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2022-05-23郜战宁王树杰薛正刚杨永乾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穗长大麦农艺

郜战宁, 王树杰, 冯 辉, 薛正刚, 杨永乾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大麦(青稞)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禾谷类作物,可作为食用、饲用及酿造原料[1]。大麦分为六棱大麦和二棱大麦,六棱大麦与二棱大麦籽粒性状具有较大差异[2]。与二棱大麦比较,六棱大麦宜用作畜牧养殖业的优质饲料[3]。合理分析六棱大麦材料的相关性状,利于发现六棱大麦中的特异种质,充分利用优良基因,加快育种进程[4]。

关于大麦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已有相关研究[5,6,7],但目前河南省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笔者研究对27份参试材料的相关性状进行分析,以探讨六棱大麦品种(系)间的遗传多样性,为下一步大麦育种工作提供借鉴[4]。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研究选用安徽省、云南省、甘肃省、河南省等的27份六棱大麦材料作为参试品种(系)(表1)。

表1 参试材料名称及来源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在河南省驿城区驻马店市农业科学试验站进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每小区种植6行,9 m行长,0.25 m行距,每小区面积13.5 m2,区间距30 cm,试验两边各留1个小区作为保护行。试验重复间间距1.5 m。试验地前茬作物为大豆。

1.3 性状调查

参试品种(系)相关性状参照《大麦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调查登记。大麦腊熟期分别调查株高、穗长、穗粒数及不孕粒,株高、穗长、穗粒数及不孕粒均调查10个数据;随机选1 m统计每小区有效穗数;腊熟末期统一收获,测千粒重和产量[4]。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以所调查统计数据平均数为指标,用Excel 2007换算基础数据,表格制作及数据绘图;用DPS7.05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用SPSS18.0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换算参试品种(系)的平均数(μ)、标准差(σ),将目标性状均划分为10级,从第1级[xi<(μ-2σ)]至第10级[xi>(μ+2σ)],每间隔0.5 σ为一级,换算出各级相对频率Pi,从而算出遗传多样性指数[3](H')。H'=-∑PilnPi,公式中Pi是其主要农艺性状第i级别内品种个数占总品种各数的百分数,ln为自然对数。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表现及遗传多样性

通过对参试品种(系)的各性状的平均数、变异范围、标准差及遗传多样性指数(详见表2)分析,结果显示,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范围均有较大差异。

表2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表现及多样性指数

参试材料不孕粒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2.07%;籽粒产量、穗长及有效穗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22.44%,21.51%,14.76;而株高、千粒重、穗粒数在参试材料中变异范围较小,变异系数为8.15%~12.74%,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15。方差分析(表3)表明,27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在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及不孕粒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达显著水平。在六棱大麦不同性状中,多样性指数介于1.2428~1.8159之间,穗长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8159;有效穗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1.2428,说明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

表3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根据遗传多样性,将六棱大麦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为10级(见图1)。其中,株高、穗长、穗粒数集中分布在第4~7级:株高集中分布范围为84.07~94.77 cm,穗长集中分布范围为5.16~7.02 cm,穗粒数集中分布范围为49.64~59.77粒,三个性状集中分布范围的材料份数分别占总份数的81.48%、77.78%、81.48%;千粒重、有效穗、产量及不孕粒集中分布在第3~8级:千粒重集中分布范围为25.61~31.93 g,有效穗集中分布范围为597.36万~855.92万/hm2,籽粒产量集中分布范围为5 737.13~9 886.73 kg/hm2,不孕粒集中分布范围为3.71~13.77粒,四个性状主要集中分布范围的材料份数均占总份数的92.59%。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10个级别均有分布,这说明参试六棱大麦品种(系)性状分布较为合理,布局较为均匀。

PH:株高;SL:穗长;TKW:千粒重;GNPs:穗粒数;SN:有效穗;GY:籽粒产量;IGN:不孕粒。1~10不同图例表示10个分组级别。

2.2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知:有效穗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偏相关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极显著,穗长和籽粒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有效穗对六棱大麦品种(系)籽粒产量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千粒重。在产量三因素协调的情况下,籽粒产量随着有效穗及千粒重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穗长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六棱大麦育种时,适当增加有效穗及千粒重,兼顾穗粒数及其他性状,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4]。

表4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

其他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偏相关系数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随着株高的增加有利于穗长的增加;千粒重和株高显著负相关;不孕粒和穗粒数达极显著负相关,其偏相关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在六棱大麦品种(系)中随着穗粒数的增加,会导致不孕粒的增多。所以,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单纯考虑某一因素的提高,会导致其他性状的降低[4],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这与前人[5,6,7]的研究结果一致。

