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地区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致病因素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2022-05-23李海花付海燕白革兰殷润开殷春兰石伟娜程丽娟张晓双赵瑞芹

西部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龄期浅表性监护人

李海花 付海燕 白革兰 殷润开 殷春兰 石伟娜 程丽娟 张晓双 赵瑞芹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 1.消化科;2.检验科,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发于成人,但近年来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引起临床关注。研究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多与饮食、心理、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也与该病有较大关联[1]。研究表明[2-3],成人慢性浅表性胃炎存在Hp感染,部分地区感染率高达70%。但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儿童并无Hp感染证据[4]。目前,国内有关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致病因素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仍较为缺乏,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也不明确。基于以上现状,积极寻找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危险因素,为该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成为当前研究重点。此外,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会明显影响机体的胃口与营养摄入,易造成营养不良,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以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学龄期儿童进行对照,分析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石家庄地区的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150例作为胃炎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学龄期儿童中随机抽取15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5]中诊断标准,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②学龄期儿童,年龄6~12岁。③无胃出血、胃癌及胃部手术等病史。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个月内应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拮抗剂等Hp敏感药物者。②合并神志/精神障碍者。③合并心、肝、肺、肾等脏器疾病者。④伴造血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⑤病理组织学提示有高度恶变者。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及儿童直系亲属或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资料调查 制定自制问卷调查表向两组儿童监护人调查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专用餐具、啃玩具或手指、口嚼食物喂养、饮用生水)、家庭情况(监护人学历、家庭经济水平、家庭成员)、饮食习惯(爱吃零食、爱吃蔬菜、爱吃水果、爱吃肉食)、病史(Hp感染、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心理因素(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等。调查内容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及询问,避免专业术语。敏感内容如家庭关系、学习成绩等不直接提问,通过父母及学校的支持和配合来完成。调查员由儿科医师担任并统一培训,所得信息保密并统一收回封存,汇总数据后进行分析。

1.2.2 Hp感染的判定[6]所有儿童均于晨起空腹时进行C13呼气试验,先收集吹气样本,口服13C尿素试剂后再次收集呼气样本。采用13C-呼气分析仪(北京华源康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HY-50)参照试剂盒步骤进行检测,以13C-DOB≥(4.0)判定为阳性,即存在Hp感染。

1.2.3 营养指标检测 采集所有儿童的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 COBAS 8000)测定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血清锌、血清铁。比较胃炎组与对照组的营养指标。

1.2.4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卫生习惯、家庭情况、饮食习惯、病史、心理因素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胃炎组中男性81例、女性69例;年龄6~11岁,平均(8.79±1.54)岁。 对照组中男性74例、女性76例;年龄6~12岁,平均(8.92±1.7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慢性浅表性胃炎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胃炎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锌、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营养指标的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2.2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单因素分析 胃炎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经常洗手、专用餐具、啃玩具或手指、口嚼食物喂养、饮用生水、家庭经济状况、喜吃零食、爱吃蔬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人学历初中及以下、家庭成员>5人、不爱吃水果、不爱吃肉食、Hp感染、有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不和睦、寄宿、存在学习困难的占比明显高于监护人学历初中以上、家庭成员≤5人、爱吃水果、爱吃肉食、无Hp感染、无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和睦、非寄宿、无学习困难儿童的占比(P<0.05),见表2。

表2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单因素分析比较[n(×10-2)]Table 2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2.3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存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因变量(是=1,否=0),以单因素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护人学历、家庭成员、爱吃水果、Hp感染、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3 讨论

目前有关成年人慢性浅表性胃炎致病因素的研究较多,其中酗酒、过度吸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对发病的影响已获得认可[7-8],但学龄期儿童与成年人在饮食、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致病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积极探讨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本研究对150例学龄期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的分析发现,胃炎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锌、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会对患儿营养状况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儿童营养的摄入,其生长发育会受到不利影响,这一结果与以往结论相符[9、17]。致病因素多与饮食、家庭情况、心理因素等有关,如监护人学历、家庭成员、爱吃水果、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等。在饮食习惯方面,当代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且多数受到家中长辈溺爱,易养成挑食的习惯。水果中所含的多种成分如维生素等对肠化生可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局部胃黏膜及增强屏障作用,因此爱吃水果的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相对降低,是该病的保护因素[10]。胃窦炎等消化道疾病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慢性浅表性胃炎还被证实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家族胃肠道疾病史的学龄期儿童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风险增加[11]。

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我国属Hp感染高发国家,这种感染主要在儿童期获得[12]。一项meta分析显示[13],我国儿童及青少年Hp总感染率为29%,胃癌高发区其总感染率达55%。本研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中Hp感染的占比明显更高于对照组,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指出,Hp长期感染易诱发胃黏膜萎缩或肠化,引起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并引起炎症刺激及机体免疫反应,最终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14-16]。还有研究指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积极根除Hp可使患者明显获益:①可有效缓解患者消化不良症状。②减轻炎症程度。③预防消化性溃疡、胃癌等[17-18]。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根治后儿童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19]。Hp是革兰阴性菌,与多种消化道疾病有关,是临床感染的常见致病菌。Hp感染后其外膜成分脂多糖会对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形成刺激,促进炎症趋化因子的释放,促发炎症。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过程涉及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淋巴滤泡形成、肠化分级等病理变化,而Hp感染会释放毒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释放炎症因子,激发免疫应激反应会引起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炎性反应,并破坏胃固有腺体,持续感染则会形成慢性浅表性胃炎[20-21]。临床上有必要对长期Hp感染、严重炎症反应的患儿Hp根除治疗,并定期进行病理筛查。

社会心理因素对学龄期儿童消化道疾病的影响已引起较大关注[22]。本研究经分析发现,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等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有研究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儿血液及胃液中生长抑素、胃动素等的水平异常,胃肠激素分泌可调控消化道的分泌、吸收、运动、细胞营养等功能,胃肠激素分泌失调会影响消化道功能而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23-24]。而受到现今社会离婚率升高、升学压力的增加等各种社会因素,学龄期儿童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出现持久、强烈的精神紧张等负性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对下丘脑产生作用,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同时这种心理压力还会对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产生影响,促进肾上腺皮质、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黏膜保护层,最终增加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风险[25-26]。在家庭关系方面,监护人的文化层次越低,家庭成员越多,对学龄期儿童的关注与引导作用越少,儿童长期得不到监护人的关注与心理疏导,遇到问题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应激,同样可归结于社会心理因素[27-28]。结合以上,学龄期慢性浅表性胃炎儿童的致病因素中包括多种可干预因素,如饮食、心理因素等,可通过干预儿童饮食习惯、预防Hp感染、疏导儿童心理压力等措施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

4 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会影响患儿营养状况,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应积极预防。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包括监护人学历、家庭成员、爱吃水果、Hp感染、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家庭不和睦、寄宿、学习困难等,可为学龄期儿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预防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学龄期浅表性监护人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监护人责任之探究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IMP-1、IL-10、hs-CRP及TH的变化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学龄期和学龄前期过敏性哮喘合并鼻炎的疗效差异
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