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
2022-05-24宋政代军陈娇张洪汤晓波鄢蜀歧严勇杨旭杨彪李生强
宋政, 代军, 陈娇, 张洪, 汤晓波, 鄢蜀歧, 严勇,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1.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四川平武622550; 2. 成都兴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610051;3. 西华师范大学,西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南充637002; 4.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57;5.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天然宝库”,自然保护地具有重要的生物资源保护地位,尤其在针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关键生态系统的保护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解焱等,2004)。科学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清查与编目评估成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基本任务之一,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管理等具有重大意义(马克平,2011,2015;Proença.,2017)。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科学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Muldoon.,2015;Morrison.,2017),在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平,2015;肖治术,2016,2019a)。科学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进而科学探明野生动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变化过程与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生态保护规划、科学的保护管理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马克平,2011,2015;肖治术,2016,2019a;Proença.,2017)。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3年,是以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受多方资源配置影响,区内科研调查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至今针对区内野生鸟兽物种资源的研究报道不多。青云等(2004)利用样线法、样点法、铗日法、网捕法并结合历史资料记录区内野生兽类7目30科117种;唐中海等(2004)利用样线调查法并结合历史资料记录区内野生鸟类14目 51科 331种;随后10多年间均无相关研究报道,直到2020年保护区进行了全新的综合科学考察,共记录野生兽类 7目 28科116种,野生鸟类16目61科318种(内部资料)。以往的调查研究为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积累了重要基础数据,但主要采用样线法、样点法、痕迹法和文献资料法等传统调查方法,在科学评估区内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种群数量、分布情况及栖息地现状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了解和科学保护。
在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上,目前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调查方法,红外相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野生动物生态学与保护学研究中(O’Connell.,2010;Burton.,2015;Steenweg.,2017)。该技术具有成本低、非损伤性、干扰小、全天候监测、能记录隐蔽种、物种鉴定客观、易于标准化等优点(O’Brien.,2010;O’Connell.,2010;李晟等,2014;肖治术等,2014;肖治术,2016,2019a),并能提供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重要信息(Silveira.,2003;Xue.,2015)。自20世纪90年代应用以来,该技术已越来越多地作为野生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各类红外相机监测网络的建立(万雅琼等,2020;李晟等,2020;李晟,2020),进一步推动了红外相机在自然保护地野生兽类及林下鸟类资源调查评估中的应用,且已取得重大成果(李晟等,2014;肖治术,2016,2019a;肖治术等,2017;李晟,2020)。基于合理的野外布设和长期监测,红外相机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其他调查方法的有效印证与科学补充(包欣欣,2017;马亦生等,2020;张德丞等,2020)。2008年4月—2017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保护区内开展了野生兽类和鸟类资源调查,初步分析区内野生兽类和鸟类资源多样性,以期补充、更新并完善以往基于传统调查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而更加全面、客观反映区内的野生鸟兽资源现状,为后续更加科学的物种保护、科学管理与长期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位于岷山山系南麓(104°8′0″~104°30′10″E,32°29′20″~32°43′25″N)总面积28 227 hm,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北部的洞沄坝西北角(海拔4 166 m),最低海拔为小河沟沟口边界处的五层岭(海拔1 310 m),相对高差达2 856 m。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年均温 8~10 ℃,平均日照时间1 376.7 h,年降水量 1 000 mm。植被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从低至高依次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和流石滩植被(内部资料)。