2.3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PCA)是通过降低数据维数,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指标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8~11]。笔者研究将供试六棱大麦品种(系)的株主要性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使其累计贡献率≥85%[3,10](表5)。

表5 六棱大麦品种(系)各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从表5可看出,前4个主成分反映了总信息量的87.3413%,概况了大部分主要信息。第一主成分主要贡献率为36.3564%,综合了穗粒数和有效穗的信息;穗粒数和有效穗均是产量构成重要因素,对产量有很大的贡献,因此第一主成分以大为好。第二主成分主要贡献率为28.4481%,代表了不孕粒、株高的信息,不孕粒为正值,株高为负值,因此第二主成分适宜为好;第三主成分主要贡献率为13.6273%,综合了穗粒数、株高等信息。第四主成分主要贡献率为8.9094,代表了籽粒产量、千粒重和穗长的信息。

2.4 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27份六棱大麦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作为品种间距离,以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分析[11,12](图2)。从图2可知,品种间距离最短的是驻3-765(7)和驻5-75(18),差异也最少。27份六棱大麦品种(系)间距离的长短不同,表明其遗传上的差异大小。

注:1~27为品种(系)编号

由图2可知,27份六棱大麦的品种(系)在遗传距离10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17份材料;第二类包括2份材料;第三类包括8份材料。

由表5可知,三大类品种(系)中第一类材料表现为矮秆,多穗,穗粒数多,产量高,为矮秆多穗型;第二类材料表现为高秆,大穗,千粒重低,穗粒数、有效穗居中,产量低,为高秆大穗型;第三类材料表现为中秆,中穗,千粒重中等,穗粒数和有效穗少,产量居中,为中秆中穗型。这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所以,在今后的新品种选育工作中,可依据目标性状,从不同类群的种质资源进行选择[4,10,11,13]。

表6 六棱大麦品种(系)各类农艺性状平均值

3 讨论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3,12,13],评价种质资源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是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为创制优异种质及选择亲本提供参考,使组合配制富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进一步缩短育种年限[14]。周启龙等[13]认为遗传多样性越大,提高产量潜力越大。高艳等[15]认为对作物品种资源进行研究,对育种中父母本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吕国锋等[16]认为研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是遗传改良的重要方法。刘亚楠等[10]认为种质资源蕴藏的产量基因、品质基因、抗性基因等多样性,是作物育种的基础。周伟等[17]认为进行大麦种质资源的合理分析评价是进行高效利用的基础。

笔者研究对27份六棱大麦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表明,27份参试材料中,不孕粒、籽粒产量、穗长及有效穗的变异范围较大,而千粒重、株高和穗粒数变异范围相对较小,说明六棱大麦品种(系)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为稳定,是品种选育的基础,育种的关键突破在有效穗数和穗长适度增加,这与刘亚楠[3]的研究一致,与刘朝辉[18],高翔[19]等对小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遗传多样性研究是遗传改良和育种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8],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燕麦[20],小麦[21],豇豆[22]等作物。研究27份六棱大麦品种(系)各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排序为穗长>株高>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不孕粒>有效穗,其多样性指数略低于刘亚楠[3]的研究结果,与李守明[23]的研究结果较一致。

相关分析揭示了有效穗是影响六棱大麦籽粒产量的主要性状,这与危文波等[6],张亚静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危文波等[6]认为三因素中穗数是主导因素,粒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张亚静等[5]的研究指出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保证单位面积足够的穗数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基础;与田纪春等[24]对小麦的研究结果一致。

通过对27份参试材料的相关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将六棱大麦品种(系)聚为三大类,类群的划分与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等主要产量性状联系紧密,这与刘亚楠等[3,4,10]的研究相一致。张亚静等[5]认为,产量的提高是大麦青稞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聚类分析可知高产育种可从第一类群入手,选择父母本亲缘关系较远的矮秆多穗的六棱大麦(青稞)材料[4]。

主成分分析目前广泛应用于小麦、大豆、燕麦等作物[20]。研究将27份供试材料进行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3413%,代表了全部信息的绝大部分信息,揭示了各主成分包含的性状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与刘亚楠[3,10]等的分析相一致,与贾志峰等[20]对燕麦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根据育种方向,结合六棱大麦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合理选配杂交组合,可有效地加快育种进程,及早选育出适合河南省及周边区域种植的高产大麦(青稞)新品种。

猜你喜欢

穗长大麦农艺
6个引进油棕品种农艺性状评价
世界和中国的哪些地方产大麦
青稞是能脱壳的“裸大麦”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途径分析
基于农业生产中农艺技术的应用研究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狼与马
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玉米F2∶3群体雄穗长与分支数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