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中转运呼吸机通气给氧的效果观察

2022-05-23王桂林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氧分压危重症呼吸机

王桂林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洛阳471000)

急诊科作为医院抢救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神圣使命。急诊科抢救工作主要包括院前、转运中、入院后抢救,但提高抢救成功率,不能仅注重入院后院内抢救方案,院前急救与转运途中急救措施仍不可忽视,均可为入院后赢得黄金抢救时间[1]。院前急救,不仅考验急救工作人员实战及应急能力,急救车吸氧等设备亦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条件[2]。吸氧是急救中最基本的救护工作,近年来,临床帮助患者吸氧需要通过呼吸机通气给氧,是抢救、治疗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呼吸衰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故院前抢救中,维持患者呼吸极为重要,选择适宜呼吸机成为重要举措[3]。研究显示,急救中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给氧时,转运呼吸机携带方便、模式多、各参数均可精准控制,较传统简易呼吸器,转运呼吸机更适用[4]。为明确其应用价值,本研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转运呼吸机通气给氧作进一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临床资料完整、干预前后资料均保持一致的急诊危重症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抽样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69±2.81)岁;复合性损伤者7例,脑血管疾病5例,颈椎损伤8例,中毒5例。观察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49±2.91)岁;复合性损伤者8例,脑血管疾病7例,颈椎损伤6例,中毒4例。

纳入条件:患者均属于危重症;患者经监测,发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家属了解此研究,同意参与,且签署协议;患者年龄31~67岁。

排除条件:精神疾病;院前抢救无效者;传染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者家属无法配合者。

1.2 方法 急救措施:急诊科相关人员接收到急救电话,需要在最短时间准备相关器械、集合小组人员,在最短时间赶往现场。到达目的地,需要同时进行不同操作事项,包括观察生命体征、判断疾病情况、实施急救措施等,期间需要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并保持静脉通道通畅。进行基础抢救后,按照标准操作将患者安置于急救车内,采用车内装备继续对患者实施抢救,保证患者转运医院途中的安全,为入院后抢救做好充分准备及条件。

对照组患者院前急救中实施常规方式给氧。内容包括: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时清理患者口腔内分泌物,同时需采用传统人工气囊给予患者氧气,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是否满足人工通气指征,手动气囊需要连接气管插管,气管插管需经口置入,随之按压,按压频率需要保证10~12次/ min,且需保持均匀,潮气量为500~700 ml。

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中行转运呼吸机给氧。内容包括:(1)转运途中对患者注入药物,严格监测体征,同时实施转运呼吸机通气给氧。保证呼吸机运行正常,连接气管套管与呼吸机(德国万曼公司,VENTlmotion),设置工作模式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备用呼吸机通气模式等,针对患者情况行个性化调整,其中有呼吸但通气不足者行辅助控制通气,无法自主呼吸者行备用呼吸机通气模式给予氧气。根据患者情况调节参数,潮气量控制在8~12 ml/kg,呼吸频率控制在8~20次/ min,氧浓度控制在60%。转运期间,维持患者呼吸的同时,需观察转运呼吸机的电量、参数、氧气瓶内氧气量及设备运行等,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包括管道滑脱、阻塞等,及时处理器械报警情况,保持患者转运期间呼吸正常。处理措施:出现痰鸣音,需要及时给予吸痰处理;转运呼吸机电量不足,需及时转接建议呼吸器辅助呼吸;转运途中,需要固定患者头部,避免因车辆颠簸等情况,增加导管与气道间的摩擦,致气道损伤,且需保持头、颈部方向一致。(2)转运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定期检查管理是否正常,并在使用前氧分检查管路连接情况;接口前,需要检查气管接口、机器接口是否匹配;使用前需连接模拟肺检查机械运行,检查一切正常即可与患者器官插管接口连接;到达院内实施抢救时,需要协助其他医护人员连接病房呼吸机,并检查转运呼吸机情况,关闭机器,充电备用。

两组患者给予氧气期间,需严格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其他措施进行全面抢救。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给氧前后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情况,密切监测,并做记录,进行对比分析。(2)统计患者给氧前后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记录每分钟呼吸次数,组间对比并做分析。(3)统计患者抢救结局,严格记录患者转运经医院进一步治疗情况,显效:患者呼吸恢复正常水平,各指标正常;有效:维持治疗后,患者呼吸改善,症状缓解,各指标逐渐均趋于正常水平;无效:患者疾病加重,甚至死亡。抢救成功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5.0软件包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情况 给氧前,两组间动脉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给氧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动脉氧分压水平高、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P<0.05)。见表1。

表1 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比较

2.2 心率和呼吸频率情况 给氧前,两组间心率、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给氧后,观察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心率和呼吸频率比较次/ min)

2.3 抢救结局 入院抢救后,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治疗成功率100%(25/25);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4例,治疗成功率84.00%(21/25)。两组治疗成功率具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研究显示,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前转运中有人工呼吸支持的患者,均可稳定氧饱和度、心率及血压,可降低死亡率[5-6]。现有的给氧方式有多种,呼吸机类型亦有多种,如何选择适宜的给氧方式,成为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问题。

本研究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行不同方式给氧,包括传统人工气囊给氧和转运呼吸机通气给氧,对比后发现:给氧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动脉氧分压水平高、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心率和呼吸频率低;入院抢救后,观察组治疗成功率较对照组高。该结果提示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中,使用转运呼吸机通气给氧较传统人工气囊给氧优势明显。究其原因,一是转运呼吸机主要通过压缩气体、电力结合维持患者呼吸,具有灵敏、准确、可变的通气压力,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及时调节呼、吸转换,亦可有效控制呼吸频率,以改善患者呼吸,且工作模式多种,适用于不同呼吸状况的患者[7-8];二是转运呼吸机械通气给氧,不仅为工作人员赢得时间实施其他操作,亦可保证患者的安全,最大限度避免给氧过度或不足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综上,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中,给氧方式极为重要,较传统人工气囊给氧,转运呼吸机通气给氧有其重要价值,在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的同时,可改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提高入院后整体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氧分压危重症呼吸机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TiO2基阻变存储器件性能》的教学实践探索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