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广斧螳控制黄野螟效果调查
2022-05-24林思诚刘卫宏陈全武卜蜜源李明兰
王 祥, 肖 宁, 林思诚, 刘卫宏, 陈全武, 卜蜜源, 李明兰
(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 茂名 525000)
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是我国南方省份的一种优良的特色经济树种,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宋《本草衍义》记载,“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千里不绝”。广东省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沉香树的生长,素有“中国沉香之乡”的美称,沉香产业也是蜚声中外。
自从在土沉香林地发现食叶害虫黄野螟后,随着该虫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对土沉香树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林间调查发现,这种害虫具有突发性、食叶量大、危害期长等特点[1],可使3年生以上土沉香树失叶严重,光合作用下降,树势衰弱,生长缓慢;1~2年生土沉香树发育受阻,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土沉香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广东省省市等各级林业部门和沉香种植企业与个人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控制黄野螟的危害和扩散,取得了一定效果,其中人工捕杀、药剂触杀和灯光诱杀的使用起到了及时压低种群的积极作用[2-4]。但是,这些措施大都费时费工成本较高或者操作不便,副作用较大。随着国内国际市场对沉香产品的绿色安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一种长期的、产品安全的、环境友好的措施与其他措施综合运用,才能实现长期、绿色控制黄野螟的目标。项目组繁殖和释放前期筛选出的对黄野螟食量较大、适应性强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广斧螳[5-7]是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先进的生物防治黄野螟[8-9]的重要措施,现实意义重大。
国内利用螳螂防治荔枝蝽、棉铃虫、红铃虫、蚜虫、马尾松毛虫等农林害虫取得良好效果[10-15]。广斧螳(Hierodulapatellifera)属螳科(Mant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昆虫,是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笔者采用土沉香林间投放人工室内繁殖的2代广斧螳成虫、卵鞘等处理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土沉香树的失叶率、虫口密度和螳螂株率的影响,以了解广斧螳在沉香林地对黄野螟的控制效果,为大面积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1 试验区概况
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110°50′E,21°40′N)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温和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2.3~23.0 ℃,月平均最高气温26.5~28.7 ℃(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4.0~16.0 ℃(1月),基本无霜,年降水量1500.00~1800.00mm;土沉香林地面积约3.4hm2,为人工纯林,黄野螟发生程度严重。
茂名市电白区观珠镇(111°06′E,21°36′N)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3.0 ℃,月平均最高气温28.5 ℃(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15.7℃(1月)。基本无霜,年降水量1438.78~1990.90 mm;土沉香林地面积3.7 hm2,为人工纯林,黄野螟发生程度为中度。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在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和电白区观珠镇设立两个试验点(表1)。2代广斧螳源采用2019年在土沉香林间采集后,经课题组在昆虫室内自主繁殖获得。
表1 土沉香林地基本情况Tab.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forest地点面积/hm2株行距/(m×m)株数/(株·667m-2)树高/m茂南区公馆镇3.43×4563.5~6.1电白区观珠镇3.72×31114.3~6.5
2.2 研究方法
2.2.1 广斧螳释放 于2020年10月12—16日,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3个处理。处理Ⅰ:释放成虫5头·株-1;处理Ⅱ:释放卵鞘150个·hm-2;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Ⅱ。每个处理试验小区面积667 m2,设3个重复。对照试验小区面积和重复与处理试验小区设置相同。各试验小区间设立宽50 m的保护行。
2.2.2 黄野螟控制效果调查 从广斧螳释放后的第5个月开始调查,每1个月踏查1次,共调查8次。目测记录土沉香失叶率、螳螂株率,在树冠垂直投影下铺设塑料薄膜,剪下幼虫群集的枝条和震落树上扩散的幼虫,按株记录幼虫数量,计算处理区和对照区的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
(1)
(2)
(3)
2.2.3 数据分析 用Excel 2007软件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点土沉香林的失叶率和虫口密度变化规律
由表2可知,茂南区公馆镇试验点土沉香林的平均失叶率在4、5、6月份较大,在3、9、10月份次之,在7、8月份最小;平均虫口密度呈现同样规律。由表3可知,电白区观珠镇试验点土沉香林的平均失叶率在4、5、6、7月份较大,在3、8、9、10月份较小;平均虫口密度呈现同样规律。
表2 不同处理下的茂南区公馆镇试验点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Tab.2 The average leaf loss rate and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esting points of Gongguan Town in Maonan District by different treatments 处理调查日期/(月—日)平均失叶率/%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螳螂株率/% 3—1833±8.50105±21.4850.0 4—6 45±11.57134±23.1770.0 5—1043±10.31123±23.2373.3Ⅰ 6—1747±10.71135±23.7056.7 7—2028±9.0998±22.0343.3 8—5 25±7.1884±15.8760.0 9—3 39±10.40105±13.8450.010—2238±8.72113±17.9836.7 3—1840±10.68138±19.2336.7 4—6 59±10.42158±22.9163.3 5—1048±14.81155±22.0256.7Ⅱ 6—1760±9.44164±16.9466.7 7—2040±14.46135±19.3656.7 8—5 35±11.03124±15.3563.3 9—3 45±9.39140±14.8046.710—2247±11.53145±22.2243.3 3—1830±8.8070±16.4250.0 4—6 40±15.6988±20.8183.3 5—1036±13.1976±16.1286.7Ⅲ 6—1745±14.8791±18.6476.7 7—2025±6.8568±15.1063.3 8—5 25±6.9465±14.7383.3 9—3 30±10.0870±17.3266.710—2233±9.9475±15.0560.0 3—1860±14.54280±33.940 4—6 80±10.75310±53.266.7 5—1075±13.60308±50.8613.3CK 6—1780±10.74320±44.976.7 7—2050±7.41270±31.6016.7 8—5 50±8.71240±35.5910.0 9—3 60±8.40285±44.5216.710—2265±10.59288±47.810