1.2 相机布设与数据收集
结合保护区巡护监测路线,在区内野生动物活动痕迹较多、人为活动干扰较少、生境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共布设290台次红外相机,对区域内地面活动的野生兽类和鸟类物种开展监测。其中,2008年4月—2010年11月均布设20台次;2011年3—10月与2012年1—9月均布设10台次;2013年3—12月与2014年5—12月均布设 30台次;2015年1—8月与2016年1—12月均布设60台次;2017年1—12月布设30台次。共计256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87个调查网格(每个网格1 km×1 km),布设海拔为1 240~3 157 m(图1)。布设时综合考虑不同生境和海拔、野生动物分布特点、相机安全等因素,保证相邻相机位点间距至少300 m。安装高度为0.5~1.3 m,不使用引诱剂,安装时保证相机正前方不被遮挡,最佳聚焦拍摄点距离镜头4~6 m。统一拍摄模式(照片+视频模式)、连拍设置(3连拍)、时间间隔(1 s)等参数。安装过程中对每台相机编号并详细记录经纬度、海拔、小生境等信息。每3个月左右收取一次数据,同时检查相机性能、更换储存卡并适当调整相机位点等。
图1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位点Fig. 1 Distribution of infrared camera traps in the Xiaohegou Nature Reserve (Sichuan)
1.3 数据分析
将每年的监测数据与位点信息按照年份归类整理,利用四川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平台(http://www.datawild.cn:9090/Bioplatform/)(杨彪等,2021)完成数据录入、影像数据的物种识别与相关信息挖掘。
参照《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蒋志刚等,2017)和《中国鸟类观鸟手册》(刘阳,陈水华,2021)对拍摄的鸟兽物种进行识别并分类,参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蒋志刚等,2021)对物种保护级别和濒危等级进行确定。
利用ArcGIS 10.4将整个保护区制作成1 km×1 km标准公里网格地图,在标准公里网格尺度下统计监测物种的分布网格,并利用网格占有率(grid occupancy,GO)初步评估区域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GO=/×100,式中,表示第类(=1,2,3,……,59)动物被拍到的网格单元数,表示所有正常工作的网格单元数(肖治术等,2019;肖治术,2019b)。
采用有效相机工作日作为红外相机工作量的计量单位,1台红外相机持续正常工作24 h记为 1个有效相机工作日;采用独立有效记录(照片或视频)统计拍摄动物的有效拍摄数量,同一相机位点下同种个体的相邻拍摄时间间隔至少为30 min的有效记录(照片或视频)且每次独立有效记录与拍到的动物个体数量无关(O’Brien.,2010)。
采用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评估物种种群的相对数量(Azlan & Sharma,2006;O’Connell,2010;肖治术,2019b):RAI=/×100,式中,表示第类(=1,2,3,……,59)动物的独立有效记录数(照片或视频),表示总的有效相机工作日。
充分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将所有红外相机位点覆盖的海拔划分为1 240~1 700 m、1 700~2 200 m、2 200~2 700 m和2 700~3 157 m 4个梯度,植物群落划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4种类型。分别计算每个相机位点拍到的物种数,采用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test)比较不同海拔段、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和不同功能区划下每个相机位点拍摄的物种数差异(郭瑞等,2020),显著水平设为α=0.05(双尾)。以256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拍摄到的所有动物确定兽类和鸟类物种名录,以 87个调查网格为单位计算RAI和GO。同一调查网格有多台红外相机时,随机选择其中1台的结果来分析。
所有数据统计分析和制图在SPSS 22.0、Office 2019和ArcGIS 10.4上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监测概况
共计19 08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监测数据49 533条,包括38 465张照片和11 068段视频。其中,能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独立有效记录3 772条,共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2科18种,野生鸟类6目14科41种(表1,附表Ⅰ)。
表1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情况(2008—2017)Table 1 Summary of infrared camera survey in the Xiaohegou Nature Reserve (Sichuan) from 2008 to 2017
2.2 取样量分析
从有效相机工作日来看,在同一监测时间下,兽类物种数在3 10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时趋于平稳,而鸟类物种数在整个监测期间呈持续增长趋势(图2)。结果表明,兽类取样较充分,鸟类需要增加取样量。
图2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鸟类及二者总物种数与有效相机工作日的关系Fig. 2 Relationships of species numbers of mammals, birds and the total of them with efficient camera days in the Xiaohegou Nature Reserve, Sichuan
2.3 物种多样性
