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智库海南行”企业投资调研报告
2022-05-24国研智库调研组
提 要: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结合海南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调研组认为海南应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及投资服务为重点,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为根本,以完善产业生态、探索多元化招商路径为保障,统筹推进、破立并举、系统协同,优化投资促进工作,持续将海南建成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全球合作共赢的“高地”。
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促进投资便利化,推动海南集聚更多高端要素资源,对于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推动海南全省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为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支持“双招双引”工作,2021年12月27-28日,国研智库开展了“高端智库海南行”企业家调研活动。同时,我们对相关企业开展了投资问卷调查工作,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对海南投资环境的评价,全面认识海南在吸引投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深入探讨海南招商引资优化路径,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支撑(见图1、图2)。
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企业中,50%的企业是民营或民营控股企业;25%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2.5%为外商独资企业;6.25%为中外合资企业;6.25%为其他所有制企业。其中,25%的企业来自大健康产业;18.75%的企业来自信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各占12.5%;文化产业、能源行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占比相当,分别各占6.25%,来自其他行业的企业占比12.5%。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受访企业认为海南省投资环境的优势主要表现为较好的经济发展前景、丰厚的政策优惠、广阔的市场空间,占比分别达81.25%、56.25%、50%。此外,约有68.74%的受访企业未来在海南投资的意愿非常强烈,愿意向其他企业家推荐在海南投资的受访企业比例也高达68.75%,充分体现了海南省在吸引企业投资方面具有优势(见图3)。
(一)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海南最重要的投资优势
在投资优势方面,93.75%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南省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且是海南省投资环境优势最重要的体现。调研组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年亮眼的经济数据表现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2001年至2021年,海南省经济总量从566.05亿元增加至6475.2亿元,多年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速(见图4)。
2021年,海南省生产总值实现11.2%的两位数增长,首次跨越6000亿元大关,多数指标增速在全国居优,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居全国第一位,海南省经济发展表现亮眼引起了市场主体的广泛关注;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后发优势显现,将持续激发全省经济增长新动能。近年来,海南省通过优化创新链、产业链、产业生态“两链一生态”,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仅逐步摆脱了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推动非房地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提升,而且不断形成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为主导,培育了12个重点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0%。
(二)独一无二的政策红利是市场主体投资海南的重要因素
对于市场主体投资海南的因素调查中,对海南省政策出台情况评价为非常好或较好的比例超过88.23%,体现出海南省的政策优势或制度创新对企业具有极大吸引力。同时,62.5%的公司主要关心政策执行是否落实到位,表明企业对政策实效抱有很大期待。对此,调研组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海南自贸港政策体系在国内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蕴藏着巨大的政策红利:一是海南省特殊的税收制度有助于吸引企业投资、引进人才以及跨境资金流入。海南自贸港按照“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政策原则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其中,对企业及高层次人才最高为15%的税收优惠等重量级政策无疑将有助于吸引全球市场主体到海南省投资兴业,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和改革成果。二是海南省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举措更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免税商品销售和保税加工便利化成为商贸业发展的重要利好;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登记中心,开放第五航权、第七航权等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海南旅游业、中高端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促进作用;针对放宽高技术产业外资进入限制,鼓励国际资本进入相关行业,引进更多优质国际资源,将推动海南互联网产业、信息产业、深海科技、先进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三)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海南吸引投资的重要优势
调研结果显示,50%的企业认为其所属行业在海南投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海南省市场发展空间相对广阔。调研组分析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天然离岛为海南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造就天然优势。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以琼州海峡为界隔海相望,造就了海南岛独立的地理单元优势,便于海南省實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特殊关税政策与海关监管措施。海南省的离岛优势还有助于发展数据跨境交易产业、离岸金融产业等。二是快速形成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企业开展海内外投资奠定重要基础。海南构建了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等五大天然深水良港“四方五港”格局,以密集的海上航线联通国际贸易主航道,基本形成了覆盖中国沿海各主要港口的内贸航线网络及连接东南亚、辐射亚欧的外贸航线布局,为实施离岛免税、离境退税、离岸金融等自由贸易政策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便利。三是海南省面向东南亚、联动粤港澳发展,可为企业投资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东盟十国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加速推进,海南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势必进一步深化,并有望成为中国与东盟市场的一个交汇点,为企业开展面向东盟的海外投资提供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交通运输网络、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新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南自贸港联动粤港澳,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取自贸港建设所需的各类发展要素和支撑,为企业在琼投资兴业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当前,海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市场空间较为广阔,但在营商环境、要素成本、投资配套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些问题是制约企业在海南投资兴业的重要因素。
