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与它的两位人类使者

2022-05-24杜骏豪

太空探索 2022年5期
关键词:彗星探测器表面

文/杜骏豪

2021年11月3日,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简称:67P/CG)到达了近日点,并于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2日8:50到达近地点,距离地球最近时约6100万千米。虽然它每6.44年绕太阳一周,但下一次离地球这么近要等到2214年11月16日了。

这颗黯淡的彗星亮度最高时仅有8等,但它仍旧是目前为止人类最为充分了解的彗星之一——2004年欧洲空间局发射了著名的罗塞塔号探测器与“菲莱号”着陆器前往彗星67P进行近距离探测,我们有幸一睹这颗彗星上嶙峋的峭壁与烂漫的光芒。

发现

1969年,24岁的格拉西缅科(1937-2016)在苏联阿拉木图天体物理研究所工作。9月11日她使用50 厘米口径马克苏托夫望远镜拍摄了一张科马斯·索拉彗星(编号32P)的照片。10月22日,她的同事,来自基辅国立大学天文台的楚留莫夫(1945- )检查这组照片时发现一颗光斑与彗星32P的理论位置有所偏差,甚至比彗星32P还要明亮——那是一颗新的彗星!

他们立即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报告了观测数据,就这样,一颗新的彗星在误打误撞中被发现了。这颗彗星被命名为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编号67P。

彗星通常在偏心率很高的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或双曲轨道上运行,并且它们的轨道周期范围很广,从几年到几百万年不等,因此彗星常被人们称作“时间胶囊”。

2020年7月回归的新智彗星(编号C/2020 F3)周期为4500年左右,上一次回归地球时,它正被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工人们凝视。更为著名的哈雷彗星(编号1P)周期为76.1年,足够幸运的人能够在一生中见证两次哈雷彗星的回归。而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周期为6.44年,上一次回归时,地球上还未曾有新冠病毒肆虐,下一次回归时,地球又将变成什么样呢?

彗星表面多有挥发性的冰与尘埃,在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及太阳风会将这些冰与尘埃吹起,形成长长的彗发,彗发甚至会绵延一个天文单位以上。彗星回归时最为震撼人心的便是它长长的彗发,也就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被视为不祥之兆的“扫把星”。

现代天文学界有观点认为彗星可能是地球上大量水的源头:大约40亿年前,彗星撞击年轻的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使地球形成海洋,能够孕育生命。此外,也有研究证明彗星含有多环芳烃、氨等物质,在撞击地球后可能会形成氨基酸甚至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为早期生命孕育提供条件。对彗星的研究与探测向来离不开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思索与追寻。

探测

▲ 彗星67P与它的喷流,罗塞塔探测器于2015年4月15日距离彗星约162千米时拍摄

▲ 彗星67P轨迹图示

截至2021年11月,共有4584颗彗星被发现、命名。然而这仅占潜在彗星总数的极小部分,因为外太阳系中类彗星体的数量估计有1万亿之多。彗星67P是幸运的,它有幸成为这万亿颗彗星中有人类探测器拜访的8颗彗星之一,并且是人类第一颗实施软着陆的彗星——欧空局在2004年发射了重达3吨的罗塞塔号探测器,并携带了一颗重约100千克的菲莱号着陆器,前往67P彗星探测。

“罗塞塔号”名字来源于罗塞塔石碑,上面刻有公元前196年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菲莱着陆器的名字与之相似,来源于菲莱方尖碑,上面刻有希腊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双语的铭文。考古学家通过这两具石碑解读出已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罗塞塔号”与“菲莱号”的名字也有如此的韵味——科学家们希望它们解读太阳系与地球亿万年来形成、演化乃至生命起源的的奥秘。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小巧外形的“菲莱号”在中国互联网获得了另一个可爱的外号——韭菜号。

原本,“罗塞塔号”与“菲莱号”的目的地并非彗星67P,而是一颗叫做维尔塔宁(Wirtanen,编号46P)的短周期彗星。按计划两个探测器于2003年1月乘坐第二枚阿里安-5ECA运载火箭升空,于9年后到达46P展开探测。然而2002年12月,第一枚阿里安-5ECA火箭发射失败了,“罗塞塔”与“菲莱”的发射任务被迫推迟。新的发射时间已不足以探测46P,工程师们重新规划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彗星67P脱颖而出,成为了“罗塞塔号”与“菲莱号”的新目的地。

▲2014年12月10日“罗塞塔号”在距离彗星20.1千米处拍摄的彗星67P上嶙峋的峭壁

▲67P彗星表面的高山、峭壁展现出异世界的风貌

▲“菲莱号”分离着陆想象图

▲“菲莱号”成功着陆想象图

▲2014年11月12日正在降落的“菲莱号”