3.2 不同处理对土沉香林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
由表2、表3可知,两个试验点处理Ⅰ、Ⅱ、Ⅲ的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与CK一致;与同期的CK相比,处理Ⅰ、Ⅱ、Ⅲ的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表3 不同处理下的电白区观珠镇试验点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Tab.3 The average leaf loss rate and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of testing points of Guanzhu Town in Dianbai Dis-trict by different treatments 处理调查日期/(月—日)平均失叶率/%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螳螂株率/% 3—2940±7.23126±16.8033.3 4—3050±9.33155±19.5450.0 5—1055±8.41172±20.3253.3Ⅰ 6—1760±7.63194±24.2460.0 7—2050±9.48150±19.2656.7 8—5 45±8.3195±14.3143.3 9—3 45±10.25128±16.2540.010—2240±8.75125±16.1530.0 3—2945±7.44142±18.5723.3 4—3065±8.16211±38.8853.3 5—1060±9.25197±21.8556.7Ⅱ 6—1755±11.23176±17.5673.3 7—2050±10.27147±19.1550.0 8—5 50±9.98116±17.9636.7 9—3 45±7.85134±15.8240.010—2245±11.07137±17.9423.3 3—2940±7.98132±20.4840.0 4—3053±10.55168±24.8466.7 5—1045±8.97140±19.1673.3Ⅲ 6—1750±10.84148±21.4180.0 7—2045±7.41137±17.0266.7 8—5 40±10.6887±10.7453.3 9—3 40±10.24113±18.2246.710—2235±7.29119±17.7843.3 3—2950±13.32188±38.230 4—3070±14.86287±45.300 5—1075±13.26334±26.746.7CK6—1770±11.67311±37.9513.3 7—2065±7.57291±32.363.3 8—5 55±7.64175±28.256.7 9—3 50±9.35168±23.213.310—2250±10.53153±25.560
3.3 广斧螳定殖情况
由表2可知,茂南区公馆镇试验点处理Ⅰ、Ⅱ、Ⅲ及CK的平均螳螂株率为55.0%、54.2%、71.3%和8.8%,处理Ⅲ的螳螂定殖情况最好。由表3可知,电白区观珠镇试验点处理Ⅰ、Ⅱ、Ⅲ及CK的平均螳螂株率为45.8%、44.6%、58.8%和4.2%,处理Ⅲ的螳螂定殖情况最好。
3.4 控制效果
通过SPSS 17.0软件对各处理中最后一次调查统计的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结果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表4和图1)。结果可知,释放广斧螳12个月后,在茂南区公馆镇的试验点,与CK相比,处理Ⅰ、Ⅱ、Ⅲ的平均失叶率与平均虫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处理Ⅲ最显著,失叶率为33%,较CK(65%)下降49.2%,虫口密度为75头·株-1,较CK(288头·株-1)下降74.0%,有效减少了黄野螟的危害,使林地有虫不成灾(成灾标准:失叶率>60%[16]。在电白区观珠镇的试验点,与CK相比,处理Ⅰ、Ⅱ、Ⅲ的平均失叶率与平均虫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处理Ⅲ最显著,失叶率为40%,较CK(50%)下降20.0%,虫口密度为125头·株-1,较CK(153头·株-1)下降18.3%,有效减少了黄野螟的危害。
表4 各处理最后一次调查统计的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方差分析Tab.4 The average leaf loss rate and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in last time of investigation by different treatments 试验点处理平均失叶率/%平均虫口密度/(头·株-1)Ⅰ38±8.72 c113±17.98 cⅡ47±11.53 b145±22.22 b茂南区公馆镇Ⅲ33±9.94 c75±15.05 dCK65±10.59 a288±47.81 aⅠ40±8.75 b125±16.15 bⅡ45±11.07 ab137±17.94 ab电白区观珠镇Ⅲ35±7.29 c119±17.78 cCK50±10.53 a153±25.56 a 注: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0.05)
注: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α=0.05)
4 结论与讨论
(1) 处理Ⅰ(释放成虫5头·株-1)、Ⅱ(释放卵鞘150个·hm-2)、Ⅲ(释放成虫5头·株-1+释放卵鞘150个·hm-2)的平均失叶率和平均虫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与CK一致,且较同期的CK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释放广斧螳12个月后,与CK相比,处理Ⅰ、Ⅱ、Ⅲ的平均失叶率与平均虫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处理Ⅲ最显著,失叶率为33%,较CK(65%)下降49.2%,虫口密度为75头·株-1,较CK(288头·株-1)下降74.0%,有效减少了黄野螟的危害,使林地有虫不成灾。
(3)处理Ⅲ的林地平均螳螂株率可达71.3%,定殖情况最好。
(4)投放广斧螳对降低黄野螟虫口密度有一定的效果,但相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见效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呈现出一定的防控效果。李林福[13]利用中华螳螂的卵鞘防治棉田害虫时发现,中华螳小蜂对卵鞘为害较大,寄生率一般达15%~32%,鸟类、黑蚂蚁对若虫也有相当的为害。笔者在林间调查中发现危害广斧螳卵粒的天敌有寄生蜂,被寄生的卵粒,卵粒全被蛀空,仅剩外表卵鞘壳。危害若虫的有蜘蛛、蚂蚁等。因此,在生产上应用时,要适时地多次投放广斧螳成虫和卵鞘。同时,还要加强生物防控技术宣传,引导农民增强保护利用天敌的意识,科学使用化学药剂,减少林间搜集螳螂卵鞘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