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文旅融合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2022-05-23田昕冉刘红菊

支部建设 2022年11期

□ 田昕冉 刘红菊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 多年的历史,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求,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塑造好中华历史文化载体,讲好中国故事,让旅游成为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桥梁。

一、文旅融合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文化和旅游其实一直没有被分开。从旅游发展历史来说,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一直是两大市场主题。文化旅游依赖于历史文化,自然旅游依赖于生态环境。一个地区拥有这两类资源中的一个,就具备了旅游发展的基础。如果同时拥有两类资源,它的市场更广、吸引力更大,旅游对社会经济的带动力也更明显。近年来,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省份都充分地表现出这个特质。如山西五台山文化、平遥古城文化、西安大唐不夜城文化等,都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得到了游客的青睐。无论是山西五台山,还是西安大唐不夜城,都是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文旅融合项目成为旅游景区的潮流

近年来,各地纷纷利用自身的文化基础,挖掘风格特点,放大优势,提档升级,不断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新地标和新名片,谱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千年古都的强大优势,以唐朝风格为基础,重现大唐古商业街区,凭借古都的众多历史建筑,加上硬件设备和基础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整个商业街区营造出浓厚的盛唐历史风格氛围,其核心便是盛唐文化。

以“天下第一灯会”闻名的秦淮灯会本身就有特殊的文化内涵,风俗特色延传至今,并保留了其核心文化。当前,为了更好地彰显秦淮灯会文化,将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拓创新,文娱同步,重现了歌舞、曲艺、杂娱等多种民俗艺术,将非遗项目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深度融合,成为秦淮旅游的核心支撑和代表作。

平遥古城依托晋商文化与自然地理文化贯通融合的独特优势,着力建设文旅融合引领区,推动文化与旅游、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深度融合。古城商业氛围浓郁,同时,又保留了以前的县衙、镖局等建筑。从城墙俯视整个古城,视觉冲击力很强,通过街边小摊、贩夫走卒,更可以感知古城的闲适生活。平遥古城依靠其文化将旅游模式进行创新,更注重游客的文化体验,不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提倡参与互动,通过观看演出等方式,让游客体会到历史的文化积淀。

三、新的征程上做好文旅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法规引领,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和举措,特别是在财政、金融、用地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拿出真招实招,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和载体,营造良好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业态融合。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找准产业结合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

三是突出创新创意,推进产品融合。打造优质的文旅品牌,首先要做到了解品牌的资源和市场,这样才能精准定位人群,发挥品牌优势。可以将旅游品牌以资源来源分为三个品类:历史类,目前我国文化品牌拉动旅游品牌基本上就是这个格局;资源类,自然风光被赋予文化概念形成的旅游品牌,比如呼伦贝尔凭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为自然风景品牌的代表;人工类,利用旅游效应形成新的文化品牌形象,比如川渝经济圈的成都和重庆。还可以从文旅品牌市场角度,将旅游品牌分为三个品类:产品品牌,如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形象品牌,苏州园林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的地品牌,如民间紫禁城。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市场融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融合,加强对新主体新业态新群体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对旅游场所、项目、活动监管,加强对旅行社和导游规范管理,确保旅游市场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

五是发挥综合效益,推进服务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居民服务和游客服务,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服务网络。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推动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资源整合、转型升级、机制创新,精准对接需求,提高服务效能,让人们在享受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文化需求极大满足、美好生活指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