共拍摄到野生兽类18种。其中,食肉目Carnivora和偶蹄目Artiodactyla种类最多,均有7种,占兽类总物种数的38.89%;其次是啮齿目 Rodentia,有3种,占16.67%;而灵长目Primates种类最少,仅1种(川金丝猴),占5.56%。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四川羚牛4种,占22.22%,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毛冠鹿、中华鬣羚、中华斑羚、黑熊、豹猫、黄喉貂6种,占33.33%。川金丝猴和林麝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大熊猫、四川羚牛、中华鬣羚、中华斑羚、黑熊和猪獾被列为易危(VU),毛冠鹿被列为近危(NT),其余9种被列为无危(LC)(附表Ⅰ)。
共拍摄到野生鸟类41种。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种类最多,有30种,占鸟类总物种数的73.17%;其次是鸡形目Galliformes和啄木鸟目Piciformes,均有4种,占9.76%;而鸻形目Charadriiformes、鹰形目Accipitriformes和隼形目Falconiformes种类较少,均仅有1种,占2.44%。研究期间暂未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有12种:红腹角雉、红腹锦鸡、血雉、勺鸡、凤头鹰、游隼、画眉、橙翅噪鹛、红翅噪鹛、斑背噪鹛、眼纹噪鹛和红嘴相思鸟(附表Ⅰ)。
2.4 物种相对多度指数与网格占有率
在拍摄到的18种野生兽类物种中,小麂(RAI=3.778,GO=25.29)、中华斑羚(RAI=1.970,GO=45.98)、毛冠鹿(RAI=1.928,GO=42.53)、岩松鼠(RAI=1.593,GO=34.48)、野猪(RAI=1.462,GO=34.48)的RAI和GO位于前列。而拍摄到的41种鸟类物种中,红腹角雉(RAI=0.639,GO=34.48)、红腹锦鸡(RAI=0.472,GO=25.29)、紫啸鸫(RAI=0.414,GO=16.09)、红嘴蓝鹊(RAI=0.272,GO=20.69)、橙翅噪鹛(RAI=0.272,GO=17.24)的RAI和GO位于前列(附表Ⅰ)。
2.5 不同海拔、生境和区域下鸟兽物种多样性
研究发现兽类与鸟类物种数随海拔、植物群落类型以及不同功能区域的变化而变化(表2)。Kruskal-Wallistest表明,单个相机位点获得的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和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下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海拔:=7.414,=3,=0.060;不同植物群落类型:=5.319,=3,=0.150),而兽类物种数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海拔:=23.784,=3,<0.001;不同植物群落类型:=18.938,=3,<0.001)。不同功能区划下,单个相机位点获得的兽类物种数与鸟类物种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兽类:=1.029,=2,=0.598;鸟类:=0.528,=2,=0.768)。
表2 不同海拔、生境和区域下鸟兽物种多样性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pecies diversity of mammals and bird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habitats and regions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近10年的红外相机监测,获得了18种野生兽类和41种野生鸟类名录,并初步分析了其相对多度和分布情况。这是1993年保护区建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对区内野生鸟兽物种的监测记录,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野生鸟兽物种红外相机影像,充分证实了大熊猫、川金丝猴、林麝、四川羚牛、中华鬣羚、中华斑羚、黑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存在,研究结果反映出保护区内珍稀濒危野生鸟兽物种多样性较高,科研监测与保护价值重大。
与2020年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记录(内部资料)相比,本研究未发现兽类物种新记录,但新增凤头鹰、灰翅鸫、星鸦、灰眶雀鹛、灰头雀鹛、黄嘴栗啄木鸟6种鸟类,截至目前保护区的鸟类物种名录更新为 324种,再次证实红外相机监测可以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有益补充(李晟等,2014)。然而,本研究结果仅分别占最新科考记录兽类(116种)与鸟类(318种)物种数的15.52%与12.89%,仍有许多重要珍稀物种未被记录,如灵长目的猕猴与藏酋猴,食肉目的貉、赤狐、藏狐、小熊猫、斑林狸、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猞猁、金钱豹,偶蹄目的马麝与岩羊,鸡形目的斑尾榛鸡、红喉雉鹑、藏雪鸡、绿尾虹雉等。推测可能有以下原因:(1)最新科考中有记录而本次监测未发现的大多数鸟兽物种均来自于历史资料,科考中没有获得痕迹信息,这些物种是否真实存在有待考证;(2)保护区内地形复杂,野外工作难度较大,目前的监测面积和海拔跨度(布设海拔最高3 157 m)有限,多年各类调查均未达到的核心区和多数高山区域可能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区;(3)保护区周边为少数民族聚集区,严加管控下依然难以避免的放牧、采药等人为活动可能对野生动物分布产生影响;(4)部分物种(如金钱豹、猞猁、金猫、马麝等)的标本记录年代久远,目前的种群数量可能已经极为稀少,甚至已经地域性灭绝。因此,为了进一步探究未被记录物种的存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监测面积和时长。但未来的监测工作不可盲目重复,本研究中兽类物种数的有效相机工作日曲线趋于饱和,表明目前的监测结果基本记录了研究区域内种群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的物种,因此未来的监测工作可多涉及尚未覆盖到的核心区和高山区域,同时建议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不同生境、海拔下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往往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出物种对适宜生境的偏好程度(Li.,2010;McCain & Grytnes,2010)。尽管这种偏好差异在不同地区或海拔下可能有所不同,但中间海拔段(尤其是中山地带)的物种多样性往往较高(Rahbek,1995;Guo.,2013)。