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
2022-05-23刁晏斌
刁晏斌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一、引言
二、“欧化华语”的提出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所说的汉语欧化或欧化汉语,其具体所指都是普通话,至于非普通话的华语情况如何,则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在华语及其研究并未成为一个引人关注并大量投入的重要课题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时至今日,随着华语研究的日益开展与不断深入,上述状况就显得不合时宜,因而有必要加以改变。
对于华语+普通话,或者说对于全球华语或大华语而言,欧化是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一种客观存在,而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欧化华语”概念提出的最基本条件和依据。
所谓普遍性,是指整个华人共同语都面临并且久已受到外族语言的多方面深刻影响。因此,如果立足于普通话的“欧化汉语”概念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换一个立足点(即非普通话的华语),欧化的事实同样也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所以“欧化华语”概念自然也是能够成立的;所谓特殊性,主要指的是,如果仅有普遍性,那么似乎就没有太大的必要特别提出欧化华语,而我们之所以要特别提出并强调这个概念,主要是着眼于其与欧化普通话的诸多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特点。
以下,我们就立足于上述特殊性,即华、普之间所表现出的欧化差异,来讨论和说明“欧化华语”概念的提出依据。
(一)欧化程度的差异
(二)欧化方式的差异
(三)欧化阶段的差异
(四)欧化来源的差异
我们认为,欧化华语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这大致可以从“理论”和“本体”两个方面来看。就前者而言,欧化华语是华语与不同民族语言之间长期、深入接触的产物,在一些方面,华语欧化现象几乎是“无拘无束”地“自然生长”,加之不像普通话那样经历过一个明显的“去欧化”过程,日积月累之下,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性”与“最大化”特征的典型“活体”样本,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对欧化华语的全面研究和深入探讨,对于“欧化语言学”、接触语言学,乃至于全球华语学,都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相对于理论建构,欧化华语亟待实证研究的支持,而我们也认为,在现阶段,应该首先从本体研究的角度来认识、发掘和证实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抓手和依循。因此,下文就主要围绕这一方面来作一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对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欧化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分析的视角,对某一形式与华语所以异,以及与外语所以同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是解释的视角,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能够举一反三,用之于更多的同类现象。
(二)对普通话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
本文作为《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的续篇,对我们此前提出的“普通话欧化与国语/ 华语欧化”这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性阐述。文章首先讨论了“欧化华语”概念的提出依据,着眼于华语欧化跟普通话欧化在程度、方式、阶段及来源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说明区分二者,并把前者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和对象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从华语和普通话两个方面讨论了欧化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华语研究而言,这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内容,同时也应是一个恒常的观察视角;对普通话研究而言,则有助于厘清其欧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我们认为,提出华语欧化问题以及“欧化华语”的概念,是实现华语扩展性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它的实现途径之一,它是深化华语研究的一个抓手、途径,循此以往,甚至有可能形成新的全球华语及全球华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除了上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外,欧化的华语与华语的欧化研究还能够为语言接触及接触语言学研究开辟新领域、贡献新知识,而这也是我们提出“欧化华语”概念并呼吁和倡导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动机。总体而言,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语言接触的极富多样性的最大化“界面”,具体而言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整体而言,华语与很多其他民族语言之间产生接触,而这些语言之间也有不小的差异(如属于不同语系、不同类型等);
第二,就某一具体区域(如马来西亚)而言,华语与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往往也并不单一,而是多元的(如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等);
第三,上述各种接触具有持续时间长、程度高等特点,因此多属于深度接触,最终在华语中反映出一定甚至较高程度的融合特征;
第四,华语与不同语言或方言的接触方式、过程、程度及结果等并非整齐划一,完全一致,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和表现;
第五,华语区内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等的语言接触及表现往往也具有多元化特点,相互之间也有较大差异;
第六,上述接触虽然起点可能各不相同,但都延续至今,因而形成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丰富的历时内涵;
仅就以上七个方面而言,我们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为语言接触与接触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事项、广阔的舞台,应该而且可以为后者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