(一)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的企业认为海南营商环境很好,50%的企业认为海南营商环境较好,另外25%的企业认为海南营商环境一般。据此,海南营商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从总体上看,海南营商环境仍需持续优化。根据北大光华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可知,海南的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12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北京、上海这两个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海南在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71%的企业认为,与上海、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营商环境相比,海南营商环境建设存在一定差距(见图5),突出表现在政策落实、政府服务环境、开办企业便利度、行政审批流程便利度、纳税便利度、信贷融资便利度等方面。三是海南外商营商环境欠佳,吸引外商投资的水平相对偏低。据统计,2020年,海南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为303324万美元,与江苏(2838000万美元)、广东(2348246万美元)等领先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见图6)。与此同时,海南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较少。2020年,海南外商投资企业共有4234户,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港澳台除外)中排名第26位,表明海南外商营商环境亟需改善。
(二)要素成本普遍较高
在要素成本方面,31.25%的企业认为海南土地获取困难,6.25%的企业认为海南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受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约束,海南要素市场发育总体状况不乐观,导致各项要素成本普遍偏高。一是从融资成本来看,2020年,海南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但高于江苏(5.29%)0.61个百分点、上海(5.03%)0.87个百分点、广东(4.83%)1.07个百分点①。二是从劳动力成本来看,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海南劳动力绝对成本较低,据统计,2016-2020年间,海南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不断上升,但在北上广琼四个省市中始终排名最后(见图7)。与此同时,海南劳动力相对成本较高,2016-2020年间,海南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值呈现上升的态势,且在上述四省市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三是从土地成本来看,2016-2020年,海口商服用途地价水平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其他城市的趋势保持一致,但显著低于其他对标城市的水平;海口工业用途地价水平值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也显著低于其他对标城市的水平,这说明海口土地开发深度落后于其他对标城市。要素成本普遍偏高,导致企业生产运营成本较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来琼投资兴业的积极性(见图8、图9)。
(三)投资配套服务明显不足
在投资配套服务方面,56.25%的企业认为海南投资配套服务不足。一是在能源方面,以电力为例,受持续高温、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海南当前仍以煤电为主且电量缺口较大。2016-2020年,海南发电量呈现缓慢递增的态势,2020年发电量达到345.53亿千瓦时,但与广东(5225.91亿千瓦时)、江苏(5217.54亿千瓦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海南售电量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较难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自贸港建设需要。据统计,2021年1-11月,海南累计售电306亿千瓦时,显著低于同时期广东(6588亿千瓦时)、江苏(5641亿千瓦时)的水平①。二是在物流方面,当前海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同时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5A级物流企业以及高端物流人才也比较欠缺,导致海南物流服务水平较低且成本较高。2021年,海南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72.70亿元,同比增长24.46%;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0%)1.97個百分点 ①。三是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受历史因素制约,仍存在较大短板。在教育方面,据统计,海南目前有21所普通高等学校,与江苏(167所)、广东(154所)、北京(92所)及上海(63所)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不及全国平均水平(88所)②。在医疗方面,2020年,海南共有三甲医院16所,与广东(122所)、江苏(82所)、北京(55所)及上海(32所)等省市存在较大差距③。从总体上看,受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海南在能源、物流等生产配套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生活配套方面的服务明显不足。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不足,导致海南对企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从而出现企业质量不高、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局面(见图10)。
(四)政策创新和执行力度有待增强
近年来,为吸引各类企业来琼投资兴业,海南省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特别是海南自贸港被批复以来,多项政策制度密集出台,为海南招商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海南投资领域的政策特别是自贸港相关政策大多是复制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自主创新力度不够,执行力度也不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3.75%的企业认为海南政策创新不够,另有25%的企业认为海南政策执行不到位。与此同时,50%的企业认为今后需加强政策落地,6.25%的企业认为今后应加强政策宣讲和培训力度。由此可见,为营造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海南相关政策的创新和执行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见图11)。
根据调查研究分析,结合海南企业投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调研组认为海南应以坚持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市场化改革为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及投资服务为重点,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为根本,以完善产业生态、探索多元化招商路径为保障,统筹推进、破立并举、系统协同地优化投资促进工作,持续将海南建成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全球合作共赢的“高地”。
(一)坚持制度创新,完善投资配套服务