本研究发现不同海拔和不同植物群落类型下单个相机位点获得的兽类物种数差异显著,且整体表现为中间海拔段(1 700~2 700 m)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拍摄到的兽类物种数明显较多,表明这些区域的兽类物种和数量较为丰富。这可能与保护区内复杂的地形、不同海拔带植被分布差异以及部分人为活动干扰等有关。保护区内地形陡峭、坡度较大,山体滑坡、崩裂等现象较多,尤其是“5·12”汶川地震、“8·8”九寨沟地震之后区内地形更加复杂。1 700 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分布以包果柯、麻栎、白楠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及杉木、野核桃等人工林,人为干扰相对频繁,兽类物种多样性较低。1 700~2 700 m的中间海拔段属于高、低海拔段的过渡区域,涵盖了大部分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以及少量的灌草丛和针叶林等,生境类型丰富,为多种野生动物创造了丰富的栖息条件和食物资源;且人为活动明显降低,这些可能是本研究在中间海拔段拍摄到全部兽类物种的重要原因。2 700 m以上的高海拔段以植被相对单一的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或流石滩植被为主,生境相对单一,空间异质性较低而导致物种多样性较低(孙儒泳,2001;内部资料),但高海拔区域几乎没有人为干扰,这有利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发展。不同海拔、生境下单相机位点获得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可能与鸟类活动区域范围较大、监测海拔有限、保护区鸟类资源丰富等有关。本研究发现,保护区不同功能区监测到的鸟兽物种数无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实验区监测到了除林麝外的所有兽类物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保护区多年来持续开展的植被恢复、大熊猫走廊带建设等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也表明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对物种多样性及关键物种的保护同样十分重要(刘邦友等, 2020),但本次监测也发现实验区存在部分人为干扰(附表Ⅰ),应加强保护管理。
附表Ⅰ 2008—2017年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鸟兽物种名录AppendixⅠ Mammal and bird species recorded by camera trapsin the Xiaohegou Nature Reserve, Sichuan from 2008 to 2017
续附表Ⅰ物种Species保护级别Protection categoryIUCN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网格数(网格占有率/%)Number of grids (grid occupancy/%)拍摄记录总数Total number of records独立有效记录数Number of independentrecords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海拔Elevation/m14.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ⅡLC22(25.29)158740.3881 480~2 64015.黄鼬Mustela sibiricaLC11(12.64)27180.0941 730~2 640Ⅳ啮齿目Rodentia(11)松鼠科Sciuridae16.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LC30(34.48)6703041.5931 240~2 64017.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LC4(4.60)162791.4621 684~2 261(12)豪猪科Hystricidae18.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LC14(16.09)2741190.6241 480~2 520鸟纲AVESⅠ鸡形目Galliformes(1)雉科Phasianidae1.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ⅡLC30(34.48)3161220.6391 480~3 1572.血雉Ithaginis cruentusⅡLC3(3.45)1850.0262 608~3 1573.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ⅡLC22(25.29)238900.4721 240~2 9204.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ⅡLC4(4.60)960.0311 540~2 440Ⅱ鸻形目Charadriiformes(2)鹬科Scolopacidae5.丘鹬Scolopax rusticolaLC1(1.15)410.0051 909Ⅲ鹰形目Accipitriformes(3)鹰科Accipitridae6.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ⅡLC1(1.15)210.0052 380Ⅳ隼形目Falconiformes(4)隼科Falconidae7.游隼Falco peregrinusⅡLC1(1.15)210.0052 610Ⅴ雀形目Passeriformes(5)鹟科Muscicapidae8.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LC1(1.15)1840.0211 8659.白顶溪鸲Phoenicurus leucocephalusLC1(1.15)410.0052 96010.金色林鸲Tarsiger chrysaeusLC2(2.30)2390.0471 937~2 68411.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LC14(16.09)189790.414 1 441~2 28712.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LC1(1.15)410.0051 890(6)鸫科Turdidae13.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LC1(1.15)330.0162 17014.灰翅鸫Turdus boulboulLC6(6.90)46160.0841 560~2 01015.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LC3(3.45)960.0311 550~2 17016.淡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LC1(1.15)410.0053 15717.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LC7(8.05)30100.0521 840~3 157(7)噪鹛科Leiothrichidae18.画眉Garrulax canorusⅡLC1(1.15)110.0051 24019.白喉噪鹛Pterorhinus albogularisLC6(6.90)82400.2101 533~2 04020.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ⅡLC15(17.24)114520.2721 240~2 96021.红翅噪鹛Trochalopteron formosumⅡLC2(2.30)520.0101 830~1 956
