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信息化的难忘往事
2022-05-23刘达中
刘达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时代初露端倪。“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广东顺势而为,及时制定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24字指导方针和12条举措,编写教材,培训教师,装备学校,并以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南山区为先行先试实验区,将全省的信息技术教育稳步扎实开展起来。香港回归后,信息技术教育成为粤港交流合作重点项目,双方共同以佛山市南海区为实验基地,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途径,并在粤港两地共同举办运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现场观摩研讨,共同举办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巡展。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2000年年初,教育部在广东佛山市召开了信息技术教育交流研讨会。
促使广东信息技术教育上新台阶的契机,是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动员大会,各省主管基础教育的厅长、基教处长、电教馆长和教研室主任都参加了大会。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主旨报告中传达了十五届五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广计算机及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陈部长在报告中还深刻阐述了“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并作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重要部署。在陈部长报告后,紧接着由华南师范大学桑新民教授作了专题报告。桑教授回顾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学习方式的三次变革,从哲学的视角、时代的高度,深入而生动地揭示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含义和历史使命,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阐述了如何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桑教授鞭辟入里的论述,引起与会者强烈反响。会议期间,广东代表不失时机地与桑教授共同擘画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新蓝图。回广东后,桑教授结合广东实际情况,作了专题报告。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迈上了内涵发展新台阶。
我从教师、编辑进入教育行政服务岗位后,深深感到夯实理论根基、拓展战略视野、提升决策水平极端重要,迫使我抓紧各种机会求教于政界学界精英。许多专家学者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与桑新民教授二十几年越来越密切的交往中,我们共谋教育创新大业,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情不断加深,成为终生挚友。桑教授1997年9月从北京师范大学调入华南师范大学,在电教系创建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智库。中心在广东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通过“城域网”的建设,协助广东信息技术教育从珠三角向粤东、西、北推进,从城市向乡村推进,从重点学校向薄弱学校推进。中心在培育信息技术教育人才中,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2001年10月,中心承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被誉称为“黄埔一期”),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优秀计算机教师参加了培训。尔后,中心又举办了省级培训班。培训班学员都成为培育信息技术新人才和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未来并不遥远,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时每刻都在实现着从现实向未来的转变。有没有超越眼前功利和烦恼的目标追求、价值导向,人生的道路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正确的未来观做指导,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美好!
原国家督学、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广东教育学会会长,现为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编审。曾在《人民教育》等杂志发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大走向》《基础教育为人力资源强国奠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广东教育信息化工程构想》《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抓住机遇,永立潮头,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文章。