制度创新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根本动力,投资促进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加快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高效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财政税收制度,使得投资促进制度体现特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提升资源要素汇聚配置能力。因此,海南应强化发展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围绕“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结合企业需求,主动对标国内先进、世界一流投资促进经验,广泛激发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解放思想、上下联动、系统集成、大胆创新,推动全方位、大力度、高层次的制度创新,深化各项制度的纵深实施。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不但要适度超前,增强科学统筹的前瞻性,又要动态评估各项工作的时效性和适应性,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调整政策措施。同时,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关切和诉求,以完善投资配套服务,不断创新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比如,建立政策系统解读平台,采取在线互动、主题沙龙等形式,及时回应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跟进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强政策兑现的作用等。
(二)深化市场化改革,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现阶段,市场化改革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发挥好市场的主体作用。海南自贸港建设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海南具备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目标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基础,未来应着重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布局建立区域产权中心,提供审查、确权、交易、维权等综合服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建设,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探索司法纠纷早期解决机制;要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打破市场准入“隐形壁垒”,助力营造地域间、行业间、经营主体间、生产者及消费者间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健康有效运行。在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方面,要结合实现“双碳”目标来调控用地规模和性质,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探索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多措并举盘活闲置土地,推行“用地清单”、深化“测算合一”,规范交易平台、规则和服务体系。以人为本,建立更加便利的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以专业化园区运营模式推动人才服务产业化,以有效弥补海南政策先行但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针对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普惠贷金融,建立培育企业上市工作机制,畅通退市通道,严格监管违规退市行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围绕数据要素做文章,率先建立示范区,探索数据资产确权、定价、交易、入表和商业模式。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鼓励市场主体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新模式、新业态等发展,在土地、物流、金融和用电等与企业运营息息相关的领域强化便利化改革力度,规范税费政策,有效降低制度性和商务成本。
(三)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任务,要让营商环境成为海南的核心竞争力。建议海南自贸港深入对标国际一流、国内先进,加强实地调研交流与专项研究,以新修订的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以及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为参照,从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吸引力、监管与服务等维度,系统分析、逐条比较海南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和差距,重点提升政策落实实效、政府服务环境、开办企业便利度、行政审批流程便利度、纳税便利度、信贷融资便利度等。同时,创新营商环境工作方式方法,对战略功能区提高工作要求,开展更强的压力测试和特色探索,以点带面推动制度创新和全岛示范引领。推动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以及政务智能化发展,逐步实现全类型、全事项、全流程在线办理,水电气接入等市政并联,以“高效管好一件事”为目标,简化事前流程,突出事中事后监管,减少监管对市场主体正常运营的影响。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除加强涉及企业准入、准营、建设、运营、变更以及退出等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链,还应对处于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的市场主体开展调研,集中梳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核心诉求,最大限度提升政策设计的精准度,助力实现降门槛、降成本,吸引企业纷至沓来。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作用,通过有限竞争性服务业和特定服务业相关政策支持,规划建设重大功能性项目,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医疗以及文体等资源,招揽发达国家顶尖机构开展中外合作,打造全球顶级公共服务高地,进一步释放海南对市场主体的集聚、联动、辐射效应。
(四)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探索多元化招商路径
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是大势所趋,“去补贴化”和“低税率”成为全球共识。适应我国新发展格局,产业政策将向“行业普惠、完善产业生态”的方向发展。为此,海南要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一大特色产业方向,围绕整体性、层次性、分工性、开放性、演进性等原则,涵盖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产业环节,动态构建区域产业生态链图谱体系,相关部门可按照产业谱系按图索骥掌握前沿态势、招引相关市场主体,并实现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共享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为特征的网络化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经济效应最大化。要大幅提升生态经济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适应性,行业骨干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同发展。同时,要探索多元化招商路径,结合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等来整体部署,一方面以市场化方式引进和培育本土专业型招商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拓展市场化招商引资渠道,通过相关机构延伸政府招商引资职能,发挥新型智库、驻外办事机构、科研机构、商协会以及行业龙头等机构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作用,积极探索数字化精准招商等工作模式,推动招商企业库、技术库、项目库动态更新、高层次演进,不断构建海南招商引资的“强磁场”。
(国研智库调研组组长:王忠宏;副组长:梁仰椿 车海刚 张诗雨;成员:马健瑞 赵刚徐乾 赵蕊 刘日辰 马占平;执笔:徐乾 赵蕊 马占平)
①数据来源:各省金融运行报告。
①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①数据来源:《2021年海南省现代物流业运行情况通报》,国家发改委网站。
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1》。
③數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