续附表Ⅰ物种Species保护级别Protection categoryIUCN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网格数(网格占有率/%)Number of grids (grid occupancy/%)拍摄记录总数Total number of records独立有效记录数Number of independentrecords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海拔Elevation/m22.斑背噪鹛Ianthocincla lunulatusⅡLC12(13.79)67300.1571 647~3 15723.眼纹噪鹛Ianthocincla ocellatusⅡLC4(4.60)1950.0261 760~2 04024.黑顶噪鹛Trochalopteron affineLC7(8.05)53230.1211 240~2 96025.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ⅡLC3(3.45)2080.0421 240~2 500(8)鸦科Corvidae26.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LC1(1.15)210.0051 80027.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LC2(2.30)930.0161 240~1 80028.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LC18(20.69)279520.2721 240~2 63029.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LC1(1.15)820.0101 850(9)雀鹛科Alcippeidae30.灰眶雀鹛Alcippe davidiLC1(1.15)210.0051 683(10)鸦雀科Paradoxornithidae31.金胸雀鹛Lioparus chrysotisLC1(1.15)110.0052 28732.红嘴鸦雀Conostoma aemodiumLC2(2.30)1250.0261 920~2 38033.灰头雀鹛Fulvetta cinereicepsLC1(1.15)210.0052 155(11)林鹛科Timaliidae34.红头穗鹛Cyanoderma ruficepsLC3(3.45)640.0211 647~2 15535.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LC3(3.45)1150.0261 240~1 683(12)山雀科Paridae36.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LC1(1.15)310.0052 251(13)岩鹨科Prunellidae37.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aLC1(1.15)110.0051 990Ⅵ啄木鸟目Piciformes(14)啄木鸟科Picidae38.白背啄木鸟Dendrocopos leucotosLC1(1.15)410.0051 93739.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LC3(3.45)1850.0261 790~2 10440.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 pyrrhotisLC1(1.15)310.0051 93741.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LC2(2.30)830.0162 015~2 380干扰因子1.人Homo sapiens10(11.49)4441780.9331 240~2 4602.黄牛Bos taurus2(2.30)2140.0211 339~2 3003.家犬Canis lupus familiaris3(3.45)2570.0371 339~2 610
由于相机设备、人力、物力等限制,加之保护区内地形复杂,野外工作难度较大,本次红外相机监测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公里网格实施。目前保护区已经建立长期稳定的标准监测网络且利用大数据协同技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科学管理,未来将积累更多的科学数据,为科学保护管理与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红外相机在捕获清晰野生动物画面时会积累许多难以识别的影像资料(刘芳等,2012;李晟等,2014;张德丞等,2020)。本研究在近10年的监测工作中积累了超过1.5万条野生动物有效记录,其中有12.09%(1 896条)的有效记录难以准确识别,主要为小型啮齿目动物和非鸡形目鸟类。这些动物因为体型小、行动敏捷,无法拍摄到清晰的影像,且小型啮齿目动物多在夜间活动、外形相似度较高,非鸡形目鸟类体型较小而难以被捕获到主要的鉴别特征,因此,红外相机在针对小型啮齿目动物和非林下鸟类(尤其是体型较小的鸟类物种)监测上仍具有一定缺陷(刘芳等,2012;李晟等,2014;张履冰等,2014)。随着红外相机设备性能的升级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的更新,针对啮齿目小型兽类以及小型鸟类资源的调查必将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四川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包悦光、邓罗军、杜勇、高国喜、黄玉泉、江顺华、金光文、李兴会、李兴菊、李兴武、李兴玉、吕锦海、孟吉、汪顺华、王江涛、谢代刚、熊寿碧、杨金林、杨金全、袁家贵、张安林、张平、张顺喜、赵静、赵杨等人参与了红外相机的野外安装与数据采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