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理对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风险事故的效果分析
2022-05-23黄江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湛江524000
黄江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 (广东 湛江 524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安全风险管理对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风险事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统计的42例医疗设备管理案件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其中,实施前实施常规管理,实施后实施安全风险管理,观察实施前后灭菌效果、灭菌达标率及风险事故发生率。结果:实施后的灭菌效果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且实施后的灭菌达标率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其中,实施后总达标率为97.62%,实施前总达标率为83.33%,同时实施后患者手术器材损耗率低于实施前(P<0.05),其中,实施后损耗率为2.38%,实施前损耗率为16.67%;实施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满意例数为36例,满意率为85.71%,实施后满意例数为42例,满意率为100%(P<0.05)。结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率,对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有一定保障意义。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日常管理工作开展中比较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在医院现有管理工作开展中发现,由于对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和认识不同,所以使得医疗设备管理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伴随着国内外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密的医疗设备可以提升临床医师的诊断正确率,扩大诊疗范围。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患者的救治提供宝贵时间[2,3]。目前,临床上对医疗设备的精准性和性能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三甲医院都制定了完善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系数较高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更加严格。基于此,为了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质量,需要在管理方法选择上作出科学的分析[4]。以安全风险管理作为管理技术,能够为医疗设备管理风险事故控制提供帮助[5]。所以本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统计的42例医疗设备管理案件为研究对象,观察安全风险管理对降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风险事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统计的42例医疗设备管理案件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其中,实施前实施常规管理,实施后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本实验中涉及到的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共42例,其中男女比例为26/16,医师为30名,护理人员为12名,年龄22~46岁,平均(34.22±1.21)岁。在所选择的医疗设备管理案件对比中,相关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所有涉及到医疗设备操作的医护人员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过本院相关部门审核通过。
1.2 方法
实施前实施常规管理,即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完善各项管理方案,改进设备管理对策。实施后采用安全风险管理,具体如下: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和方案,完善风险管理指导对策,确保在风险管理指导过程中,可以突出风险管理指导优势。做好医疗设备风险类型划分,主要从物理风险、临床风险和技术风险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就各个环节中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估,然后制定风险防护管理指导对策。依照风险管理需求,做好风险分析和评估。该过程中主要判断医疗设备应用的风险发生概率,然后就风险管理评估的指导方案进行调整,做好风险预控管理策略。从突出风险预控管理认识着手,将风险等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即无风险、风险较高、有风险、风险级别高。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做好医疗设备的风险控制管理方案,从改善和降低风险设备控制方向着手,全面提高风险控制认识能力,确保在风险控制管理过程中,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总结风险控制经验,对诱发风险的原因作出全面的评估,并且结合控制管理需求,调整改进方案和策略,从而保障在风险控制及管理过程中,可以更为有效地为风险控制管理提供指导。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灭菌效果对比以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为主,主要以技能掌握、服务态度、灭菌物品监测和灭菌包满意度等四项评价为主,采用评分制,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管理情况越好;(2)灭菌达标率对比,主要从达标、基本达标和不达标三项对比着手。其中,达标表示外来器械灭菌效果较好,各项数据指标符合灭菌管理需求。基本达标表示外来器械灭菌后的各项检测结果符合灭菌管理要求。不达标表示灭菌效果不合格,各项数据不合理。总达标率=达标+基本达标/n×97.62%;(3)风险事故发生率=风险事故发生例数/n×100.00%;(4)质量管理评分和不良事件对比,质量管理评分根据相关专业评价量表进行计算。不良事件包括院内发生感染和由于医疗设备引起的医疗纠纷等;(5)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满意率比较,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计算型指标则以[n(%)]表示,并使用χ2值检验,计量型指标则选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同时采用t检验。P<0.05为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灭菌效果对比
实施后的灭菌效果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见表1。
表1. 消毒效果对比(±s,分)
表1. 消毒效果对比(±s,分)
组别 n 技能掌握 服务态度 灭菌物品检测 灭菌包满意度实施前 42 63.36±3.63 75.63±3.96 73.62±2.52 76.36±6.33实施后 42 89.63±3.32 92.33±4.25 89.66±1.25 93.32±3.59 t 34.609 18.631 36.954 15.104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 灭菌达标率对比
实施后的灭菌达标率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其中,实施后总达标率为97.62%,实施前总达标率为83.33%,见表2。
表2. 灭菌达标率对比[n(%)]
2.3 实施前后风险事故发生率对比
实施后患者手术器材损耗率低于实施前(P<0.05),其中,实施后损耗率为2.38%,实施前损耗率为16.67%,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风险事故发生率对比[n(%)]
2.4 实施前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评分和不良事件对比
实施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4。
表4. 实施前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评分和不良事件对比
2.5 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管理的满意程度对比
实施前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满意例数为36例,满意率为85.71%,实施后满意例数为42例,满意率为100%(P<0.05),见表5。
表5. 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管理的满意程度对比[n(%)]
3.讨论
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管理模式,是当前临床管理工作开展中较为常用的管理模式之一[6]。在该模式管理过程中,能够为临床管理工作实施提供帮助,对临床管理工作实施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指导意义[7]。并且在完善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方案制定完善患者管理方案,为患者管理工作实施的整体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8,9]。目前,安全管理已经成为院内医疗设备管理的首要目标[10]。首先,要求医院在引进医疗设备时注意对生产厂家进行调查,对市面上同等功效的医疗设备进行充分对比,保证在一手环节实现初级风险管理,然后针对相应医疗设备,加大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比例,确保设备在日常运行中得到安全管理。其次,根据医疗设备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体系,如对待中等级别的医疗设备,保证设备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1-13]。
本研究证实,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将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应用到日常管理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风险管理质量。首先,在消毒效果管理中得出,实施后的灭菌效果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其次,在灭菌达标率对比分析中得出,实施后的灭菌达标率显著好于实施前(P<0.05),其中,实施后总达标率为97.62%,实施前总达标率为83.33%。最后,在风险事故发生率对比中也可以得出,实施后患者手术器材损耗率低于实施前(P<0.05),其中,实施后损耗率为2.38%,实施前损耗率为16.67%;实施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前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满意例数为36例,满意率为85.71%,实施后满意例数为42例,满意率为100%(P<0.05)。由此可见,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风险事故控制过程中,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模式的价值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