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以爱之名,请止爱之殇

2022-05-24牛栋徐正婷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方法惩罚

牛栋 徐正婷

摘要:教育工作者常一边惩戒违规违纪学生,一边以爱之名、反复说教,收效甚微。改变固化思维和育人方法,用爱感化学生,真心包容学生,讲方法、重规律才能止爱之殇,教育方得始终。

关键词:惩罚 说教 教育方法 以爱之名 止爱之殇

一、问题的背景和思考

“你怎么又玩手机!”“你违反了‘**规章’,你要接受违规的处罚,罚你站立、回家反思。”“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你若考不到600分,上不了好大学,以后能干吗?学历低,打工都没人要你。”“你要知道,我这样说你,是为你好,希望你能明白。”

诸如此类的“串式说教”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它折射了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四个习惯性误区,即:违规就必须按规惩罚,制度大于人情味;学生常规违规问题往往被延伸为分数的话题,甚至把学生的未来和成绩的好坏关联起来,教育信息错位;把学生能转变的结果寄希望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对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和自觉性过度信任;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用单纯的说教而并非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行实际指导。

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既害怕学生因惩戒不力而屡次犯错,又担心惩戒过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导致学生心理产生问题。于是,教育者一边按规施以惩戒,一边进行以爱之名的说教,希望既能达到惩戒促进改进的目的、又能通过减轻惩戒不力带来的负面效果。结果,老师重复说教,学生反复违规。师生双方无奈、迷茫、痛苦、沮丧,彼此相互折磨。试问:我们是在育人吗?学生为何反复犯错?其实,他们并非不懂道理,而是我们的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二、原因分析

教育者势必要反思:我们做的对吗?冠以爱之名的惩戒果真能从根本性解决问题?分数若真能决定命运和未来,那么学习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上述案例背后反应了我们固化的思维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我们再来做一些假设:规章制度是谁定的?其是否合理?还是从某个维度上说它是合理的?好好学习和人生未来的好坏是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上不了大学真的没有谋生的希望了吗?技能和专长对人生的幸福不产生影响吗?我们真能确保自己的做法没有影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最大化发挥吗?

财商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人永远挣不到认知以外的钱。那么,我认为:人也永远做不好认知以外的事。是我们的认知出了问题,认知越有限,越难以跳出现在的坑。教育者应该转化思维、改变教育方法。因为:

所谓的规章在不断变化,成年人看待孩子们应该有的状态,并非是其在自己眼中的模样和期待的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学是一部分人的梦想,为梦想奋斗值得庆贺,违背意愿的强迫有碍个性特长发展不值得提倡。人生未来的好坏有很多因素构成,未来是否幸福,不能唯分数论。”

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应遵循其发展规律和尊重其个性特长发展,要极其耐心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措施

时代在发展,此时非彼时,固化思维不可取,曾经的好方法未必适用现在的对象,当下教育者需要改变育人观和教育方法。

(一)惩戒要遵循法理,更要遵循人性

规章制度是人定的,学生违规但不违法,甚至有时连违规都算不上,只是违反了一些班级条例。既如此,为何不认清人性本质,遵循年龄特征,尊重个体需求,人性化地处理问题呢?有这样一种情感观点:家庭中最重要的基础是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非溺爱),以此为基础的家庭成员关系更和谐、孩子内心更为自信强大、成员幸福指数更高。那么,学校教育不应与社会教育一样,以惩为大、以惩为规。相反,对学生行为上的小问题应给予宽容,学校教育应宽容错误、宽容失败。只有遵循了人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法规给予的惩戒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而问题处理的最好结果应该是唤醒了人性、善意地传递了对美的表达、达成良好习惯的养成、一切行为都是自觉意识的结果。

(二)专注问题的解决,不以惩戒为主要手段

惩戒若不能改变不良行为,则再多的惩戒也是没用的。不妨利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帮助学生一步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认同感受、发现需求、引导行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和塑造人。孩子可能不会好好听你说话,但会模仿你的各种行为。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听,而是“做”给学生看。老师要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创造条件带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三)唤醒学生内驱力,培养自觉行为意识

传统意义上,人类行为有两种驱动力:生物性驱动力(内驱力)和外在动机。内驱力是有机体的内部力量,唤醒内驱力即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使之存在长久的自觉的学习行为,而非是外在诱因下的暂时性行为或单次行为。努力创造合适的学习空间环境;给孩子一个充满信任感的人设,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促进他们更积极的表现;为孩子制订培养计划,引导他们向心目中的目标不断靠拢。这些做法都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内驱力,唤醒学生自觉行为意识。

(四)教育,不应有隔离区

惩戒,就像是一扇铁窗,把犯错误的学生隔离在牢笼里,没有犯错的学生在外面看着犯错的学生接受惩罚,把犯错学生赤裸裸地暴露在同学们面前,还要让犯错的学生去承受被盖以“异教徒”的印章。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生所犯错误不大,只是行为习惯上的小问题,那么教师选择惩罚这一做法或许并未真正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有的惩罚或许已經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如此说来,倒不是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老师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惩戒是帮助学生成长还是发泄老师不满的情绪呢?教育,不应有隔离区,要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其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促进其综合发展。要知道,学生某些行为上的背后或许有更复杂的其他问题。

(五)惩罚,应以温情和敬意

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戒。马卡连科说:“对学生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法且是有必要的。”惩戒本质是要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惩戒就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行为准则,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但往往惩戒过严、方法过硬、伤害过深。如果教育非得有惩戒的话,不妨柔性地去试试吧。大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把窗户玻璃打破了,家长既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而是让他住进那个房间,让他品尝受冻的滋味。有了这样的体会后,孩子知道了结果,就再也没有恶意打破过窗户。家长没有打没有骂,以柔和方式进行了惩罚,孩子顺其自然地觉悟到自己错了。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这样温柔的惩罚方式: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四、结语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按照社会法规那一套去对待学生。要相信孩子们生性是善良的。严厉惩罚是惩戒坏人的办法,不能用在孩子身上。相反,用爱去包容、用爱去融化他们才是正确之举。有些孩子不懂事只是暂时的,要给予他们时间去成长。要成长必先扎根。事物发展都有其规律,我们应遵循其规律,真正的教育就是遵循规律、充分包容、善于等待。切莫拔苗助长,处理问题切勿急躁、只讲惩罚,又或冠以爱之名进行说教。希望老师们能真正以爱之名,止爱之殇。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教育方法惩罚
Chapter 20 Extreme torment 第20章 极度惩罚
画与理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