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分析
2022-05-23杨坤天津市津南医院普外科天津300350
杨坤 天津市津南医院普外科 (天津 30035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与分析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肛肠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56例直肠前突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序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28例)与研究组(28例)。其中,参照组患者采用经肛门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治疗,而研究组患者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效果、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排便改善情况。结果:研究分析发现:①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6.43%(27/28)高于参照组67.86%(19/28),且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z=2.029,P=0.043);②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2/28)低于参照组28.57%(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36);④研究组患者术后排便改善率100.00%(28/28)高于参照组78.57%(22/28),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31)。结论:对直肠前突患者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直肠前突又称为直肠膨出,是在长期压力下直肠呈囊袋状向前突出的疾病[1]。在临床上,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便不尽及下坠感等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则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基于此,此次研究以本院肛肠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为对象,进一步探讨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所达到的效果,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中的56例患者均为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肛肠外科收治的直肠前突患者,将其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28例患者。其中,参照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2~59岁,平均(37.01±1.37)岁;在直肠前突深度方面:1.6~3.0cm 9例,>3.0cm19例;在病程方面:14~17年10例,18~20年18例。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3~61岁,平均(36.40±3.07)岁;直肠前突深度:1.6~3.0cm10例,>3.0cm18例;病程:14~17年11例,18~20年17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与此次研究相符(P>0.05),可直接比较。
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直肠指检及排粪造影检查,诊断证实为直肠前突;②直肠前突深度均>1.5cm,且病程>6个月;③此研究经本院肛肠外科医学伦理会批准,所有参与患者自愿,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④可收集到患者完整的直肠前突检查资料与相关的病史资料。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②近1年内有肛肠手术者;③有盆底功能障碍等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④不同意此次研究者[2]。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手术前8h禁食、6h禁水,在进入手术室前临床检查均完毕,并且听从医护人员的嘱咐做好手术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2.2 参照组
采用经肛门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治疗,具体方法为:①手术前:该组患者术前1h口服硫酸镁2.5~4g进行肠道清洁,之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的同时进行硬膜外麻醉;②手术中:待患者麻醉生效后,使用肛门直肠拉钩将患者肛门拉开,将直肠前壁充分暴露。使用食指顶起患者直肠前壁,并将直肠前壁最薄弱的地方用止血钳夹起,然后从齿状线上方至耻骨联合处依次缝合。待仔细检查患者缝合处情况,确认无异常后包扎固定;③手术后:手术操作完成后让患者停留观察30min,待患者心跳、血压等生命基本体征稳定后可送回病房,然后继续监测与加强护理。
1.2.3 研究组
采用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为:①手术前:该组患者术前完成肠道清洁与术前备皮,之后取患者左侧卧位进行椎管内麻醉。②手术中:待患者麻醉生效后,用四根手指扩肛并放入扩肛器,使用肛镜缝扎器将齿状线上方约2cm处的直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进行荷包缝合。之后使用吻合器的前部放置在直肠前壁荷包缝合处上方收线并打结。最后使用吻合器侧孔拉出荷包线后牵拉,击发吻合器后切除及吻合直肠前壁。待吻合完成之后进行检查,防止引流管脱落,并完成常规缝合。③手术后:该操作与参照组术后操作相同。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疼痛程度)及并发症(肛门疼痛、肛门出血、切口感染)发生率。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表,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改善情况,采用出口梗阻型便秘专用评分系统,内容包括每次排便时间、每天尝试排便次数、手指经肛门或阴道协助排便、使用泻药、灌肠、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7项,每项0~4分,总分0~28分,表示完全正常~最严重,术后较术前降低0~6分、7~14分、15~28分评定为未改善、改善、显著改善。
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经造影检查前突深度明显减少,表示为痊愈;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经造影检查前突深度有所减少,表示为显效;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经造影检查前突深度微微减少,表示为有效;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经造影检查前突深度无改变,表示为无效。总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及有效之和与总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所涉及的临床数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临床医学统计学助手v.10.0软件计算,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检验采用等级资料秩和Z或χ2,计量资料以±s表示,通过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观察与统计比较,得出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n(%)]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指标变化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指标变化(±s)
表2.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各指标变化(±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VAS评分(分)参照组 28 30.38±8.10 10.20±1.50 30.22±2.35 6.44±1.16研究组 28 15.15±5.18 5.30±1.00 16.24±1.27 4.23±1.32 t 8.382 14.383 27.693 6.65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14%(2/28)低于参照组的28.57%(8/28),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36),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n(%)]
2.4 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排便改善率100.00%(28/28)高于参照组的78.57%(22/28),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31),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改善情况[n(%)]
3.讨论
直肠前突属于肛肠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顽固性便秘患者中达62%。据调查显示,该病是诱导女性出口梗塞便秘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临床上对直肠前突症状较轻的患者建议先行保守治疗,之后若见保守治疗不见缓解可考虑外科手
术治疗。现阶段,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直肠闭式修补术、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等,虽然经直肠闭式修补术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手术后预后。而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新型的用于出口梗塞型便秘的手术方法,该方法与肛门直肠前突闭式修补术不同,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及患者手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有研究显示[3],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在本次研究中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排便改善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舒适度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彭杰等研究学者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4]。
总之,对直肠前突患者经肛门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显著,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