强对用户文献传递需求数据的实时监控及挖掘分析,这些数据既包含各类文献传递系统的后台数据,也包括高校馆日常监管或调研中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将用户进行精准分类,开展基于用户画像驱动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此外,高校馆还应充分借助图书馆官网、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定期推送资源更新、使用说明,加大各类资源检索及获取的宣传力度,让用户了解图书馆,进而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

5.3 助推机构重组与职能超越,重塑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保障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

面对文献传递服务量逐年锐减的趋势,美国高校馆近几年通过机构重组与职能超越让文献传递这一传统服务一步步走出“长尾化”处境[14]。CALIS2021年度数字化转型中的图书馆变革与发展研讨会也首次将“数字资源保障体系的转型与重构”列为重要会议主题。这些信息进一步预示着,机构重组与职能超越可能是文献传递这项传统业务焕发生机、再迎高光并让高校馆重塑在文献保障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的不二法门。

目前,我国高校馆整体组织机构改革相对保守、馆员服务能力略显滞后,高校图书馆在推进机构重组与职能超越之前,可参照天津高校馆文献传递服务创新的做法,先将公益模式与商业模式通过一种“过滤机制”充分融合,再重点从两方面进行改革[9]。①将文献传递服务融入新技术服务和新馆藏服务,助推高校馆机构重组。从美国高校馆的经验来看,文献传递服务是聚合高校传统文献获取服务、馆藏服务、技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的引擎,既可以按照图书馆的技术发展需求或工作流程优化,与采访、编目、连续出版物、电子资源管理、远程图书馆、图书馆应用与出版等进行重组设计,也可以应对学术环境许可、版权、合理使用的复杂性和信息共享数字版权管理的限制等方面的新挑战,将文献传递服务与馆藏建设、采访等职能部门进行整合。这里所说的重组或整合,并不是简单的高校馆业务的行政性合并,而是功能性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部门以矩阵协同的方式共同承担起高校馆支持用户信息获取的使命[14]。②文献传递馆员角色或职能转变助推高校馆职能超越。早在2010年,张晓林就提出文献传递向知识传递模式转变[15],为更好适应学术环境的变迁,文献传递馆员必须走出舒适区,成为知识发现者、信息素养教育者、学术出版素养促进者、沟通者等,通过多样、灵活的适应性转换,实现职能超越,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注释]

①调查数据系笔者电话咨询盈科千信相关工作人员所得。

猜你喜欢

商业文献图书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商业前沿
图书馆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