2004年3月2日,阿里安-5G+火箭搭载着“罗塞塔号”与“菲莱号”,终于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顺利升空——这仅仅是旅途的起点。“罗塞塔号”与“菲莱号”前往彗星67P的路,要走10年。

2014年8月6日,“罗塞塔号”终于来到了10年旅行的终点,并在9月10日成功绕着彗星67P直径只有4.2千米的彗核旋转,成为了第一颗“人造彗星卫星”。在如此近距离的观测条件下,“罗塞塔号”拍摄了无与伦比的美妙画面——小黄鸭般的双瓣彗星结构、稀薄晨雾般的喷射物、数千米高的悬崖、犬牙交错的地貌,那是一个人类未曾设想过的世界。

控制中心操控“罗塞塔”来到最近距离彗星只有8千米的地方,对彗星表面成像,为“菲莱”选定合适的着陆点。2014年9月15日,欧空局宣布将67P头部一块平整、光滑的高原定为“菲莱号”的着陆点,该着陆点被命名为Agilkia。“菲莱号”着陆后,要在表面近距离研究彗星的形貌,并对彗星表面存在的化合物进行检测,特别是氨基酸等有机物。

“菲莱号”于协调世界时间2014年11月12日08:35从“罗塞塔号”分离,并以大约每秒1米的相对速度接近67P,整个着陆下降过程持续了近7个小时。由于彗星67P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万分之一,在与彗星表面接触瞬间,“菲莱号”将向彗星发射两个“鱼叉”以防止着陆器反弹。遗憾的是,“鱼叉”并没有正常发射,它在15:33第一次触碰到67P,但随即被反弹了两次,在17:33才停下来。

▲被卡在石缝中的“菲莱号”

“菲莱号”发回的报告显示,它似乎着陆在一片阴影之中,整体倾斜了30度,无法获得充足的太阳能,两天之后,电池电量耗尽,“罗塞塔”与可怜的“菲莱号”失联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罗塞塔”努力地寻找“菲莱”,但只在2015年的6月13日至7月9日之间有几次短暂、间歇性的联系。“菲莱号”发回的有限数据显示,彗星67P周围富含氧气,这让研究者们对太阳系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菲莱号”还探测到了乙酰胺、丙酮、甲基异氰酸酯和丙醛等化合物,这些均是首次在彗星上发现的物质。

从此之后,“菲莱号”便杳无音讯。2016年7月,失望的科学家们永久关闭了“罗塞塔”与“菲莱”的通信链路。

两个月后的2016年9月5日,“罗塞塔号”的太阳能板效率下降,它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就在它即将与地面研究者永别前,地面工作人员惊喜地在“罗塞塔”发回的照片中找到了“菲莱”的身影!照片显示,“菲莱”被卡在彗星67P一条黑暗幽深的裂缝中,身体侧翻,这就是接近两年来,“菲莱号”与“罗塞塔号”无法正常通信的原因。

虽然“菲莱”的任务并不圆满,但“罗塞塔”的一生却收获颇多。“罗塞塔”观察到当彗星接近近日点时表面发生的众多变化,比如在某些平坦地区一天之内突然覆盖了几米厚的新沉积物、“小黄鸭”的颈部沟壑在通过近日点后被侵蚀得更深、数十米宽的巨石在短时间内移动了超过100米,以及彗星表面的山体滑坡。此外,“罗塞塔”还发现彗星67P的水蒸汽成分与地球上水源大有不同:彗星表面的水中,氢与氘的比例为地球水的3倍,这说明地球上的水不太可能来自像67P这样的彗星。

不到一个月后的2016年9月30日,整个任务落下帷幕。任务中心操控“罗塞塔号”缓慢坠向彗星67P的一个130米直径的坑中。“罗塞塔”与它的挚友菲莱号在彗星表面重逢,并将永远尘封在那里。

欧洲空间局为“罗塞塔”与“菲莱”绘制了憨态可掬的拟人化形象,并制作为动画连续剧,随任务的进行不断更新剧集,到任务结束后汇编为一部25分钟的短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此欣赏这部有趣的动漫,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罗塞塔与菲莱号的传奇一生。(视频播放网址:https://v.qq.com/x/page/b0385y7acai.html)

当你在望远镜中欣赏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壮美的彗发时,别忘了还有两位人类的使者在这个暗淡的光点上长眠。

▲漂浮在太空中的“小黄鸭”彗星

猜你喜欢

彗星探测器表面
展览“彗星来的那一夜”现场图
太阳表面平静吗
彗星有自己的轨道吗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第十三章彗星撞地球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扫把星”到底是什么
表面与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