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体育网球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022-05-24王国权
王国权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浙江 宁波 315100)
0 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之本,其使命是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体育旨在让学生享受乐趣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网球运动凭借健身、娱乐、社交多功能优势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受到了广泛喜爱。目前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众多高等院校逐步将网球运动引入了体育教学中。网球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是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我国网球起步较晚,在学校重视程度、教学资源器材和文化氛围培养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限制,而教学方式传统极大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网球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需不断探索、改革网球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充分发挥网球运动课程的育人作用,以推动网球运动与文化的发展和学生体育思想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1 高职体育网球课程教学现状
1.1 网球课程师资缺乏,开设课时偏少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网球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网球运动,由于学生人数增加,网球课程的开设需求也大幅增加,但是高职院校网球体育教学师资配置数量偏少,导致网球课程开设不能满足广大学生选课需求,高职院校网球发展受到一定制约。网球课程目前在高校主要为选修课程,对象多为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学生本身专业及其他课程课时占比大,使得体育网球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偏少,而网球教学内容多,网球技术主要包括握拍法、正反手击球、反弹球技术、削球技术、截击技术、高压球技术、挑高球技术、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放小球技术等,按照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对于初识网球、没有网球基础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中较难得到系统的技能训练和提升,很容易失去起初选网球课的学习热情。
1.2 网球课程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网球场是高校网球课程开展教学的重要学习和训练场所,必要的运动器材和设备是学生练习的重要条件。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网球课程的开设,但是网球运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限制了高校网球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网球场数量无法满足传统网球课程教学中学生训练需求,教师对于场地运用创新性不足,场地材质和器材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组织实施和学生对网球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网球运动兴趣爱好和课后训练的客观需求。
1.3 网球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网球运动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集文化、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文化内涵、美学感和社交功能的运动,能培育体育精神、集体荣誉感、道德素质的运动。然而,网球运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以竞技体育为指导思想,以技术教学为中心,以技能掌握为考核要求,教师更多注重网球技术和技能的教授和训练,忽视网球文化、网球礼仪熏陶和培养,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很难发挥体育网球课程的育人作用。
2 高校网球教学方式改革实践的应用策略及效果分析
2.1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网球运动具有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由于初学者学习困难,很容易导致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快速、容易地掌握网球技术,提高成就感、 喜悦感,另一方面将网球丰富的文化内涵、礼仪形式、运动精神、美学形态等融入网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快易网球法,利用低压球和海绵球使初学者轻松打球过网并能多拍对拉,通过游戏比赛和乐享的观念来强化初学者网球技术战术的学习,同时设计简单有趣的技术练习方案如拍球、颠球、手抛球、接球等,让学生体验网球运动的魅力,提升主动参与性。通过丰富网球教学内容,如赛事观看、历史讲述、网球器械和服饰介绍等,让学生在网球文化的熏陶下增强对网球运动的热爱。
2.2 因材施教,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网球运动是一项对协调性、领悟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学生学情不一样,在学习体验中感悟和提升也不一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和科学的教学评价。因此,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可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个性特征及接受能力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设定个性化目标和指导方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情感提升,有利于帮助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断挖掘潜能和提升技术,有利于培养基础较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收获实效。
2.3 多元化教学方式,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网球运动不仅可以作为健身、娱乐运动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网球技能,还可在体育课堂的真实教学情境中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游戏比赛教学方式等将体育品德和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案例、比赛活动参与、阶段性技能项目学习中,真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与公平竞争精神、专注能力、体育精神、诚实守信、规则意识、健康的审美能力等素质品质。体育教师通过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情感、态度、技能和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
3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网球教学方式改革的育人价值
在网球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培育和弘扬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良好的体育素养更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必备条件,能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德智体美劳”五育格局中的特殊育人价值和融合育人作用,赋予体育课程创新性的育人功能。
3.1 激发学生主体“智”的内化与“德”的自觉
课堂是主阵地,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丰富网球课的教学内容,是发挥网球课程课堂育人的体现。采用“快易网球”法、分层教学法、多球教学法等个性化、分层动态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循序渐进,运用快速有效、容易接受的方法,通过引入“比赛法”和“一场多分”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网球的乐趣,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形成主体的自觉性,自主地模仿学习网球技术,分析比赛策略和调整战术,运用自主的评价功能达到对网球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内化。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网球初学者能够快速、容易地掌握网球运动技术,更容易接受网球运动,从中获取学习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对课余锻炼的兴趣和喜爱,能够自发性去参加网球运动,同时在运动中达到主体的道德自觉,有效发挥自身与网球运动相关的道德准则、道德建设、道德自律和道德品质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强化终身体育意识导向,形成网球规则意识、礼仪文化、道德素质等的内化,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体育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3.2 引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网球运动一项结合有氧和无氧运动,具有高爆发力和高耗体力的阳光运动项目,能很好地促进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网球教学中引入比赛法和“快易网球法”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运动氛围营造,教师通过对学生技术掌握的磨砺、训练、纠正和完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坚毅拼搏、勇敢顽强、超越自我、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学生通过个人、团队比赛和训练,培养自信自强、团队合作、尊崇规则的体育精神。分层次动态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和针对性教学满足不同学习能力、 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速度的学生个性化需求,教师根据学生学情通过分组、分级教学,每组对应设定运动目标,采用鼓励和激励的方式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和培养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能力,不断获得提升、突破自我。引入信息化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微信平台利用等,结合网球课程特点,素材资源融入高水平赛事赏析、剖析,让学生观看李娜、郑洁、徐超越、张耀中、诺瓦克·德约科维奇、拉菲尔·纳达尔等国内外优秀网球运动员和比赛赛事,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不畏艰难、永不气馁、自强不息、公平竞争、友谊与团结等体育精神,达到潜移默化地濡染,实现以德育人,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3.3 加强审美能力的提升
网球运动是集运动外在美和高雅内在美于一体的运动,素有“球场上的芭蕾”之称,非常讲究美感和节奏感,网球比赛能带给观众愉悦和美的享受。相比传统网球教学注重技术的传授和掌握,教学改革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初期,初学者兴趣正浓厚之时,将网球文化、网球礼仪、网球场地和网球拍等设备的美学设计、网球技术优美的动作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网球运动美学的审美,使其内在审美得到提升。信息化技术教学改革将经典赛事融入教学资源,在欣赏高水平赛事时,不仅是看比赛的输赢结果,还在于看网球运动员身材美、服饰美、步伐美、击球动作美、力量展现美、对战策略美、精神风貌美等,使网球的艺术美扎根于每一位网球运动爱好者的心里。
4 结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对大学生德育素养培育需求极大的今天,网球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充分挖掘并融入育人元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网球运动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球运动教学、训练和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均有较高的育人价值,在网球技术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深挖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体育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全面地、全方位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学改革,引入快易网球、多层次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让初学学生学习网球技术简单易上手,获得快乐的同时保持学习和训练激情,掌握扎实的网球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保持良好的体育态度和终身体育习惯。但是,对于网球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手段也是重要一环,如何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以及从思政教育成效角度考核评价学生更是值得思考的,真正达到培养高校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