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理念下思政元素与电子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

2022-05-23王红敏刘军强宁生科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科思政课程

王红敏 王 燕 刘军强 宁生科

(1.西安工业大学 工业中心, 西安 710021)(2.西安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西安 710021)

为了培养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各大高校都将“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积极贯彻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课程思政”[1]。

在当代教育环境中,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认知。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对家庭、社会负责、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独立的大学生,是全体高校教师的责任。因此,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学的结合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引领作用[2]。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夯实良好的德育基础。

在新工科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知识、学术、个人、技术及社会等多方面核心能力,同时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作为立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从育人角度来响应课程价值,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挖掘课程中的潜在思政元素,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课程思政”的实施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知识和素养,开展道德素养与专业理论的双教学,并突出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工科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工科核心素养相结合。

1 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电子创新实践”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实践的电类专业工程基础课。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开源平台软硬件的开发设计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知识及前沿技术,以便为开拓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教育部自2017年推出的“新工科”建设思想的核心提到建设者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即“诚实正直、敬业、理解他人、工程伦理”。因此,“课程思政”与“新工科”相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能力培养及思想教育的新趋势。在“电子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中,要达到课程知识体系、新工科核心素养及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向同行[3]。就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把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重点、落地点,使学生关注课程,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效果上实现“一课双赢”。

2 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电子创新实践”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德育功能和思想政治要素,是指课程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能力和效果。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表1罗列了课程教学中10个实践项目可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及途径。如:通过了解各种电子元器件测试项目的知识背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学习国内外电子产品安全工艺标准,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实践适应性。

这些思政元素能深入引导学生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工业、通讯、国防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树立专业自豪感,强化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3 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索

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已成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工作。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融点”中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德育知识体系[4-7]。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一课双赢”的目标,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的价值导向作用,体现专业实践课程的属性和功能。

3.1 教学目标设置

课程思政设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和核心的教学目标,分为三层次的学习导向:知识层面,即

表1 “电子创新实践”教学中可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取新知识,夯实了理论基础;能力层面,即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价值层面,即学生能够形成新思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以“电子创新实践”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的三个层面,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创新实践”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

3.2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电子创新实践”课程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环节,课程包含丰富的科研、教研、教学实践、运作机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一系列要素,是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阵地。为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过程相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导向的同步提升,还需深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的设置、更新教学大纲等工作的落实。深入挖掘爱国、人文、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思想政治内涵,通过拓展“中国梦”“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化中国”等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与交流,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切实做到课程与思政的贯通融合,进而提升其理想信念。并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依照“每课设主题、每题有结果”的模式实施。

在基础实践中,可开展电子元器件及传感器模块认知能力训练,同时注重宣传国家电子产业发展前景等相关内容;在综合创新实践中,开展教学项目“OLED液晶显示模块的应用实践”的进程正好处于2019年10月,即祖国70周年大庆时,课程主题便设定为“祖国我想对您说”。利用OLED显示模块的实时直观显示性(如图1所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引导了学生树立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要积极将国家发展的宏观思想,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入教材之中,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实践教学课平台第一时间滋养学生,促使学生真正学好“电子创新实践”课程,掌握到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新趋势和社会新需求。

图1 综合创新实践项目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3 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依据新工科理念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创新实践”课程在思政元素的教学融入上必须要注重教育方法的转变和创新,不能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需要引入渗透式、嵌入式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

案例分析法:在讲授LED灯闪烁这一主题时,通过对LED发光二极管的好坏判断以及与Arduino开源平台的硬件连接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Arduino开源平台的应用,掌握Arduino IDE软件的使用以及熟悉应用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实践反复检验真理的过程。

小组讨论法:在讲授OLED 显示模块这一主题时,可以将学生分组以话题形式讨论,话题包含“OLED如何显示汉字字符?如何显示实时数据?如何显示动画?”等。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开阔视野、集思广益。

问题教学法:在进行综合创新实践项目这一主题时,通过“如何利用已学电路模块进行小型电子产品的综合性设计开发?什么是综合+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脑洞大开、拓展思路、分析探索。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工业发展、航空航天等多角度展开科技联想,通过实践教育方法的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在深度和广度上延伸教育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讲解温度传感器时,可以将温湿度传感器发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对手部、笔记本电脑等室内外空间的物品温度情况进行监测,直观感受温度传感器在电子设备中的作用,并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思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3.4 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

课程思政的考核与评价,是我们衡量和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电子创新实践”课程的考核由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相互考评和综合素质测评三部分相结合的原则构成。

过程性评价:指评价指标非传统单一模式,而是包含了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选择、实施和改进的全过程。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将报告和实践成果加以展示,所有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评估各小组的实践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

相互评价:指在课程中引入互学互助模块,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评价。通过在小组之间提问和评分,学生可以互相评估和学习,这些问题可包含电路硬件结构知识、软件程序流程和电气功能原理等具体知识,并改进学习评估机制。

综合素质测评:着重考查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对于“电子创新实践”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到课率、实践操作能力、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程度、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实习报告规范性、数据检测分析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国内外电子产业发展科普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相互评价及综合素质测评三个环节中的表现进行汇总,综合形成课程思政的总评成绩。

3.5 课程思政的总结交流

每堂课结束要对课程主题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教学知识点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科发展史及大师的科学研究历程,得出工程实践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基础实践工作要扎实稳定接地气,实践主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新颖性、匠心性,实践成果能融入教材或上书架,意为立地;二是综合创新实践工作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实践主题具有较好的原创性、实用性和工业化用途,实践成果能转化为商品或上货架,意为顶天。此处融入的思政元素是通过介绍学科领域前辈的科研奋斗经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学习电子信息的热情,使学生意识到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认真思考、细致观察、孜孜以求,一定能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立地顶天之人。

4 结语

高等院校作为培育人才和发展人才的主阵地,应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学育人的全过程,并依据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培养一批综合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新工科人才。总之,本课程“电子创新实践”教学要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深入推进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在新时代、新要求的高校育人背景下,通过设置教学目标、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增强实践能力、完善考评机制等方面,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充分贯通融合,形成高校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思政课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