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际传承
——以蒋心焕教授为例

2022-05-23李宗刚

长江学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治学现代文学代际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温儒敏在《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自述》一书的序言中,曾经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1930 年代出生的学者有过这样的代际界定:

这一代学人有些共同的特点,是其他世代所没有的。他们求学的青春年代,经历了频繁的政治运动,生活艰难而动荡,命运把他们抛到严酷的时代大潮中,他们身上的“学院气”和“贵族气”少一些,使命感却很强,是比较富于理想的一代,又是贴近现实关注社会的一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一开始就支撑着他们的治学,他们的文章一般不拘泥,较大气,善于从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炼问题,把握文学的精神现象与时代内涵,给予明快的论说。90 年代之后他们纷纷反思自己的理路,方法上不无变通,每个人形成不同的风格,但过去积淀下来的那种明快、大气与贴近现实的

一、重视做人与作文的统一

二、建构独具特色的文学史书写学术体系

蒋心焕不仅秉承了田仲济和刘绶松的“做好人”精神,而且在治学上也有所拓展,进而逐渐寻求到自己的文学研究路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蒋心焕的治学深受田仲济的影响,他不仅是田仲济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主要执笔者,而且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治学风格,注重在资料的爬梳中获得具有文学史价值的结论。蒋心焕正是在田仲济等学者重视原始文献资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阐释观点的研究方法,由此开启了自我独立的学术研究历程。蒋心焕曾经结合自己的治学体验有过这样的阐释:

三、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与研究

山师的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在1952 年设立,第一代学者田仲济和薛绥之极为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在原始资料基础上进行学理阐释的治学风格。早在1947 年,田仲济先生撰写其成名作《抗战文艺史》时便显示了他的这一治学路径。作为深受田仲济影响的第二代学者,蒋心焕继承和发扬了山师学派的这一传统。他在回忆田仲济的文章中曾就此专门进行了详细说明:

四、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治学现代文学代际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
——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施明敬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分期付款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融合·演变:现代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
KW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